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曶,漢語詞語,拼音是jìn hū,意思是插笏;見搢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搢曶
- 拼音:jìn hū
- 注音:ㄐㄧㄣˋ ㄏㄨˋ
- 出處:《穀梁傳·僖公三年》
解釋,出處,
解釋
見"搢笏"。亦作“搢笏”、“搢忽”。
- 插笏。古代君臣朝見時均執笏,用以記事備忘,不用時插於腰帶上。
- 引申指朝見。
出處
《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范寧註:“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
《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畢沅校註:“忽即笏字。”
《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搢曶夾佩,奉璧南面立於寒下。”
清·吳偉業《吳門遇劉雪舫》詩:“新樂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明·董谷《碧里雜存·寶志公》:“聖祖異焉,勅建靈谷寺……命太常歲祭,行搢笏之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