揞,中國漢字,讀作ǎn,本意指掩藏。也表示揩拭。現主要用於表示把粉末狀的東西壓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揞
- 拼音:ǎn
- 五筆:RUJG
- 部首:扌
- 統一碼:63DE(CJK統一漢字)
- 倉頡:QYTA
- 四角碼:50061
- 字級:三級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掩藏[hide]
如:揞青育(捉迷藏);揞(遮掩)
揩拭
[wipe out]
春衫雙袖漫漫將淚揞。——賈仲名《蕭淑蘭》
用手把藥粉或其他粉末敷在傷口上[apply(medicinal powder to a wound)]
如:手上破了一小塊,用點牙粉把傷口揞上
按;捂[pres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感切,庵上聲。藏也。手覆也。
又《集韻》烏紺切,音暗。掩也。
又古暗切,音紺。義同。
又於鹹切,黯平聲。《揚子·方言》滅也。荊楚曰揞。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陷切,音韽。吳人云拋也。《六書故》暗擲棄也。
又《集韻》益涉切,音靨。挰也。
又《集韻》烏紺切,音暗。掩也。
又古暗切,音紺。義同。
又於鹹切,黯平聲。《揚子·方言》滅也。荊楚曰揞。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陷切,音韽。吳人云拋也。《六書故》暗擲棄也。
又《集韻》益涉切,音靨。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