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市中央,東臨大運河、南靠明清古城,建成於1988年,總面積約為12.11平方千米,其中風景名勝區區域8.37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帶3.74平方千米。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根據不同的景觀特徵,分為瘦西湖景區蜀岡景區唐子城景區宋夾城景區綠楊村景區五個子景區,瘦西湖景區融“古城文化、湖上園林、人文生態、運動休閒”於一體,形成了一個相互銜接、開放包容的整體。是以古城文化為基礎,以重要歷史文化遺蹟和瘦西湖古典園林群為特色,與城市緊密相依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88年8月,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4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所在的瘦西湖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綜述,發展,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點,水文特徵,景區布局,資源狀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主要景點,瘦西湖景區,蜀岡景區,宋夾城景區,唐子城景區,綠楊村景區,所獲榮譽,文化活動,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景區活動,管理機構,旅遊信息,開放時間,門票信息,交通信息,景區服務,

歷史沿革

【主詞條:瘦西湖

綜述

唐代以前的揚州城址均在今揚州西北郊蜀岡上。春秋時吳王夫差在此築邗城;戰國時楚懷王在此築廣陵城;漢吳王劉濞在此築吳國都城。後歷經南北朝至隋唐皆為郡城。唐代除在蜀岡上築子城外,又將城址向蜀岡下擴大,稱羅城;宋代有蜀岡上下三城。揚州的古城遺址,以唐城最有名,現城垣遺蹟尚存,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唐代城池遺址之一。瘦西湖原先並不是湖,它原名保揚河、保障河,是蜀崗山微波峽水流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澗水曲折流入大運河的一段自然河道,主要起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瘦西湖最早的兩段水體形成於隋代。宋元時期,與城壕連線成一個更大範圍的水系,成為揚州城的西護城河。瘦西湖水道沿用歷代揚州城護城河,並經人工疏浚、鑿通,最終在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形成一條連貫細長又富曲折變化的線形水體。揚州城與古運河(邗溝)同生共長,作為揚州城水系重要成分的瘦西湖,通過多條河道與大運河相連,始終與大運河保持水源相通。

發展

明代,由於大運河的整修,揚州重新成為南北交通的要道及兩淮地區鹽業的集散地,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兩岸又建造了部分園林,湖上名橋——紅橋(即今大虹橋)就建於此時。明末富商貴族們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充分利用瘦西湖長河如繩的水系,相形度勢,打造了其“領略不盡,玩味無窮”的園林意境。
清代,乾隆年間清高宗南巡,隨著揚州的鹽業興盛,地方的紳商們爭寵於環工,為了能一邀乾隆帝“御賞”為榮,“三十里樓台”應運而生,園林建造爭奇鬥豔,標新立異。《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家家住青翠城堙”、“處處是煙波樓台”的壯觀景象,瘦西湖園林景觀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時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此後這裡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一小部分五亭橋,小金山。
民國九年(1920年),鄉紳陳臣朔在五亭橋東側建鳧莊
1979年,為了保護好蜀岡唐城遺址,揚州市成立市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所址設在觀音禪寺內。
1980年,瘦西湖恢復了二十四橋、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點。
1986年,為落實宗教政策,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所址遷觀音禪寺東側蜀岡南沿,主要工程包括展覽廳、仿古闕樓和城牆,於80年代末建成並開放。
1988年8月,蜀岡一瘦西湖被國務院列為“以古城文化為基礎,以歷代古城遺址和瘦西湖湖上園林為特色,具有風景游賞、旅遊休閒、生態體驗等功能的城市風景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進入21世紀後,瘦西湖景區不斷擴容,從萬花園、傍花村的建設到宋夾城考古遺址暨體育休閒公園的落成,再到雙峰雲棧、萬松疊翠等景點的恢復,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面積從6.67平方千米擴大到約12.11平方千米。
2005年12月,揚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屬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
2007年,瘦西湖恢復四橋煙雨石壁流淙等景點。
2013年12月,揚州瘦西湖隧道順利貫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市中央,東臨大運河、南靠明清古城,總面積約為12.11平方千米,其中風景名勝區區域8.37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帶3.74平方千米。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及其周邊地圖

地形地貌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所在的蜀岡在揚州城的西北,海拔30—40米,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亘在揚州城區的北部。此岡形成於第四紀晚更新世,距今約20萬年。自春秋時期至唐宋,蜀岡一直是古揚州城的所在地。蜀岡地理上屬於丘陵,通常部分學者會將這片丘陵歸入江淮丘陵,蜀岡即是江淮丘陵的余脈。瘦西湖自然風光帶和湖上園林,則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其中水面占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水面風光

