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麥18是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春性中熟品種,由4、寧麥9號(3號、6號)、揚麥158(揚麥88-128、南農P045)雜交選育而成。
揚麥18幼苗直立,紡錘型穗,長芒、白殼、紅粒、半角質吧。抗寒力與對照品種揚麥158相當。株高81厘米左右;有效穗數為450萬穗/公頃左右,穗粒數46粒左右,乾粒重40克左右。2005—2013年的產量較對比照品種都有所增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麥18
- 審定編號:皖麥2008001、蘇審麥200901、浙審麥2011001、滬農品審小麥2013第004號
- 選育單位: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 作物名稱:小麥
- 親本來源:4×寧麥9號(3號、6號)×揚麥158(揚麥88-128、南農P045)
選育過程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揚麥18幼苗直立,分櫱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紡錘型穗,長芒、白殼、紅粒、半角質。2005—2006年2006—2007年2年區域試驗表明,抗寒力與對照品種(揚麥158)相當。全生育期209-214天,熟期比對照品種晚1天左右;株高81厘米左右,比對照品種矮10厘米左右;有效穗數為450萬穗/公頃左右,穗粒數46粒左右,乾粒重40克左右。
- 品質特性:揚麥18品質性狀容重、粗蛋白含量、濕麵筋含量、穩定時間分別為815克/升、13.0%、26.2%、3.9分鐘(2年平均值)。
產量表現
適種區域
栽培技術
種子處理
- 精選種子:所有麥種必須通過精選,保證籽粒飽滿,確保田間出苗率達到90%以上。準確測定千粒重,每千克籽粒數,室內發芽率和田間出苗率。
- 播前曬種:播前種子要曬2-3天,以提高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
- 藥劑包衣處理:用15%福美雙、立克莠懸浮種子劑包衣,也可用20%三唑酮15毫升+40%多菌靈懸浮劑40毫升+水0.5千克+麥種10千克拌種。注意三唑酮過量易出現藥害,因此麥種和農藥需認真稱準,拌種時先配製好藥液,後邊噴邊拌,再重拌2次,確保均勻,拌後悶種,以減輕黑穗病、紋枯病以及根腐病等種傳病危害。
適期播種
- 始播期確定:小麥從播種至出苗需0℃以上積溫110℃-120℃,出苗至越冬每長一片葉需0℃以上積溫70℃-80℃,春性品種4-5葉,帶1-2個分櫱確定為冬前壯苗標準,越冬前需積溫500℃-550℃,按日平均溫度14℃-15℃決定播種期,最佳播期範圍為10月27日至11月5日。
- 基本苗確定:根據該品種分櫱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的特點,高產栽培條件下,要求基本苗210萬-225萬個/公頃,並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調整,地力好的田塊適當降低基本苗,地力差的田塊適當增加基本苗。如果因遇雨而推遲播期的,每推遲1天基本苗增加0.5萬,適期播種時按照千粒重、室內發芽率和田間出苗率應嚴格掌握播種量,一般掌握在105-120千克/公頃左右。
精耕細作
- 及時收穫前作水稻:前作水稻收割前7-10天排水擱田,收割後遇雨要及時排清田間積水,切忌爛耕爛耙,耕翻前田間稻草成堆的,應進行人工撒草,確保耕耙質量。
- 耕耙:到頭到邊,不漏耕漏耙,耕深18-20cm,以耕至犁底層為宜,耕後視墒情曬垡、耙地。耙地以耙平耙碎耙透為原則,杜絕淺耕、淺耙、漏耕、漏耙現象。
田間管理
