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蝕沖洗下的鄉土

《損蝕沖洗下的鄉土》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損蝕沖洗下的鄉土
  • 作者:費孝通
  • 作品出處: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李林塞爾(Lilienthal)在他所著TVA一書中,曾用“採礦”一詞來描寫美國田納西河流域以往的植棉方法。採礦是把地下所儲藏的資源挖掘出來,資源挖掘出來之後,這地也就沒有用了。美國以往植棉區域,也有相類的情形,一塊地上種了幾年棉花,把地里的養料拔完了,這地也就不能再種作物,除非另加肥田粉。到後來,土地只給農作物一個生長的空間,所能從土裡長出來的,都得依靠不斷加到土裡去的原料,像工廠里的機器,李氏認為這是和農業的原則不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機體,地力得培養,如果培養得法,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窮,不是個礦山。
田納西河流域土地變質,農作技術的不良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河水的沖洗影響更大。土質變壞,作物不長,加以原有的森林日漸砍伐之後,土地大多暴露。童山濯濯,大雨過後,泥土裡沒有草根,留不住本來可以滋養土地的水分,反而被水溶解了各色各樣植物的營養品,挾之而去。水往低處聚,匯成巨流,澎湃急涌,拖帶力也愈來愈大,一路把膏腴之地沖洗侵蝕,浩浩蕩蕩,奔流到海不復回——經過這樣沖洗過的土地,由肥田而成瘠土,由農地而成荒區。
李氏主持下的TVA計畫主要的貢獻就在土地復原。一方面用巨壩控制水流;另一方面是利用水力發電,更用電製造化學肥料,醫治瘠土;再一方面選擇農作物,培養泥土肥力種植森林,恢復自然的有機循環。這個有類於黃河的禍水,竟成了這地域人民的命脈。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省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人。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至清華大學研究院社會學部隨俄裔人類學家史祿國學習體質人類學,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隨波裔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1978年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長。從1979年開始主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翌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創辦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費孝通在農村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結構、民主政治、小城鎮建設等方面著述豐厚,影響巨大;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編者簡介呂文浩,1971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學史、社會思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