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典故)

摸金校尉(典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然而,有一些爭議指出:《為袁紹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命陳琳寫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給曹操扣鍋。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過自己派人掘墓充實軍餉一事,但公然為此設定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墳的說法,歷史學家往往是不認可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摸金校尉
  • 外文名:mo jin xiao wei
  • 釋義:校尉:古代軍官職稱
  • 發音:mō jīn xiào wèi
  •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
釋義,起源,盜墓手法,內部組織,歷史探究,小說演繹,

釋義

摸金校尉:古代軍官職稱,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古代指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的人,後多指盜墓者。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示例:不啻,何殊發丘中郎。括盡前朝翰墨,搜窮歷代彝章。(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網路小說:摸金校尉是中國當代網路小說《鬼吹燈》所突出描寫的門派。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屬於該門派的人物。

起源

永城芒碭山西漢(前202─8年)王陵墓群,位於永城芒碭山境內,自漢梁孝王劉武起,梁國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均安葬於此。梁孝王劉邦的孫子,漢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弟弟,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也有著自己的遺憾。梁孝王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榮登九五。
生前遺憾身後補,既然在現世無法“圓夢”,梁孝王就打算到另一個世界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建造規模巨大的陵墓,以便死後過過皇帝癮。
梁孝王墓、梁孝王夫人:李王后墓等斬山作廊,穿山為藏,工程浩繁,規模宏大,形成年代早於明十三陵1300年,構築規模大於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稱譽“天下石室第一陵”,並且,陵內設有中國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廁所。墓冢鑿山而進,規模宏大,漢墓壁畫被專家譽為“敦煌前的敦煌”。
這個墓群的標誌性墓葬是梁孝王劉武的墳塋。劉武是文帝之子、景帝之弟,坐擁300里江山,富可敵國。劉武的陵墓形狀之巍峨、陪葬之豐厚,令人嘆為觀止。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漢梁孝王劉武都是一個悲情人物。
梁孝王生活在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在一定程度上說,正是由於他的參與,才有了“文景之治”。但畢竟,“文景之治”不是“孝王之治”。
梁孝王雖然絕頂聰明,但他的夢想注定無法實現。他的悲哀在於,他有一個太能幹的父親和同樣了不起的胞兄,他們都有足夠的能力治理好國家。就算是有著遺憾,貴為文帝之子、景帝之弟,梁孝王劉武還是享受著超出一般的優厚待遇。
據《資治通鑑》載:“(梁孝王)每入朝,上使使持節以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既至,寵幸無比,入則侍上同輦,出則同車,射獵上林中。”和景帝同坐一輛車,那是什麼規格!
據說,竇太后最寵愛的兒子就是梁孝王,而景帝也非常喜歡這個能幹的弟弟,所以竇太后、景帝、梁孝王母子三人常常在一起吃飯喝酒。公元前155年,母子三人又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熱、親情蕩漾之時,景帝情不自禁地說:“千秋萬歲後傳於王。”
景帝的意思是說,死後要把皇帝之位傳給梁孝王。酒場上的話,很多時候只是說說而已,誰也不會完全當真。梁孝王當然也不會笨到相信這句話,但誰不喜歡聽好話呢?“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只是讓孝王死不瞑目的是,直到生命的盡頭也沒有實現他的帝王夢,生前遺憾身後補,因此,梁孝王把自已的陵墓修建得有如皇帝的王陵一樣豪華。
梁孝王的墓在芒碭山群的保全山南山東側半山腰,坐西面東,距山頂20米。梁孝王墓南北最寬處(迴廊北耳室北壁至迴廊南耳室南壁)32.4米,最高處3米,總面積約650平方米,總容積約1367立方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及10餘間側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統組成。主室的四周建有迴廊,迴廊的東端與主室相通。迴廊的四角都有耳室,大小一致。迴廊內有十字街、飲馬泉、黑水河等。在迴廊與各室之間穿行很容易迷失方向,據說,曾有人進梁孝王墓後幾天走不出墓道。
與其它梁王的墓葬不同,漢梁孝王墓前有龐大的寢園建築。這些建築是為祭祀墓主而建的,有專人管理。按照當時的規矩,只有帝王的陵墓才有資格建寢園。梁孝王墓之所以建有寢園,當然是因為一直忘不了他的帝王夢。
西漢自景帝開始,帝陵後陵都築有陵園。一般來說,陵園都是宮城的縮影。漢代早期的寢園就在陵園內,位於陵墓的附近,屬於陵墓的主要禮制建築,又稱為陵寢。寢園主要用於祭祀。
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後用巨石修砌,但梁孝王墓不是這樣。梁孝王墓“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工程之浩大、結構之獨特、布局之對稱,都是罕見的。
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霜,現代再來看梁孝王墓,仍然能看出當年的恢宏氣派。梁孝王的寢園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基址有前庭、照壁牆、主殿、配房、天井、寢殿、庖廚等組成。在此建築基址的外圍是一周單面出檐的走廊,再外邊是一圈寢園圍牆。
寢園基址均為青石砌成,主殿前後還保留有青石台階。整個基址範圍內遍布著繩紋板瓦、簡瓦的殘片和一些捲雲紋瓦當。基中部分筒瓦的脊上模印有“孝園”二字,說明這是專為梁孝王寢園建設而燒制的。
總而言之,梁孝王墓是開鑿得比較早的大型石崖墓,它由墓道、甬道、門道、主室、便房、迴廊等組成,是按照漢代皇帝的墓葬規格來建造的。梁孝王墓以主室為中心,以墓道、甬道為中軸線,把我國傳統的地上建築布局用於地下。這表明當時的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幾種先進的生產技術:一是積累了豐富的開山採石經驗;二是排水設施非常合理,說明當時對山體的走向、山水的流向有了足夠的認識;三是墓室南北對稱,每個墓室四壁垂直、室角為直角,說明工匠們已經有較先進的測繪技術和測量工具。
就我國當前發掘的古墓當中,屬於王侯級別的寢園建築還是十分少見的。梁孝王墓寢園建築基址的發現,對研究古代王宮建築布局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傳聞曹操派兵首盜梁王墓葬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曹操曹操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袁紹的檄文說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然而這種無理猜測完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曹操的軍隊缺乏糧餉難道其他軍閥的糧餉就是憑空變來的?為何只有曹操需要盜墓,而軍隊地盤是曹操幾倍大的袁紹或者其他實力相當的軍閥無此需要?而曹操對糧食短缺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實行屯田制,而非盜墓這種不切實際的方法。
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的傳聞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謠言裡便應運而生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而當時唯一對此有的記錄僅僅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發布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但是除了這篇檄文外,同時期不見其他史書記載或者有人提及。
根據陳琳的這篇檄文,曹操盜的應該是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群。
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被傳聞是第一批走進漢梁王墓葬的盜墓者。漢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盜墓賊就算找到墓葬的準確方位,也很難進入墓室。為了取得墓葬里的寶物,曹操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即便如此,進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們要一錘錘地鑿,一點點地清理。陳琳在檄文中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經註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據記載,曹操用從墓葬里盜得的寶物,養活了手下的軍隊3年。然而就是得到如此豐厚陪葬品的曹操還因為缺糧實行屯田制解決糧食問題,在袁紹提及此事之後的官渡之戰曹操依然因缺少兵糧陷入困境。完全可以斷定曹操根本沒有去盜挖梁孝王墓從中得到什麼寶物,寫下這篇記載的人也犯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錯誤,曹操軍隊最缺乏的大量糧食能通過盜墓獲得?如果是通過這些財寶與通過交易獲取大量糧食,那么也會出現在史書記載,然而完全不見有相關的記載。
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污衊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陳琳也表示該檄文完全是袁紹下令強迫編寫的,內容也大量與事實不符。(如曹嵩的出身是乞丐,曹騰是奸臣)而同時期曹操的敵人的劉備、孫權卻從不提及曹操盜墓此事,(按陳琳的檄文原文內容曹操盜挖梁孝王墓已經是轟動天下之事,連獻帝聽聞都流淚)可見檄文完全是憑空捏造污衊政敵之詞。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對漢梁孝王墓群進行保護性發掘,在這個在未知時代就被盜過的墓群中,仍發掘出了金縷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貴文物2萬餘件,許多文物價值連城。
這個巨大的寶藏,對當時缺衣少食的曹操軍隊來說,會是一個大誘惑嗎?答案是否定的,曹操軍會餓著肚子去盜挖梁孝王墓里那些不能果腹、不能取暖的陪葬品?這合理嗎?
亦有人說,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要知道,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張節儉。據說,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的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縊”。宮廷中的帷帳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再用,不可換新的。
其二,為了防止盜墓。大概是因為自己早年曾乾過盜墓的勾當,也曾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他不願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薄葬”。這個說法比較可信,他的兒子曹丕就曾分析過諸侯墓被盜的原因:“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郭太后也說:“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皆由厚葬也。”
實際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是西漢的漢文帝,薄葬風俗可追溯到孔子孟子也有提倡,為何為何唯獨曹操提倡就成了曹操曾經盜墓的證據?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更是與曹操的遺命《終令》原文相違背。近年考古發現的曹操墓更是推翻曹操七十二遺冢的觀點。

