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渡丹江

搶渡丹江

搶渡丹江,位於河南淅川縣老城鎮紫山槐坡, 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領中原突圍部隊挺進陝南過程中,強渡丹江天險,突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搶渡丹江
  • 位置河南
  • 類型:事件
  • 時間:1946年5月10日
中原部隊突圍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搶渡丹江,搶渡丹江紀念碑,國民黨將領,

中原部隊突圍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

1946年5月10日,國共雙方雖就中原地區停止武裝衝突簽訂了《漢口協定》,但國民黨軍的蠶食進攻並未停止。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區僅剩下羅山、光山、商城、經扶(今新縣)、禮山之間以宣化店為中心、方圓不足百里的狹小地區,面積不及原先的1/10。中原軍區部隊5萬餘人壓縮檔圍於此。
搶渡丹江
蔣介石認為徹底消滅共產黨中原部隊的時機已經成熟,遂令鄭州綏署主任劉峙在駐馬店設指揮所,統一指揮第五綏區和武漢行營之第六綏區所屬8個整編師又2個旅約30萬人“按既定計畫,先速殲鄂中李先念部,便爾後主力作戰之利。……攻擊各部隊統於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圍態勢及攻擊準備,待令實施攻擊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定,以22萬軍隊自信陽、羅山、光山、黃安等地分4路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等率領中原軍區部隊“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組織指揮中原軍區部隊五萬餘人,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以迅猛果敢的行動搶在國民黨軍七月一日發動總攻之前,展開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突破了敵人十萬餘人的內層包圍圈,由此揭開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帷幕(七月一日,中共中央通知全國各解放區:“敵反共反人民的大內戰已從二十六日圍攻五師(指中原軍區部隊)開始,我部攻防進行自衛戰爭。”)。

搶渡丹江

中原軍區部隊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內層包圍圈後,蔣介石大為震驚。多次督令劉峙對中原突圍部隊“跟蹤追擊”,務於7月20日前消滅中原部隊北路軍于丹江以東地區。同時,他還密令胡宗南派整編第九十師六十一旅及駐關中地區的整編第一師一旅,開赴鄂豫陝三省交界的荊紫關地區,參加圍堵北路軍(行動),以防北路軍入陝。
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等率領下的中原軍區北路軍進入鄧縣、內鄉,國民黨整編第四十一、四十七、十五、三師等部,在劉峙的緊密督促下尾隨窮追,武漢行營空軍也出動飛機偵察、轟炸。北路軍走的是崎嶇狹窄的小路,而國民黨軍走的是公路,且大部分車運,敵我之間原已拉大的距離正日益縮小。
北路軍在內鄉師崗召開中原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北路軍兵分兩縱隊向西挺進:中原局、中原軍區首腦機關及第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團、中原軍區警衛團為左翼,由李先念、鄭位三率領,過丹江經湖北鄖縣南化塘、陝西山陽漫川關一線,向寧陝方向前進;第三五九旅和幹部旅為右翼,由王震率領,繞過丹江取捷徑經荊紫關、山陽向鎮安、柞水前進。
丹江,與唐河、白河同為漢江支流,全長390餘公里,地跨豫、鄂、陝三省,其流經河南淅川的這一段,江面寬闊,水流量大。平時,丹江一般可以徒涉,但入夏以後,由於連降暴雨,山洪暴發,丹江水位驟漲,不僅水流湍急,而且江面寬達幾百米,巨浪拍擊著岸邊的岩石,激起幾尺高的浪花,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響。
7月12日,北路軍左翼部隊進抵淅川地區。李先念給前衛部隊第十三旅三十八團寫了一道手令:“迅速占領馬蹬鋪、李官橋、孟家樓,掩護主力搶渡丹江。左翼部隊在淅川縣城以西三里處的人字坎城徒涉渡江。渡江行動在夜間進行,但不久即被跟蹤而至的敵機發覺。敵機嚎叫著俯衝下來,又是投彈,又是掃射,隨著“轟隆”、“轟隆”的爆炸聲,許多同志犧牲在江水中。
自師崗分兵後,右翼部隊第359旅和幹部旅在王震率領下西進,於7月12日進至淅川縣城附近。王震以第三五九旅七一七團和七一九團一部圍攻淅川縣城,以七一八團搶占入陝咽喉荊紫關。由於淅川縣城工事堅固,國民黨守軍負隅頑抗,加之缺乏攻城重武器,又大雨滂沱,七一七團等部久攻不克;而奉命搶占荊紫關的七一八團進至寺灣時,與國民黨整編第九十師六十一旅一部激戰,從俘虜口中得知整編第九十師已搶先占領了荊紫關,並正沿丹江向淅川方向推進,形勢驟然嚴峻起來。根據敵情變化,王震決定右翼部隊改變原擬取道荊紫關、走捷逕入陝的計畫,迅速搶渡丹江,南繞鮑魚嶺、南化塘向陝南挺進。李先念獲悉後,表示同意。王震即以七一七團、七一八團阻擊由荊紫關方向進攻的國民黨軍,第三五九旅旅直、七一九團和幹部旅於7月14日夜,開始從淅川縣老城鎮紫山槐坡一帶的大石橋、娘娘洞等地搶渡丹江。丹江水寬50米,又逢連日暴雨,山洪暴發,水勢猛漲,水深流急,江上既無橋樑,又無渡船,涉水、泅渡相當困難。敵人又緊追而來,形勢十分危急,必須在翌日凌晨前全部渡江,才能擺脫敵兵的圍堵。當天夜裡,全軍冒著大雨集結,進行渡江動員。指戰員們緊急解下綁帶擰成一條條長的布索,把一頭固定在沿江的石頭上。王震心急如焚,為了爭取時間,激勵士氣,他脫下衣服,在漆黑的雨夜高呼:“同志們,跟我來!”毅然跳入激流率先涉水泅渡。王恩茂等不及脫衣,也縱身跳進水中,跟在王震左右。指戰員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奮不顧身躍江強渡。漆黑的夜晚,連綿的大雨,翻滾的江水,無畏的戰士,形成了罕見的泅渡壯觀。當後衛第七一九團過江時,水勢更猛,布索被拽斷,不幸沖走了一部分同志。拂曉時分,全軍勝利渡過丹江,進入了西去的高山叢林之中。
7月15日,北路軍左右兩翼部隊全部勝利地渡過了丹江。毛澤東7月15日發電報祝賀“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你們這一行動已調動程潛、劉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給反動派以極大震動與困難,故你們的行動關係全局甚大。”當劉峙的追兵進至丹江東岸地區時,李先念已率北路軍進抵鄖縣梅家鋪地區,並乘勝繼續西進進入陝南
在左右兩翼部隊強渡丹江過程中,由於敵機狂轟濫炸,渡江繩索被炸斷,加之浪高湍急,共有300多名同志被江水捲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搶渡丹江紀念碑

