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蘋果之後

《摘蘋果之後》是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創作的一首詩歌,寫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

《摘蘋果之後》是一首典型的描寫新英格蘭田園風光的農事抒情詩。豐收帶來了歡樂,詩人陶醉在蘋果那醉人的馥郁芬芳之中,同時也沒有忘記勞動的辛苦。詩人借用浪漫主義手法抒發對農場生活的熱愛留戀之情。詩中著力描寫了勞動之後的夢境:碩大鮮美的蘋果,及其果枝、果花、褐斑。詩中暗示敘事人將永生難忘這愉快的勞動場面,即使在以後“長眠”(human sleep)中也會夢見。弗羅斯特在一戰爆發之初就創作了這首《摘蘋果之後》的田園詩,旨在讓人們珍惜美好的和平環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摘蘋果之後
  • 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
  • 作品出處:《波士頓以北》(1914)
  • 作品體裁:詩歌
  • 外文名:After Apple-Picking
  • 別名:摘罷蘋果、摘了蘋果之後
  • 創作時間:1914年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徵,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After Apple-Picking
My long two-pointed ladder's sticking through a tree
Toward heaven still,
And there's a barrel that I didn't fill
Beside it, and there may be two or three
Apples I didn't pick upon some bough.
But I am done with apple-picking now.
Essence of winter sleep is on the night,
The scent of apples: I am drowsing off.
I cannot rub the strangeness from my sight
I got from looking through a pane of glass
I skimmed this morning from the drinking trough
And held against the world of hoary grass.
It melted, and I let it fall and break.
But I was well
Upon my way to sleep before it fell,
And I could tell
What form my dreaming was about to take.
Magnified apples appear and disappear,
Stem end and blossom end,
And every fleck of russet showing clear.
My instep arch not only keeps the ache,
It keeps the pressure of a ladder-round.
I feel the ladder sway as the boughs bend.
And I keep hearing from the cellar bin
The rumbling sound
Of load on load of apples coming in.
For I have had too much
Of apple-picking: I am overtired
Of the great harvest I myself desired.
There were ten thousand thousand fruit to touch,
Cherish in hand, lift down, and not let fall.
For all
That struck the earth,
No matter if not bruised or spiked with stubble,
Went surely to the cider-apple heap
As of no worth.
One can see what will trouble
This sleep of mine, whatever sleep it is.
Were he not gone,
The woodchuck could say whether it's like his
Long sleep, as I describe its coming on,
Or just some human sleep.

中文譯文

摘蘋果之後
我的長梯兩個尖梢穿過樹葉,
刺向靜靜藍天,
旁邊有個沒裝滿的桶
也許還有二三個蘋果
沒摘淨,留在枝頭。
但我已經幹完這活。
冬夜本來就該休息,
蘋果的香味使我瞌睡。
可是我再擦眼睛也忘不了
這景象,今晨我從水槽
撈出一片薄冰,透過它
看到這灰黃的枯草世界。
冰化了,我鬆手讓它跌碎,
但是它還沒
落到地上我已昏昏欲睡,
我已經能說出
我會夢見什麼景象。
好大的蘋果,時隱時現,
一頭是枝,一頭是花,
每個褐斑都十分鮮明。
我的腳背還在疼痛,
腳底還似乎踩著梯子。
我能感到梯子隨樹枝搖晃。
還不斷聽到地窖里
隆隆的聲音
那是一桶桶蘋果入倉。
我摘蘋果太久
累得夠嗆,盼望已久的收穫
反而使我厭倦。
千萬個果子要摘,
小心翼翼,不能掉地。
所有那些
碰到地面的
哪怕沒破皮,沒戳上刺兒,
只得堆起來釀酒
似乎一錢不值。
你能明白我
無論何時都難以安睡。
要是田鼠沒有走,
倒可以問問它
我描寫的這襲來的睡意
是否象他那長長的蟄眠,
還是和人的睡眠一樣?
趙毅衡譯)

