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接寺塔(摩雲塔)

雲接寺塔

摩雲塔一般指本詞條

雲接寺塔,早年稱摩雲塔,中寺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鳳凰山雲接寺內,始建於遼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僧人海滄、海明募建華雲寺守塔,後因塔寺上空嵐氣蒸騰,常有雲霧繚繞,遂改名雲接寺,塔也隨之改為雲接寺塔。

雲接寺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37米。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塔頂四個部分。塔座為須彌式,四面各有一假門,兩側各雕有三個壺門,壺門內雕有佛和菩薩,兩側配有伎樂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蓮承托塔身。雲接寺塔是塔身磚雕內容最豐實,建築工藝最精深,體量最大,保存最好的遼塔。雲接寺塔是中國佛塔發展史上“遼承唐塔遺風”中最具代表性建築。它的建築風格明顯受到朝陽北塔較大的影響,其金剛界五方佛的塔身布局和朝陽北塔一脈相承。雲接寺塔為遼代保存較好古建築精品,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

1963年9月,雲接寺塔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雲接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接寺塔
  • 地理位置: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鳳凰山雲接寺內
  • 所處時代:遼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6-0496-3-20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別名:摩雲塔 、中寺塔、麾雲塔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雲接寺塔,始建於遼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僧人海滄、海明募建華雲寺守塔。
1981年,對塔基座進行維修加固。
2006至2007年,對整塔進行維修加固。

建築格局

雲接寺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37米。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塔頂四個部分。塔座為須彌式,四面各有一假門,兩側各雕有三個壺門,壺門內雕有佛和菩薩,兩側配有伎樂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蓮承托塔身。
塔身四角為圓形倚柱,塔身四面正中各雕一尊坐佛,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坐佛兩側各有一尊脅侍,頭戴冠,身披絡,神態恭敬。脅侍兩側各有一座小靈塔,似是大塔的縮影。塔身上為十三塔檐,由下至上逐層收斂。每層塔檐之間均鑲嵌銅鏡,四角掛風鈴。塔頂仰蓮覆缽,串四顆寶珠為塔剎。

文物遺存

  • 浮雕
雲接寺塔塔身浮雕以密宗金剛界四方如來及八尊脅侍為主要內容,配以反映佛祖生平的八大靈塔及飛天圖像。須彌座雕飾則以八大菩薩和十六羅漢為主,輔以各種姿態的男女侍者、伎樂人、化生童子,以及花瓶、香爐、升龍、祥雲等。所有這些雕飾在內容上比較全面形象的反映了密宗思想內涵;在布局形式上,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左右對稱,成組配套,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嚴謹的布局形式;在雕刻技法上,浮雕與剔地起突、線刻等多種傳統技法相結合,顯示出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水平;在人物形象與裝飾上,既有傳統的程式化的造型,如佛、菩薩像等,又有體現民族和地域特色以及雕塑匠師個人風格的創作性作品,如姿態優美的飛天,深目高鼻的胡人等。

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雲接寺塔始建於遼代,早年稱麾雲塔,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僧人海滄、海明募建華雲寺守塔,後因塔寺上空嵐氣蒸騰,常有雲霧繚繞,遂改名雲接寺,塔也隨之改為雲接寺塔。又因鳳凰山有上寺(華嚴寺)、中寺(雲接寺)、下寺(延壽寺)之俗稱,雲接寺塔亦稱中寺塔。

文物價值

雲接寺塔從建築形式和須彌座與塔身雕飾等方面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雲接寺塔呈平面正方形,與大多八角形的遼塔不同。方形密檐式磚塔乃是隋唐時期佛塔的主要形式,遼代極其少見。其中塔身磚雕內容最豐實,建築工藝最精深,體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便是雲接寺塔。所以說,雲接寺塔是中國佛塔發展史上“遼承唐塔遺風”中最具代表性建築。在朝陽眾多的古塔中,雲接寺塔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它的建築風格明顯受到朝陽北塔較大的影響,其金剛界五方佛的塔身布局和朝陽北塔一脈相承。雲接寺塔為遼代保存較好古建築精品,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

保護措施

1963年9月,雲接寺塔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雲接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雲接寺塔

交通指引

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距離雲接寺塔10.2千米,駕車約22分鐘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