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摩擦學原理》的基本內容分7章,主要包括國內外研究狀況及將來主要發展方向;表面能、吸附與粘附以及摩擦磨損過程中表面特性的變化;固體表面受載接觸過程與特性;古典摩擦定律、摩擦理論、非金屬摩擦、滾動摩擦以及納米摩擦學、環境摩擦學;粘著磨損、磨料磨損、表面疲勞磨損、腐蝕磨損等磨損機理;流體動力潤滑、彈流潤滑、邊界潤滑原理及其特性、納米技術在潤滑和潤滑材料方面的套用;耐磨減摩材料以及表面工程技術在摩擦磨損中的套用;摩擦磨損試驗和測試分析技術。《摩擦學原理》可作為高等學校摩擦學課程的研究生教學用書和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和科研參考用書,也可供從事摩擦學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摩擦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與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學科密切相關。
《摩擦學原理》是機械工程學科研究生教學用書之一,在內容上注重體現表面工程技術在解決摩擦磨損問題的作用,並將納米摩擦學、環境摩擦學的理念引入傳統摩擦學。
目錄
0 緒論
1 固體的表面特性
1.1 表面形貌
1.1.1 表面形貌
1.1.2 表面參數
1.1.3 表面形貌的測量方法
1.2 潔淨的固體表面
1.2.1 金屬的晶體結構
1.2.2 潔淨的金屬表面
1.2.3 表面晶體缺陷及其分布對表面性能的影響
1.3 表面張力與表面能
1.3.1 表面張力
1.3.2 表面能
1.3.3 影響表面能的主要因素
1.3.4 表面現象熱力學
1.4 加工硬化層和表面殘餘應力
1.4.1 加工冷作硬化層
1.4.2 表面殘餘應力
1.5 吸附與粘附
1.5.1 物理吸附膜
1.5.2 化學吸附膜
1.5.3 化學反應膜
1.5.4 氧化膜
1.5.5 浸潤
1.5.6 粘附
1.6 金屬表面的實際結構
2 固體表面的接觸
2.1 概述
2.1.1 固體表面接觸過程
2.1.2 接觸面積
2.1.3 接觸模型
2.2 彈性接觸
2.2.1 靜載荷下的彈性接觸
2.2.2 動載荷(摩擦載荷)下的彈性接觸
2.2.3 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觸
2.3 塑性接觸
2.4 變形種類的判據——塑性指數
3 金屬的摩擦
3.1 摩擦的概念與分類
3.2 對古典摩擦定律的評述
3.3 摩擦理論
3.3.1 機械理論(凹凸說)
3.3.2 分子理論(分子說)
3.3.3 分子—機械理論
3.3.4 粘著理論
3.3.5 其他摩擦理論
3.3.6 摩擦振動(粘—滑運動)
3.4 非金屬材料的摩擦
3.4.1 彈性體摩擦的一般機理
3.4.2 塑膠(聚合物)的摩擦
3.4.3 橡膠的摩擦
3.4.4 金剛石的摩擦
3.5 摩擦時金屬表面特性的變化
3.5.1 由摩擦引起的表面幾何形狀的變化
3.5.2 由摩擦引起的表面結構的變化
3.5.3 由摩擦引起的表面成分的變化
3.5.4 摩擦中表面膜的變化
3.6 滾動摩擦
3.6.1 彈性範圍內滾動
3.6.2 塑性範圍內滾動
3.7 影響摩擦係數的主要因素
3.8 特殊工況條件下的摩擦
4 磨損原理
4.1 概述
4.2 粘著磨損
4.2.1 粘著磨損理論(鮑登-泰勃的粘著磨損理論)
4.2.2 其他粘著磨損理論
4.3 磨料磨損
4.3.1 磨料磨損及其機理
4.3.2 磨料磨損簡化的定量關係式
4.3.3 影響磨料磨損的主要因素和減小磨損的途徑
4.4 疲勞磨損
4.4.1 最大切應力理論
4.4.2 油楔理論
4.4.3 微觀點蝕磨損理論
4.4.4 剝層磨損理論
4.4.5 影響疲勞磨損的主要因素
4.5 腐蝕磨損
4.5.1 氧化磨損
4.5.2 特殊介質腐蝕磨損
4.6 氣蝕
4.7 微動磨損
5 潤滑
5.1 潤滑原理
5.1.1 潤滑的作用和分類
5.1.2 潤滑狀態的轉化
5.1.3 流體動力潤滑
5.1.4 彈性流體動力潤滑
5.1.5 流體靜力潤滑
5.1.6 邊界潤滑
5.2 潤滑材料及其套用
5.2.1 潤滑劑的分類
5.2.2 潤滑油的主要性能
5.2.3 潤滑油的添加劑
5.2.4 合成潤滑油
5.2.5 潤滑脂
5.2.6 固體潤滑劑
5.3 納米材料在潤滑中的套用
5.3.1 納米材料及其特性
5.3.2 納米材料在潤滑中的套用
6 耐磨減摩材料及表面處理
6.1 金屬耐磨材料
6.1.1 材料的耐磨性及其評定指標
6.1.2 對金屬耐磨性材料的一般要求
6.1.3 耐磨鋼
6.1.4 耐磨鑄鐵
6.2 滑動軸承合金
6.2.1 對軸承合金的要求
6.2.2 滑動軸承合金
6.3 聚合材料
6.3.1 聚合材料簡介
6.3.2 摩擦副中常用的聚合物
6.3.3 以聚合物為基的復台材料
6.3.4 套用
6.4 表面處理技術
6.5 納米表面技術
7 摩擦磨損試驗和測試分析技術
7.1 摩擦磨損試驗的分類
7.1.1 使用試驗
7.1.2 實驗室試驗
7.2 磨損試驗的模擬問題和試驗參數的選擇