氣候特點

瘦西湖區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

水文特徵

瘦西湖是從清代揚州城北垣綿延至蜀岡的狹長水體,水上面積700畝,總長約4.5千米,寬度約13—116米,由隋唐大運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壕連綴而成的帶狀湖泊,屬於典型的小型淺水湖泊。瘦西湖上游源水來自京杭大運河、古運河,河道水質一般。瘦西湖原河道淤泥堆積厚度普遍在0.5—1米,河道兩側坡地常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湖區底部淤泥堆積。2020年12月11日,瘦西湖對湖區進行了為期近4個月的全面清淤疏浚,清淤後的瘦西湖主航道拓寬至12米。

景區布局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1—2030年)》確定的風景名勝區(含瘦西湖景區蜀岡景區唐子城景區宋夾城景區綠楊村景區,面積8.37平方千米)及外圍保護地帶(3.74平方千米),總面積約12.11平方千米。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面積表
子景區名稱
總面積
陸地面積
水域面積
瘦西湖景區
168公頃
132公頃
36公頃
蜀岡景區
110公頃
103公頃
7公頃
唐子城景區
396公頃
320公頃
76公頃
宋夾城景區
136公頃
106公頃
30公頃
綠楊村景區
27公頃
25公頃
2公頃
子景區合計
837公頃(8.37平方千米)
686公頃(6.86平方千米)
151公頃(1.51平方千米)
外圍保護帶
374公頃(3.74平方千米)
名勝區合計
1211公頃(12.11平方千米)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總體布局規劃圖

資源狀況

植物資源

瘦西湖區域內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繁多。被子植物占絕大部分,雙子葉物種最多。其中含15種以上共4科34屬102種,科、屬、種分別占整個植物系的6.2%,23.3%,35.3%,以灌木及小喬木為主,是喬灌木群落的主要構成部分;含10—14種共3科15屬35種,其中科、屬、種分別占整個植物系的4.6%,10.3%,12.1%,以裸子植物為主,喬木類占主導地位,忍冬科的以灌木類型栽植;含5—9種共8科20屬50種,其中科、屬、種分別占整個植物系的12.3%,13.7%,17.3%;含2—4種共28科55屬80種,其中科、屬、種分別占整個植物系的43.1%,37.7%,27.7%;僅含1種共21科21屬21種,占整個植物系的32.3%,14.4%,7.3%。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荷塘的荷葉

動物資源

瘦西湖鳥類資源豐富,有記錄的鳥種近80種,其中不乏一些珍稀或難見鳥類也在景區出現,如壽帶鳥鷹鵑以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鶚和雀鷹等。景區常見鳥類有30多種,留鳥中優勢種群有白頭鵯、烏鶇、灰喜鵲、黑臉噪鶥、黑尾蠟嘴雀等,常見鳥有棕背伯勞、戴勝、棕頭鴉雀、白鶺鴒、白腰文鳥、普通翠鳥、金翅雀、小鷿鷈、黑水雞、褐頭鷦鶯、鵲鴝、灰椋鳥(部分候鳥)、絲光椋鳥(部分候鳥)、大山雀、灰斑鳩、珠頸斑鳩、麻雀、領雀嘴鵯、銀喉長尾山雀等;候鳥中,優勢種有在瘦西湖已成為留鳥的斑嘴鴨和綠頭鴨、夜鷺、池鷺、小白鷺等,常見種有家燕、紅脅藍尾鴝、黃眉柳鶯、黃腰柳鶯、黃葦鳽、斑鶇、中白鷺、須浮鷗、紅嘴鷗、灰頭鵐、白眉鵐、北紅尾鴝、紅嘴相思鳥等。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的鳥類實拍

