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行彩橋

揭陽行彩橋

行彩橋是廣東省揭陽市鬧元宵的一項傳統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節前,市區榕城的大小橋樑均被彩燈、彩旗裝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橋祈福,熱鬧非凡。除揭陽之外,普寧的洪陽,元宵節也有“行彩橋”之習俗,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揭陽行彩橋
  • 地理標誌廣東省揭陽市
  • 性質: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 寓意: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情趣
起源,特色,

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揭陽榕城“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按乾隆《揭陽縣誌·俗志》所載,乾隆時即有這種風俗。這個習俗來自一個傳說:從前有人夢見一位仙姑告訴他,某日洪水要暴發。洪水到來之前,地上有一條五彩繽紛的橋連線天空,只要往橋上走,便可逃過災難,人們照仙姑的話去做,果然免遭厄運。從此以後,在這一天,人們便以“行彩橋”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古揭陽縣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夾城東流,城中河道交錯,有“浮水蓮花”的美譽。自古以來,榕城的石獅橋一直被當地人視為中心橋,這是因為古時榕城稱玉窖村,南北窖河稱玉窖河,石獅橋在玉窖河的中段,這種地緣的中心觀念一代傳一代,一直流傳至今。現今儘管城內搭的彩橋很多,“石獅橋”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條彩橋,從“行頭橋”開始,這裡便人山人海,即使被擠得汗流浹背,走過橋去也便心情舒暢,其樂無窮。

特色

每年正月初十日,榕城老城區的各座橋樑都被打扮起來,掛上各式各樣的彩燈,並在彩橋周圍懸掛著成百上千幅繡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貴吉祥”、“國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樣的標旗彩幅,表達了人們對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橋的兩側扶手欄桿和橋頭柱子上,扎滿榕樹枝和竹枝。
“行彩橋”分3回合進行。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頭橋”。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湧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裡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不同的祈禱語。如帶著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伙子說:“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摸橋(或獅)耳,生阿弟”……等等。正月十五晚進行“行彩橋”的第二回合,稱為“行二橋”。人們既鬧元宵賞花燈,又“行彩橋”,達到高潮,但遠遠比不上十一晚熱鬧。正月十六日晚進行“行彩橋”的第三回合,稱為“行尾橋”,整個“行彩橋”活動至此結束。
文化在於選擇,選擇出於功利。人類創造文化是有其真誠目的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是揭陽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它展現喜慶、歡樂的心情,寄託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增進團圓、團聚、和睦,提供男女相識、相會,尋找對象的機會,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