盜墓手法

摸金校尉要擅長找墓,掘開墓時,在墓室內要點上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始摸金。如果公雞啼蠟燭熄滅了,財物必須放回原處,恭敬磕三個響頭,空手回去。雞鳴燈滅不摸金。墓室只準進一次,方不可再進。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來者先選取明(冥)器。
當然這是《鬼吹燈》故事中的描述,但實際上,天下霸唱曾經澄清過,雞鳴燈滅不摸金這規矩,是他自己編的,歷史並無這種規矩。不過如今很多盜墓的故事中依舊在引用,足可見《鬼吹燈》的不凡之處!

內部組織

曹操之時,摸金校尉乃從正規的軍事編制。曹操之後,盜墓者皆各自為政,同行之間並無師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盜墓,均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個人行動為主。

歷史探究

正史只記載在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時設立過摸金校尉一職,《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 領之,其餘事跡,分見諸列傳。”其實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只見於袁紹南攻曹操時,陳琳的討曹檄文。當時獻帝遭難逃回洛陽。曹操奉天子討不臣,袁紹舉兵向帝都,出師無名。所以這些曹操罪狀里的官職不足採信。中郎是皇帝身邊的人,哪有挖墳盜墓的再說挖誰的,漢朝皇帝的墳都被董卓給挖了。漢朝是最講賢良中正的時代,當官都是以舉薦,就是有這些事也是挖了就挖了,不會明目張胆設官職的。而陳琳後來也表示了這篇檄文是被袁紹所迫而寫的。

小說演繹

現代玄幻小說,如《鬼吹燈》對“摸金校尉”有所描寫。
遊戲中的摸金校尉遊戲中的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們幹活,他們每個人都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這個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徵。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氣不好,蠟燭熄滅後退出墓穴,則保證人不為空氣不好而中毒。 因為傳說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捨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另一個版本:
發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嶺尋龍訣;
人點燭,鬼吹燈,堪輿倒斗覓星峰;
水銀斑,養明器,龍樓寶殿去無數;
窨沉棺,青銅槨,八字不硬莫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其中的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便指的的四大盜墓門派: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