中原突圍部隊搶渡丹江紀念碑,位於河南省淅川縣老城鎮紫山槐坡。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領中原軍區主力部隊1.5萬多人向陝南挺進,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決定在紫山槐坡一帶搶渡丹江。此時丹江正值汛期,江水猛漲,波濤洶湧,李先念、王震等親自組織試渡。在渡江過程中,由於敵機狂轟濫炸,渡江繩索被炸斷,加之浪高湍急,致使300多名同志被江水捲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該紀念碑由淅川縣委、縣政府於1998年建立,白色臥式大理石質底,碑體寬2米有餘,高1米,正面鐫刻“中原突圍部隊搶渡丹江紀念碑”13個蒼勁有力的金色大字,背面銘刻著中原突圍部隊渡江經過的碑文。紀念碑與蒼松翠柏相互輝映,莊嚴、肅穆。1999年,該紀念碑被淅川縣委、縣政府確定為淅川縣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搶渡丹江

國民黨將領

劉峙, 字經扶,(1892-1971) 江西吉安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二級陸軍上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歷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第一軍團總指揮、河南省主席等職。
搶渡丹江
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戰中的"長腿將軍"和解放戰爭中的"敗將"之稱。 1933年任贛粵閩湘鄂“剿匪”軍北路總司令,戰無不勝,高居五虎上將之首,名聲一時無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集團軍司令。在平漢路戰役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被譏笑為長腿將軍。
1939年任重慶衛戍總司令。
1945年2月,調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
1946年1月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
1946年9月,在定陶戰役失敗去職。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的徐蚌會戰(徐蚌會戰是國民黨對這場戰役的命名,淮海戰役是共產黨對這場戰役的命名。)出任徐州"剿總"司令,布陣失誤,遭到慘敗。逃亡印度尼西亞以教書為生。
1953年去台灣。翌年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後改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1971年病死於台灣,著有《我的回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