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絨花

揚州絨花

揚州絨花又稱官花、喜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傳統藝術品。早在唐代就已進入宮廷。江蘇揚州是中國絨花工藝的起源地之一,揚州絨花艷麗多姿,艷而不俗,被譽為工藝品中的“小家碧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揚州絨花
  • 別稱:官花、喜花
藝術簡介,製作工藝,追溯歷史,四代更新,小家碧玉,地域文化影響,藝術榮譽,相關人物,

藝術簡介

揚州絨花已有四代產品:第一代絨花作為一種裝飾,只用於婦女兒童在節日頭戴和胸佩;第二代絨花成為案頭小品,增添了觀賞價值;第三代產品是絨制掛屏。20世紀80年代,揚州著名絨花藝人王繼康首創絨制仙人盆景,使揚州絨花誕生了第四代產品。這種工藝盆景,是借鑑揚州盆景藝術,以仙人球、仙人掌等為題材,用絨花材料結合其他材料做成球體,球體上鮮花碩果做得惟妙惟肖,四周稜角上的毛刺鋒芒逼真,造型生動自然,色彩濃淡相宜。。

製作工藝

絨花是江蘇南京傳統手工藝品,系以蠶絲染色成絨,再用鋼絲勾條製作而成。
絨花工藝相傳始於唐代,至明清,南京已有專業作坊生產,除專供宮廷的樣式外,多在本地出售。絨花的製作和銷售,一般是前店後坊,工人以同一家族的婦女為多。過去在三山街和夫子廟一帶的店鋪多為傳統老店,每家都有特色產品。明清兩代絨花生產盛極一時,南京城內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被稱為“花市大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絨花的製作業主要分布於城南門東、門西地區,以馬巷、銅作坊、上浮橋等地段為多。全城約有40多戶,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業戶:“柯恆泰”、“張義泰”、“馬榮興”。其中,出身絨花世家、六代從事絨花工藝的吳長泉最早是“張義泰”的學徒,著名的絨花老藝人周家鳳12歲時從江寧龍都到南京學藝,也是在“張義泰”拜師於吳長泉。與周家鳳同時有名的絨花藝人還有來自揚州絨花世家的王家泰。
揚州絨花揚州絨花
1956年,以周家鳳、王家泰為首的絨花藝人成立了南京藝美絨禮花生產合作社,以生產絨花為主。周家鳳創作的“龍舟”和“龍鳳喜燭”、“鳳冠”等絨花,具有典型的明代絨花藝術風格,現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收藏。
絨花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可以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因而,每逢“一事三節”(即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民間普遍有用絨花作裝飾的習俗。
南京絨花的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色彩以大紅、粉紅為主,中綠為輔,以黃點綴,對比強烈,明快富麗;花型以中、小絨條為主,粗中有細,勻稱和諧。從品種分,南京絨花有鬢頭花、帽花、胸花、罩花、戲劇花等幾大類,銷路最大的是鬢頭花。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京制花工廠解體,絨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也漸漸失去生存空間,絨花工藝面臨技藝瀕危、後繼乏人的境況。當前,絨花藝人也僅有屈指可數的幾位,他們的生活也都比較窘迫。為復活這門傳統技藝,2007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和鼓樓區文化局聯合為南京絨花製作技藝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獲得成功,絨花製作技藝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將為絨花技藝的施展搭建平台,讓觀眾了解絨花手工藝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傳承藝人等內容,向青少年傳授傳統的絨花製作工藝,最終達到傳承的目的。

追溯歷史

揚州絨花的風流,則要將歷史時針撥回1300年前,唐中宗李顯每逢春日,便指定揚州絨花作為御賜宮花賞賜愛妃。
唐中宗李顯就會令侍臣從內宮取出“彩花”,賞賜後宮妃嬪,人各一枚,以助雲鬢粉黛之美,喜迎新春,而這些“彩花”就是揚州生產的絨花。而絨花不僅入得宮堂,更是深得百姓婦孺歡迎。一朵小小的絨花,綻放出獨特的美麗光彩。
原因何在?也許出於揚州是全國絨花發源地之一的名頭,一時間揚州絨花之艷紅遍唐宮。至清,揚州花藝陣容中,又新添紙花、通草花、絹蠟花,玲瓏小巧,活色生香,秀雅於百花園中。古代揚州,制花業十分發達,是我國著名的工藝花產地。在揚州制花中,又以絨花的歷史最早、品種最多、影響最大。宋人王觀《芍藥譜》云:“揚人無貴賤,皆戴花。”社會上對絨花的需求量之大超過了當時任何一種工藝品,從而催生了絨花生產的繁榮。元代、明代時,為適應人們需求的發展變化,揚州絨花製作在品種上極為豐富。清初,揚州已形成以絨花為主,又有通草花、絹蠟花、紙花等多種形式的工藝花生產。民國年間,揚州絨花生產仍很興盛,一代絨花大師王以仁脫穎而出,將傳統的絨花製作工藝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首創立體絨花,開闢了絨鳥製作的新途徑,屢次在國內外的參展中獲獎,引得外地制花藝人紛紛效仿