7.3 摩擦、磨損、潤滑試驗機
7.3.1 試驗機的種類
7.3.2 常用的摩擦磨損試驗機
7.4 摩擦磨損試驗中的測試
7.4.1 摩擦溫度的測量
7.4.2 摩擦係數的測量
7.4.3 磨損量的測量
7.5 摩擦表面的近代微觀分析法
7.6 磨損微粒的分析技術
7.6.1 光譜分析法
7.6.2 鐵譜分析法
參考文獻
圖書信息2
書名:摩擦學原理(第3版)
書號:9787302179467
作者:溫詩鑄、黃平
定價: 58元
出版日期:2008-10-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摩擦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作者和其同事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成果,系統地闡述摩擦學的基本原理與套用,全面反映現代摩擦學的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
全書共18章,由潤滑理論與潤滑設計、摩擦磨損機理與控制、套用摩擦學等3部分組成。除摩擦學傳統內容外,還論述了摩擦學與相關學科交叉而形成的研究領域。本書針對工程實際中的各種摩擦學現象,著重闡述摩擦過程中的變化規律和特徵,進而介紹基本理論、分析計算方法以及實驗測試技術,並說明它們在工程中的實際套用。
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與理論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以及高等院校機械工程各類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機械設計和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篇潤滑理論與潤滑設計
第1章潤滑膜特性
1.1潤滑狀態
1.2潤滑油的密度
1.3流體的黏度
1.4非牛頓特性
1.5潤滑劑的濕潤性
1.6黏度的測量與換算
參考文獻
第2章流體潤滑理論基礎
2.1雷諾方程
2.2流體動壓潤滑
2.3接觸問題的彈性力學基礎
2.4彈性流體動壓潤滑(入口分析)
2.5潤滑脂的潤滑
2.6潤滑狀態圖
參考文獻
第3章潤滑計算的數值解法
3.1雷諾方程的數值解法
3.2能量方程的數值解法
3.3彈性流體動壓潤滑數值解法
3.4多重格線法求解潤滑問題
參考文獻
第4章典型機械零件的潤滑設計
4.1滑塊與止推軸承
4.2徑向滑動軸承
4.3靜壓軸承
4.4擠壓軸承
4.5動載軸承
4.6氣體軸承
4.7滾動軸承
4.8齒輪潤滑
4.9凸輪潤滑
參考文獻
第5章特殊流體介質潤滑
5.1磁流體潤滑
5.2微極流體潤滑
5.3液晶潤滑
5.4水薄膜潤滑中的雙電層效應
參考文獻
第6章潤滑狀態轉化與納米級薄膜潤滑
6.1潤滑狀態轉化
6.2納米液體薄膜潤滑
6.3納米薄膜潤滑數值分析
6.4納米氣體薄膜潤滑
參考文獻
第7章邊界潤滑與添加劑
7.1邊界潤滑及其類型
7.2邊界潤滑的理論
7.3潤滑油的添加劑
參考文獻
第8章潤滑失效與混合潤滑
8.1粗糙度及材料黏彈性對潤滑失效的影響
8.2流體極限剪應力對潤滑失效的影響
8.3溫度效應對潤滑失效的影響
8.4混合潤滑狀態
參考文獻
第2篇摩擦磨損機理與控制
第9章表面形態與表面接觸
9.1表面形貌參數
9.2表面形貌的統計參數
9.3表層結構與表面性質
9.4粗糙表面的接觸
參考文獻
第10章固體摩擦與控制
10.1摩擦的基本特性
10.2巨觀摩擦理論
10.3微觀摩擦理論
10.4滑動摩擦
10.5滾動摩擦
10.6摩擦的其他問題與摩擦控制
參考文獻
第11章磨損特徵與機理
11.1磨損的分類
11.2磨粒磨損
11.3黏著磨損
11.4疲勞磨損
11.5腐蝕磨損
參考文獻
第12章巨觀磨損規律與磨損理論
12.1摩擦副材料
12.2磨損過程曲線
12.3表面品質與磨損
12.4黏著磨損理論
12.5能量磨損理論
12.6剝層理論與疲勞磨損理論
12.7磨損計算
參考文獻
第13章抗磨損設計與表面塗層
13.1潤滑劑與添加劑選擇
13.2摩擦副材料選配原則
13.3表面塗層
13.4塗層性能測試
參考文獻
第14章摩擦學實驗與狀態檢測
14.l摩擦學實驗方法與裝置
14.2磨損量的測量
14.3摩擦表面形態分析
14.4磨損狀態檢測
14.5磨損失效分析
參考文獻
第3篇套用摩擦學
第15章微觀摩擦學
15.1微觀摩擦
15.2微接觸與黏著現象
15.3微觀磨損
15.4分子膜與邊界潤滑
參考文獻
第16章金屬成形摩擦學
16.1成形中的力學基礎
16.2鍛造摩擦學
16.3拉拔摩擦學
16.4軋制摩擦學
參考文獻
第17章生物摩擦學
17.1生物軟組織的力學基礎
17.2關節潤滑液的特性
17.3人和動物關節的潤滑
17.4人工關節的摩擦與磨損
17.5其他生物摩擦研究
參考文獻
第18章空間摩擦學
18.1空間機構與空間摩擦學的特點
18.2空間摩擦學性能分析
18.3空間潤滑劑
18.4空間潤滑特性
18.5加速壽命試驗及其裝置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