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頭”這一稱呼,現在帶有貶義。
“撈頭”這一稱呼之所以帶有貶義,是因為某些外省人給廣東人留下了十分不良的印象。後來便引申出了“撈坑”“撈閪”“撈仔”等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撈頭
- 感情色彩:貶義
- 引申:“撈坑” “撈閪” “撈仔”“撈佬”
- 意指:嶺南以外地區的人
- 現象:保護本土文化
- 地區:嶺南
含義,發展演變,代表意義,特徵稱呼,中國名人,
含義
“撈頭”這一稱呼,現在暗含貶義,其實它最初是不含貶義的。一個南下的人,來到廣東廣州之後,說話不清晰,繼而被說是“北撈”,但由於廣東人叫一般的男性都為“靚仔”,從而出現了“撈仔”一詞。
發展演變
當年解放軍(四野)南下解放廣東,軍中大多數是北方人,他們用國語稱呼廣州人“老兄”,而當時的廣州人對國語並不熟悉,於是把國語“老兄”直接讀成廣州話“撈松”。後來“撈松”就成了廣東人對外省人的稱呼,而“撈頭”就從“撈松”發展演變出來的。除“撈頭”之外,還有“撈佬”、“撈仔”、“撈妹”等。隨著信息的流傳,廣西和海南的粵語地區也引用“撈”的一系列詞語。
代表意義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外省人南下廣東打工,“撈松”等就變成了對南下外來務工者的稱呼。現今,“撈頭”用於責備部分沒有素質,或對廣東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的外省人,本地人才會這樣稱呼這些外省人。簡單來說,只要你沒幹壞事,基本上當廣東人不會叫你“撈頭”,可能有時習慣性稱呼或者是開開玩笑,畢竟這詞的使用率還算高。
特徵稱呼
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東人對北方人的蔑稱也在變更。由廣州屠城開始,滿清為了統治,一直派八旗兵下來廣東鎮守。期間八旗兵在廣東魚肉百姓,無惡不作,最後因正音書院事件,令廣東人的憤怒終於爆發了,因此就出了比較早對北方人(當時北方的代表人群是滿洲八旗)的蔑稱——旗下佬。後來這個名稱已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已經漸漸被人遺忘,不過在廣州八旗大馬路依然有舊時八旗兵的後裔留守,因此在特定地方還是聽到“旗下佬”這個稱呼的。改革開放初期,在廣州就率先出現“外江人”稱呼,原意為“珠江外下來廣州打工的人群”,本來是不具備蔑視意義的,只是對北方民工的一個統稱,後隨著廣州在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中取得的重大成效,本地人對北方民工在本土的一些所作所為逐漸難以容忍,慢慢這個稱呼的意義變質了。隨著這個時期出現的,還有以某個地方撈頭為特徵的專門稱呼,譬如“湖南佬”、“福佬”、“維佬”等。未來隨著珠三角的發展,必定會誕生出一些新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