四代更新

揚州絨花多用優質蠶絲為原料,通過染色加工,使用簡易工具,運用概括、誇張手法,集中而簡練地刻畫出各種花型、禽鳥的特徵,賦之以形,傳之以神,使小巧玲瓏的絨花、絨鳥活潑可愛。絨花工藝發展過程共經歷三個階段:“繞絨花”、“刮絨花”、“滾絨花”,技藝越來越精湛。造型藝術是揚州絨花的核心技藝,如今已經進入了第四代。第一代絨花僅作為一種裝飾,通常被稱為“頭戴絨花”;第二代產品,由王以仁創造的立體絨花,將鳥獸魚蟲的形象與各種花卉相結合,構成天然佳趣,增添了觀賞價值,通常被稱為“案頭小品”;到了第三代產品,藝人們利用絨花材料質地可剛可柔,便於造型的性能,採用浮雕、半立體浮雕結合粘嵌的技法,按照設計要求,製成特定的畫面,裝入屏框,成為一種新穎別致的掛屏,被稱為“絨花掛屏”;第四代產品,由著名藝人王繼康借鑑揚州園林和揚州派盆景藝術,以仙人掌、球等小盆栽植物為題材,用絨花材料結合其他材料做成“絨制仙人盆景”。這種盆景造型自然生動,色彩濃淡相宜,再配上紫砂花盆,愈發風雅宜人,成為極具文化品位的藝術品,被稱之為“絨制盆景”。

小家碧玉

中國制花分為北京京花和南方絨花兩大流派,而揚州絨花是南方絨花的代表,在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始終保持著鮮明的民間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不僅獨具個性,而且占據了全國制花業的半壁江山。歷史上的揚州絨花與人民民眾生活最為密切,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會用上絨花,其製品數量之大,從事製作業的藝人之多,是其他任何一項工藝品種都無可比擬的,因此最具廣泛性特徵。
揚州絨花玲瓏小巧,秀雅精細,活色生香,雅俗共賞。藝人們以概括和誇張的手法,集中而簡練地刻畫各種花禽鳥的主要特徵,賦之以形,傳之以神,在藝術手法上體現為以簡勝繁、以少勝多、以小勝大。它艷麗多姿,卻艷而不俗;它優美動人,卻美而不驕,世人把它比之手工藝品中的“小家碧玉”。在1984年4月美國世博會上,美國副總統布希在參觀揚州制花廠設計員韓志平絨鳥表演時,用漢語讚嘆“這是很迷人的藝術”。

地域文化影響

揚州絨花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凸顯出不同的價值,絨花的變革折射出不同年代的審美理念和價值取向,為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素材。揚州絨花從裝飾型向藝術型的發展,提升了民族民間文化的藝術品位。當代絨花是充滿時代氣息的高檔藝術品,觀賞性很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揚州絨花利用價值不高的材料,創新立意及獨特的手工技藝,創作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作品,體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精神,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藝術榮譽

1984年揚州絨花在美國世博會上作演示,前美國總統布希在參觀揚州制花廠設計師韓志萍絨花製作表演時,用華語讚嘆道:“這是很迷人的藝術。”

相關人物

楊家惠女士,1957年出生於江蘇揚州,揚州市佳惠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1979年進入揚州市制花廠專業從事絨花製品造型設計製作。在廠期間從王繼康、倪俊生、徐壽芝等師傅身上吸取了傳統技法,經過三十多年的設計生產實踐,加之勤奮聰穎,勇於創作,作品線條明快、富含韻味、脫俗新穎、靈巧生動。由於基本功紮實全面,凡絨花製品之染色、下條、打尖、傳粘等工藝都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技藝精微的境界。善於用現代絨花製品語言結合傳統手法來體現作品的藝術個性。精於產品形象創作,作品形神具備,獨具匠心、富有特色。她在繼承絨花製品傳統小雞小鳥造型的基礎上,承古創新,鍥而不捨,於九十年代末創作了海洋動物、卡通造型產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至今暢銷海外歐美等地區市場。曾經於2000年,出國進行現場製作表演,深受國外當地人民的歡迎。作品多次參加過省、市舉辦的工藝品展,並在揚州晚報等報刊發表。有不少作品被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友人收藏。
揚州絨花孔雀揚州絨花孔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