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笏

搢笏

古代官員的官服,沒有口袋,於是將直接插在腰帶上,叫“搢笏”。《墨子·公孟》就有公孟子搢笏而見墨子的描寫:“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畢沅校註:“忽即笏字。”

基本信息,典源,示例,

基本信息

拼音:jìn hù
解釋:插笏,後引申為指朝見。

典源

《春秋穀梁傳》卷七〈僖公·卷七·僖公三年〉~72~
陽穀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晉·范寧集解:「搢,插也。笏,以記事者也。」
《宋書》卷十八〈禮志五〉~59~
古者貴賤皆執笏,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紳垂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

示例

《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搢曶夾佩,奉璧南面立於寒下。”
吳偉業 《吳門遇劉雪舫》詩:“ 新樂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明 董谷 《碧里雜存·寶志公》:“ 聖祖 異焉,勅建 靈谷寺 ……命太常歲祭,行搢笏之禮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