- 肥料運籌:總的原則:“前促、中控、後促”的兩促施肥法。重施基肥,適當減少分櫱肥,準確施好拔節肥,增施倒二葉肥,結合噴施葉面肥。在穩定氮肥的情況下,適當增加磷肥的投入,提高氮磷比例,達到壯稈大穗,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的目的。施肥總量:一生施純氮270-300千克/公頃,五氧化二磷135-150千克/公頃,氮磷比約為1:0.5,基櫱肥與追肥比例大致為6:4。肥料分配:基肥磷酸一銨262.5-300千克/公頃,尿素150-187.5千克/公頃;壯櫱肥尿素75.0-112.5千克/公頃;返青拔節肥磷酸一銨112.5-150千克/公頃,尿素150-187.5千克/公頃;倒二葉肥尿素75.0-112.5千克/公頃。根外噴肥,在孕穗至抽穗期,結合防病治蟲噴施葉面肥。
- 施肥原則:分櫱肥根據天氣與田間苗情長勢長相和田間地力情況決定,施肥時期掌握在3.5-4.0葉期。施肥方式:群體低、個體小的採用人工撒施或機械拋施,減少植傷;群體偏大、長勢過旺的可以不施;返青拔節肥施肥時間掌握在群體開始下降,葉色褪淡落黃,基部第一節間基本定長,即在倒4葉末至倒3葉剛抽出時。如果去冬今春屬冷冬年則適當推遲,暖冬年則適當提前。施肥方式:如果長勢偏旺且高峰苗群體偏高,天氣也晴好,田間乾爽,則採用機械深施,以抑制徒長並提高肥效;否則,應採取人工撒施或機械拋施,並適當增加肥量。
- 田間除草:水稻茬口的草相以硬草為主,於播後苗前(一般播後5天內)及時用藥,用48%氟樂靈乳油1200毫升/公頃+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3千克/公頃+水675千克,或用50%蘇科-麥樂寧可濕性粉劑1800-2250克/公頃+水675千克均勻噴霧進行土壤封閉化除,一旦露芽或出苗以及田間有積水不能用此配方,否則會死苗。苗期根據田間草情決定冬前或早春用6.9%驃馬水乳劑1350-1500毫升/公頃或15%麥極可濕性粉劑300-450克/公頃+水450千克進行莖葉噴霧,防除禾本科雜草。對闊葉雜草發生嚴重的田塊,根據草相,可用5.8%麥喜懸浮劑150-180毫升/公頃,或用38%苄·二甲可濕性粉劑750-900克/公頃,也可用75%巨星乾燥懸浮劑18.0-22.5克/公頃,於麥苗三葉期至分櫱期噴霧,配藥時藥劑要求二次稀釋,施藥時注意不重、不漏,霧化良好,嚴禁施藥機械有漏、滴現象,嚴禁施藥機械在田間調節和試噴,防止濃度過高對麥苗產生藥害或局部土壤因農藥殘留量高而對下茬作物產生危害。所有的莖葉處理力爭在冬前結束,以提高化除效果,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 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主要有紋枯病、赤霉病和麥粘蟲、麥蚜蟲。圍繞保健栽培防治病害,主要有合理密植,注意氮、磷、鉀的合理配合,以促進通風透光,減少倒伏,降低濕度。適時輔助化學防治,當紋枯病病株率達20%防治指標及時用藥,用10%井岡黴素1500-2250毫升/公頃,施藥7-10天調查防治效果,可再防治一次;或用11%井岡·己唑醇可濕性粉劑1050-1200毫升/公頃。赤霉病防治主要是抓好首次用藥,結合天氣,揚花初期及時用藥,如遇陰雨天,確定第2次用藥,藥劑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1500克/公頃,或用40%多菌靈懸浮劑2250毫升/公頃。蟲害防治上,主要是粘蟲和蚜蟲,狠抓預測預報,嚴格把握防治指標,達標準及時用藥。
- 清溝理墒:加強中後期清溝理墒工作,尤其每次機械作業結束,或大雨過後,均要立即人工清理淋溝,以保證三溝暢通,達到排水降漬防早衰的目的。
- 去雜保純:做到全場種子化、全程種子化、種子標準化,小麥生產過程的各項農藝農機措施都應以保純為中心,嚴禁同品種、異品種混雜。品種布局要區域化,做到同一品種連片種植。播種機調換品種必須清空播種箱,杜絕異品種混入。收割、運輸時安排“一種一機一車”,杜絕機械混雜。田間去雜是種子生產的一項常規措施,應於苗期、抽穗期在種子公司的指導下進行至少兩次大田去雜,確保品種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