創作背景

該詩是羅伯特·弗羅斯特旅居於倫敦時所作,發表於1914年出版的《波士頓以北》。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年代,也是羅伯特·弗羅斯特在倫敦專心致志地從事詩歌創作的時期,他於書齋潛心創作之時也敏銳地感覺到了歐洲政治舞台的喧譁與騷動。戰爭會使捲入戰爭中的人民處於恐懼、動盪、無盡的危險狀態之中,當和平突然在人們安寧平靜的生活中消失之時,人們會盼望和平。弗羅斯特在一戰爆發之處就創作了這首《摘蘋果之後》的田園詩,根據詩人其時所處的時代歷史背景,應是對和平安寧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憧憬。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詩表面看去是追憶他在美國新英格蘭農場參加勞動、摘蘋果的情景,實際上其潛藏的深刻含義應是對戰爭的反感、厭惡,對和平美好生活的熱烈期冀。
全詩較長,但只有一節。整節詩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行至第六行。這一部分告訴人們,詩人架梯摘蘋果,不一會兒功夫,詩人將蘋果全部摘完。第二部分從第七行至第十七行。在這一部分,蘋果清醇甘甜的芳香讓詩人陶醉。詩人於勞動中競覺意識模糊,眼前出現一片混沌朦朧的景象,不久便昏昏然,沉入甜蜜的夢鄉。第三部分從第十八行至第三十六行。在這一部分,詩人描繪了夢中摘蘋果及聽到蘋果運入地窖箱裡的情景。第四部分從第三十七行至詩的末尾。這一部分詩告訴人們,詩人的睡眠會很長很長,亦即詩人會傾其全部心志投入到摘蘋果的勞動中,他會久久地沉湎於這幸福的勞動生活中。
詩人在摘完了樹上的蘋果之後,因身心的勞累感覺到了睏倦,此時蘋果那令人陶醉的芳香沁入肺腑,他感到睡意沉沉。朦朦朧朧中,他想到了早上括冰一事。早起括去飲水槽中的浮冰,那時他所產生的那種模糊的感覺印象也讓他頗為沉迷、昏昏欲睡。他不久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詩人進入的夢鄉不是那閃耀著五光十色霓虹燈的都市街道,不是摩天大樓里豪華奢侈的辦公室,不是那充溢著一群群狂歌熱舞的青年男女、散發著濃郁的酒味和香水味的酒吧和夜總會,而還是那片果園,那片果園裡一個個碩大誘人、醇美香甜的蘋果,還有果園裡辛勤的勞作,這些占滿了他整個夢境。一般人們在勞動之後,會找一個適於休憩之處入睡,以消除全身心的疲勞,但詩人與常人不一樣的是,他於勞動中,在勞動的場地就入睡了。而且伴隨詩人入睡的不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奢靡豪富的生活,而還是勞動。可見詩人在這裡將休息也當作了一種勞動,而勞動也成了一種休息;同時詩人將夢境與現實也做了混淆。詩人於早晨括冰就朦朦朧朧地仿佛進入了一場夢境,而收穫完蘋果真正進入夢鄉之後,他又站在搖搖擺擺的梯子上開始採摘蘋果。詩人於現實的勞動生活中尋求、體味夢的神秘、夢的美好,他又於溫馨醇香的夢境中體驗勞動的快樂。當然勞動也有其艱苦、危險之處,在詩中能看到,詩人要忍受身上的一些傷痛,忍受扶梯級棍的壓力及梯子晃動時所產生的一種危險感。但眼前那一個個掛滿枝頭碩大的蘋果,它們一個個靜靜地待在樹上等待他去溫柔地親撫、輕輕地摘下,再聽到那一箱箱的蘋果隆隆響地滾進地窖箱裡,他身上的傷痛及心靈上所有的些微的擔心、恐懼之感都會煙消雲散。勞動會有其特有的艱辛之處,這是自然的,但勞動也有它特有的甜蜜和幸福感。有時,那種蕩漾在心頭的甜美和幸福會壓過一切疼痛、恐懼之感,而這樣的甜美和幸福就蘊藏於艱苦的勞動之中。幸福與艱苦共在,或幸福產生於艱苦的勞動之後、喜人的收穫之中。詩人細膩地描寫了夢中的勞動,從艱苦的勞動中,能體味到詩人心頭所洋溢著的那種幸福感、滿足感、愉悅感。對勞動,詩人甘之如飴。一年的汗水和心血、一年的勤奮耕耘終於有了結果,有了收穫,這種幸福是任何事情所帶來的快樂之感所不能比擬的。這一部分的描寫也是該首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如此不惜濃墨重彩地描寫夢中的勞動,除了尋找、體味或沉迷於夢的美好之外,還有就是從夢中獲取現實的力量。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社會、所處的時代歷史環境是殘酷的,因戰爭的炮火已打響。戰爭會讓所有人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的狀態當中,戰爭會讓人的心靈脆弱不堪,此時,詩人需要心靈的能量來戰勝現實的恐懼和危險。而這一能量只能來源於詩人在故鄉所鐘愛的勞動,來源於夢中艱苦而又幸福的田間勞作。
詩人在夢中勞動,在勞動中沉入夢鄉,他將勞動與睡眠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他描寫了夢境的美好,而這美好來自於勞動的艱辛和甜美。勞動如睡眠,睡眠如勞動,它們都能使詩人得到身心的休息、舒適和甘美。沒有勞動的睡眠在詩人那裡是不夠甜美的,因它不會長久,有了勞動的睡眠會深而久之,就如土撥鼠的長眠一般。從這可以看出,詩人十分熱愛勞動,喜愛田園生活,樂於陶醉在勞動的果實那醉人的芬芳之中、豐收的喜悅之中。詩人對田園生活、地間勞動的讚美也警示人們要預防戰爭、阻止戰爭,因勞動須在和平的環境裡才能進行。沒有和平、安寧、穩定的世界秩序,就沒有勞動的愉悅和幸福,因此該詩也有提醒美國政府和人民不要盲目地捲入戰爭,歐洲所有參戰國應該儘早結束戰爭的含義。
詩人以詩意的筆觸描寫了田園生活,夢中勞動的場景,這在其時應是倡導了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張揚了人與自然交融一體的精神。社會生活是混亂、動盪、無序的,但自然是美麗的,遠離都市的自然依然保持其固有的美質。越是在社會動亂、世界發生戰爭之時,人越要返璞歸真。人應從自然中汲取美質,效法自然、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弗羅斯特在一戰爆發之初以抒情的筆觸,描寫田園生活,這是旨在讓人們回歸自然,從美好的田園生活中汲取力量,從芬芳的泥土、馥郁芳醇的蘋果、青翠欲滴的樹葉枝丫中吸取美質,培養仁慈、和善、親切的精神品格,這樣可與外界戰爭的殘酷、野蠻形成強烈的對照。通過這樣的對照,人們會去珍愛和平、保衛和平、反對戰爭並儘快結束戰爭。

