撒剌哈姓

撒剌哈姓源於阿拉伯族,出自古阿拉伯伊拉克撒剌哈丁,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撒剌哈氏,亦稱撒拉哈氏、薩拉赫氏、薩剌赫氏,是古波斯語“Sarahdim”的譯音,出自古伊拉克地名,即今伊拉克撒拉哈丁省,亦即著名的伊拉克復興社會黨魁首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1937年4月28日~2006年12月30日)的故鄉。中東的伊拉克地區在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公元前2000年先後建立了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後巴比倫王國為波斯帝國所滅,公元前四世紀被馬其頓帝國侵占至公元七世紀,之後又被阿拉伯帝國吞併。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

基本介紹

撒剌哈[撒拉哈、薩拉赫、薩剌赫,讀音作sà lā hā(ㄙㄚˋㄌㄚㄏㄚ),古波斯語為“Sarahdim”]
撒剌哈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
公元十三世紀的大蒙古汗國時期,阿拉伯帝國被成吉思汗的西征軍毀滅,其時伊拉克地區成為成吉思汗的孫子、西征統帥孛兒只斤·拔都所建欽察汗國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伊拉克民族在內的波斯族、阿拉伯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在當時被統稱為回紇人、韃靼人、韃子、達子、或色目人。
公元十四世紀,明王朝滅元朝,又根本無力來管理西域,因此西域各國紛紛脫離明朝的控制。到公元十六世紀,伊拉克地區受土耳其人奧斯曼帝國哈里發(蘇丹)統治。到公元1920年,伊拉克淪為英殖民帝國的“委任統治區”。公元1921年8月,伊拉克宣布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在英國的“保護”下建立了費薩爾王朝。直到公元1932年,伊拉克才徹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完全獨立。
公元十三~十五世紀,以蒙古大軍西征時被簽發東遷入中國的波斯族、阿拉伯族及中亞各國的軍士、工匠、商人為主體,並吸收部分漢族、維族、蒙古族成分在內,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回回民族。當時的回族人民以刻苦耐勞、善於經商著稱,在元、明兩朝中,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回族不僅孕育了許多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造就了大批的學者、詩人和文學藝術家,為推進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元、明時期,即有源出伊拉克撒剌哈丁地區的阿拉伯族人,以原居地為漢化姓氏,稱撒拉哈氏,後多改為漢字單姓撒氏,成為“回族十三姓”之一的撒氏成員,在姓氏稱謂上,有“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還有撒剌哈”之說,甚為傳神,亦有改稱薩氏者。部分撒剌哈氏族人在元朝時期歸入蒙古族之後。
明末清初,又有部分撒剌哈族人歸入滿洲後金政權,成為後來的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撒氏、沙氏、邊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散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由撒剌哈氏分衍的回族撒氏主要分布在雲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區,滿族撒氏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蒙古族撒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赤峰市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資料有待補充。

堂號

懋款堂: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回族撒剌哈氏的後人撒仲謙一家,由陝西遷往安徽和縣城西門響水溝一帶居住,所建祠名即為“懋款堂”。

家譜文獻

安徽和縣撒氏宗譜,(明)撒仲謙始修,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和縣城西門響水溝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