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撐竿跳高
- 外文名:pole vault
- 性質:技術複雜的田徑運動項目
- 工具:竿子
- 動作:懸垂、擺體和舉腿、引體
- 起源:愛爾蘭
歷史,發展,規則,撐竿,橫竿,成績,世界紀錄,
歷史
撐桿跳高起源於古代人類使用木棍、長矛等撐越障礙的活動。據記載,公元554年愛爾蘭就有撐越過河的遊戲。撐竿跳高原為體操項目,流行於德國的學校。1789年德國的布施(Busch)跳過1.83米,這是目前世界上有據可查的最早成績。作為田徑運動項目首先在英國開展,1843年4月17日英國職業選手羅珀(John Roper)在彭里斯越過2.44米。19世紀末開始流行於歐洲國家。撐竿最早使用木桿,最高成績為3.30米;1905年開始使用重量較輕、有一定彈性的竹竿,最高成績達到4.77米;1930年出現較為堅固的金屬竿,運動員無撐竿折斷之慮,可以提高握竿點,加快助跑速度,最好成績達到4.80米;1948年美國設計製造出重量更輕、彈性更強的玻璃纖維竿,使用該竿已突破了6米的高度。撐竿跳高的橫桿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4.48~4.52米,最大重量2.25公斤。撐竿的長度和直徑不限,但表面必須光滑。運動員一般都自帶撐竿參加比賽。男、女撐竿跳高分別於1896年和20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發展
根據撐竿的變化,撐竿跳高運動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
①木製竿階段
早年歐洲的撐竿都是木製的,竿子下端裝以三股鐵叉。運動員把木竿插在地上,沿竿迅速向上爬,當竿子將要傾倒時,便越過橫桿,故稱“爬竿跳高”。爬竿跳高到1890年被禁止。
1896年第1屆奧運會的撐竿跳高比賽,由美國運動員W.霍伊特用木竿躍過3.30米,獲得冠軍。
②竹竿階段
1905年歐洲人從中國和日本引進竹子,並於1909年用於撐竿跳高中。從此,正式定名為“撐竿跳高”。由於竹竿輕且有彈性,促使技術不斷改進。1912年,美國的M.賴特以4.02米首破4米.大關。1924年,國際田聯正式同意使用木質穴斗和沙坑。由於助跑速度加快,握竿高度提高,使運動成績也不斷提高。1942年,美國的C.沃梅達以4.77米的成績創造了竹竿最高紀錄。
③金屬竿階段
由於竹竿易斷,金屬竿逐漸代替了竹竿。雖1930年就已有鋼竿,但並未普及。1952年出現了鋁合金竿。由於金屬竿質地結實,運動員敢於提高握竿點,助跑速度加快,並加大了擺體幅度。1957年美國運動員B.古托夫斯基以4.78米打破了世界紀錄。1960年美國運動員D.布雷格又以4.80米創造了金屬竿的最高紀錄。
④玻璃纖維竿階段
早在1948年已有人採用玻璃纖維竿,但因動作掌握不好,運動成績不理想。到60年代初,玻璃纖維竿又在美國問世。1961年美國運動員G.戴維斯以4.83米創造玻璃纖維竿第一個紀錄。1962年,國際田聯正式批准使用玻璃纖維竿,運動成績不斷 提高。美國運動員B.斯頓伯格和J.彭內爾先後躍過5.13米和5.20米。
規則
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將撐竿插在插斗內起跳;起跳離地後,握在撐竿上方的手不得向上移動或將原來握在下方的手移至上方的手以上;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每一高度只有3次試跳機會。
撐竿
撐竿跳高在剛成為田徑項目時,所使用的撐竿是以木材製造,最高成績為3.30米。
撐竿跳高的立柱與跳高的立柱並非相同,前者運動的距離稱之為架距,架子可以向落地區的最大運動距離為80厘米,而後者的最大運動距離是不多於40厘米,運動員可以自行選擇距離。
橫竿
有三角形以及圓形兩種種類,撐竿跳高所有的橫竿多是三角形,每邊的寬度為2.8厘米至3厘米,而圓形橫竿每邊直徑為2.5厘米至3厘米。
成績
美國是撐竿跳高最已開發國家之一。到第19屆奧運會為止,美國保持了歷屆奧運會撐竿跳高的冠軍。自第20屆奧運會以後,美國持續70多年撐竿跳高稱雄的局面發生了變化,其優勢逐漸轉向歐洲的前民主德國、波蘭、法國、蘇聯等。自1984年起,撐竿跳高進入了“布勃卡時代”。原蘇聯運動員布勃卡在1985年越過6米高度,1988年在漢城奧運會獲金牌。被稱為“女布勃卡”之稱的俄羅斯著名田徑運動員伊辛巴耶娃,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跳出4.91米的驕人戰績,第二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跳出了5.01米的成績。
世界紀錄
男子撐桿跳世界紀錄保持者:
女子撐桿跳世界紀錄保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