藝術特徵

總體特徵
該詩語言清新樸素,意境優美。勞動、收穫場景的描寫十分生動、細緻、栩栩如生。遣詞造句規範、得體。
該詩共一節,含四十二行。總起來看,詩行長短參差不齊,最長的詩行有九個單詞,而最短的詩行僅有兩個單詞。由於詩行長短沒有規律,故各行的音步數也有多有少。詩的基本節奏為抑揚格,全詩以抑揚格五音步做節奏的詩行占多數,共二十六行,其餘詩行的音步數有的為六音步,有的為四音步,還有的為三音步、二音步,最少的音步數僅為一音步。從詩行的排列形式、各行的長短情況來看,該詩具有自由詩的一些特徵,但各行的音步數具有可分辨性,雖然各行的音步數不夠整齊。因此,從節奏的可析性、音步的可分辨性來看,該詩要是作為自由詩,其特徵又要模糊、淡弱些。
節奏變格
該詩的節奏中出現了一些變格,共二十一處。全詩共四十二行,在詩歌的形式上採用了自由詩的一些特徵,因此這二十一處變格在全詩的節奏中不算多。在這二十一處變格中,抑抑揚格替代的共九處,它們是第三行第四音步、第七行第二音步、第十一行第二音步、第二十三行第四音步、第二十八行第三音步、第二十九行第一音步、第三十一行第五音步、第三十四行第四音步、第三十四行第五音步;單音節替代的共七處,它們是第二行第二音步、第五行第一音步、第七行第一音步、第十八行第一音步、第十八行第五音步、第二十九行第二音步、第三十一行第一音步;超音步音節替代共五處,分別出現在第二十三行末尾、第二十八行末尾、第二十九行末尾、第三十四行末尾、第三十七行末尾。
節奏變格出現得較多的地方是詩的第三部分,即詩人在夢境中參加勞動這一部分。這一部分變格共有十三處,占變格總數的近三分之二。此處變格明顯較多,同這一部分的思想內容是有密切聯繫的。在這一部分,詩人已沉沉入睡,夜晚空氣中睡眠的氣息,加上蘋果特有的香味和詩人勞動後身心的疲勞將詩人帶入甜美的夢鄉,在那怡情悅神的美妙夢鄉里,詩人又繼續開始了他所喜愛的田間勞動——摘蘋果。勞動是喜人的,勞動是幸福的,但勞動也是不易的、艱辛而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在這一部分,詩人寫到了那一個個豐潤甘甜、碩大光圓的蘋果,寫到了那一箱箱喜人的蘋果滾進地窖箱子裡,同時還發出一陣陣隆隆的聲響。看到、聽到這樣的場景,詩人無疑是高興異常的,尤其是摘蘋果時,觸碰到樹上那一個個可愛美麗的蘋果,用手輕柔地撫摸,再滿懷深情地採摘,這無疑是一個果農一生中最為幸福的事。但有幸福也有痛苦,幸福甜蜜當中也包含著傷痛、痛苦、擔憂。在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詩人腳背弓起的部分疼痛照舊,而且他還得承受扶梯級棍的壓力。站在梯子上,當樹枝彎曲時,梯子搖晃,此時詩人會心懷擔憂和幾分懼怕。另外,摘蘋果時,有一些蘋果會不小心掉落地上而致擦傷或被刺破,這無疑是不幸之事,會讓人倍感失望或遺憾,這是人之常情。所有這些帶有否定性的情感因素同帶有肯定性的情感因子如幸福、愉悅、甘美等是並存的,一般情況下,痛苦中包含著幸福,而幸福中也蘊藏著艱辛、苦痛。所以在這一部分,詩人以較多的節奏變格來適應這一思想內容,相較於其他幾個部分,這一部分節奏變格較多。
在詩的最後一部分,即從第三十七行至第四十二行,詩的節奏變格僅有一處。這一部分的內容是說明性的,詩人將自己在果園中的睡眠與土撥鼠的長眠做了比較,說明自己的睡眠是很香、很沉、很長的。他的睡眠不是那種普通人的睡眠,而是類似於土撥鼠的長眠,因他的睡眠產生於勞動,也是在勞動中的睡眠。他的睡眠是勞動中的睡眠,他的勞動也是在睡眠狀態中的勞動。這一部分主要是說明事理,通過事理的說明,進一步闡述自己對勞動的熱愛。故詩人在這裡沒有使用很多的節奏變格,因說明、闡述事理原由的語言在節奏上應屬較為平和穩定的,不適宜使用較多的節奏變格。
音韻
全詩未分節,用了很多的韻腳,每隔幾行就換一種韻式。從詩的整體來看,沒有統一規範整齊的韻式,這一點同傳統的格律詩大為不同。從第一行至第四行,韻式為abba;從第五行至第六行,韻式為aa;從第七行至第九行韻式為aba;從第十行至第十二行,韻式為aba;從第十三行至第十七行,韻式為abbba;從第十八行至第二十三行,韻式為abacdb;從第二十四行至第二十六行,韻式為aba;從第二十七行至第三十行,韻式為abba;從第三十一行至第三十六行,韻式為aabcdb;從第三十七行至第四十二行,韻式為abcbcd。
以上各種韻式是根據韻腳所出現的詩行來確定的,為詩中各種不同的小韻式。這些小韻式有的屬於兩行詩節,有的屬於三行詩節,還有的屬於四行、五行和六行詩節。其中有兩處四行詩節的韻式abba為傳統格律詩中的抱韻(enclosing rhyme),還有一處兩行詩節的韻式aa為傳統格律詩中的“雙行聯韻體”(the couplet)。其餘各處的小韻式在傳統的格律詩中均屬罕見,應視為詩人的創新。
全詩在音韻上吸取了傳統格律詩的特點,即用腳韻,但腳韻用得很隨意,變化較大,變換次數較多,整體的韻式沒有統一性、規律性。從上述所分析的詩行排列特點、詩的節奏特點及各行音步的特點,再結合韻式、韻腳的特徵來看,該詩應屬一首現當代英語格律詩,也可以看作一首半自由半格律詩,這是因為詩的詩行排列與惠特曼的自由詩非常接近,有的很長,而有的則很短。若作為一首半自由半格律詩,全詩的格律詩成分占大多數,而自由詩的成分則較少,主要體現於詩行的排列上。弗羅斯特的很多詩都屬傳統的格律詩,但他偶爾也會創作一些與傳統格律詩有較大距離的詩,這首《摘蘋果之後》就屬此類詩。
該詩除了使用不少腳韻外,還用了一些頭韻、行內韻。頭韻、行內韻的大量使用與多種腳韻的交替使用增強了詩的韻味,使全詩雖不具傳統格律詩那種整齊悅耳、規範一致的樂感,但在詩句的動聽感和適宜讀者富有感情性的朗讀方面,則是毫不遜色的。頭韻、行內韻的使用也加強了詩句的流暢性。
跨行技巧
詩中“跨行”技巧的有效使用也促進了詩句的流暢性。“跨行”使詩句之間不但在語法形式上聯結在一起,而且使詩句在意義上很自然地連貫起來,也使上下旬之間朗讀起來顯得潤滑、流利。除了“跨行”,詩人還使用了“行內停頓”。這是一首較長的詩,共四十二行,總共只有一節,詩人有效地使用了“行內停頓”,這使讀者在朗讀該詩時,可以不致過於急促、疲勞,除了不少的“行末停頓”外,再增加一些“行內停頓”,這樣可增強語氣的平緩,同時,它既可增強朗瀆者對朗讀內容的理解,也為讀者理解詩的內容提供了便利。

作者簡介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11歲喪父,隨母遷居麻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肄業兩年。這前後曾經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1915年回美國,在新罕布夏州經營農場。其後詩名日盛,1924年、1931年、1937年、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茲獎,並在幾所大學擔任教職、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弗羅斯特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他的詩風兼有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的特點,表面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他被認為是與艾略特並列的美國兩大詩歌中心之一。弗羅斯特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夏》(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摘蘋果之後
羅伯特·弗羅斯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