主要景點

瘦西湖景區

【主詞條:瘦西湖景區
瘦西湖景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城區,總面積168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32公頃,水域面積36公頃。瘦西湖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子景區之一。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瘦西湖全長4.3千米,在清代康乾時期形成集南方之秀與北方之雄於一體的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景區湖景
瘦西湖景區主要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景點圖片
蓮花橋
蓮花橋,又稱五亭橋,位於白塔以北,橫亘瘦西湖南北兩岸,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橋墩以青石砌築,橋墩下共開十五券洞,從東西兩立面觀之,每面各有五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清代《平山堂圖志》記載:“橋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凡十有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卓然殊觀”,正是橋墩的別致造型帶來的獨特審美體驗。蓮花橋造型獨特,橋墩與橋亭變化豐富,是中國古代橋樑建築中頗具審美特徵的優秀作品,曾被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中國最秀美的橋”。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蓮花橋
白塔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塔高30餘米,塔基為磚石雕花方形,上為塔身,呈古梅瓶狀,頂蓋覆以華蓋,正中豎葫蘆形銅頂。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以說,揚州的白塔,具有兼容並包的個性,集南北風格於一體,既借鑑了北海塔的特點,也融入了江南建築特有的氣質。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白塔
熙春台
熙春台在瘦西湖西段,蓮花橋至平山堂的水道轉折處,原是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而建,時人稱之中國“湖上台榭第一”。復建後的建築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體現了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作為一處建於水邊的台榭建築,也是瘦西湖文化景觀中的一處觀賞月亮的景點。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熙春台
徐園
(桃花塢)
桃花塢位於瘦西湖長堤最北端,北與小金山隔水相對,背倚土阜,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園西南土阜上遍植桃花,當春季花期,紅白相間,清香襲人,成為瘦西湖沿岸獨特的景觀構成。李斗稱讚揚州北郊“紅桃花以西岸桃花塢為勝”。文獻記載,該園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先後為副使道前嘉興通判黃為荃、儀征鹽商鄭鐘山所得。園中主要建築有疏峰館、澄鮮閣、蒸霞堂等,植被以桃、竹、荷為主,以桃花最著名。桃花塢現存園林建築為民國初年的遺存。民國四年(1915年),為紀念軍閥徐寶山,鄉人在桃花塢舊址上按照傳統工藝修復了疏峰館、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等建築,改稱“徐園”。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徐園
長堤春柳
長堤春柳又稱“柳堤”“隋堤柳”,起始於虹橋西岸,沿堤岸遍植柳樹、桃花,形成狹長的帶狀景觀,堤邊如圖畫般展開的樓台、花草、湖水,迤邐至桃花塢。它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四年(1915年)復建,是瘦西湖文化景觀的渲染之篇。長堤上有亭,不在二分之一處,而在三分之一處,是在黃金分割律啟示下選擇的亭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長堤春柳
虹橋攬勝
大虹橋為三孔拱橋,此處的景觀被稱為虹橋攬勝、虹橋修禊,是清乾隆二十四景之一。大虹橋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因圍以紅欄,又故名“紅橋”,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形似“彩虹臥波”。眾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了足跡和詩文,其中著名的有曹寅、孔尚任、鄭板橋、盧雅雨。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大虹橋
石壁流淙
石壁流淙又稱水竹居,位於望春樓以北的湖東岸,北接錦泉花嶼,是奉宸苑卿、歙縣鹽商徐士業所建私家園林。始建於乾隆年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賜名“水竹居”,並賜聯、額。《平山堂圖志》《揚州畫舫錄》等歷史文獻記載,園中有兩景——小方壺與石壁流淙。今石壁流淙部分保留了原景中有“夾河”的地形特徵。1991年和2007年,分別於遺址南部及東北側復建靜香書屋和石壁流淙兩組園林建築群,其建築名稱均與文獻記載相符。復建後的景觀以黃石疊為假山,引水由石隙瀉於池中,基本延續了石壁流淙一景“以水石勝”的景觀特徵。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石壁流淙
鳧莊
鳧莊位於蓮花橋東南側湖嶼之上,由晚清揚州書畫家陳重慶之子、揚州鄉紳陳臣朔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因在島嶼之上,形似野鴨浮水,而名鳧莊。構景以小取勝,細巧玲瓏,亭、榭、廊、閣形制多樣,水榭濱水、廊成曲尺,山池木石各自配置得當,構成了勾心鬥角、清雅宜人的優美景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鳧莊
西園曲水
西園曲水舊時為西園茶肆,地處瘦西湖和南湖水以及北城河水交匯的地方,水勢曲折,因地理位置而得名。這裡以水取勝,水中有島,島外有橋,流水淙淙,沿水一路有明清兩代的建築特色。
西園“曲水”
四橋煙雨
四橋煙雨位於瘦西湖水體轉折處,在梅嶺春深以東、淨香園以北。北有長春橋,西有蓮花橋,南有虹橋、春波橋,四橋景色匯入一園,故稱四橋煙雨。在煙雨濛濛之際,登“四橋煙雨”樓遠眺,可見顏色、造型各不相同的四座橋,籠罩在雨絲煙霧之中,忽隱忽現,如彩虹一般。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四橋煙雨樓
小金山
小金山,又名“梅嶺春深”,在五亭橋以東、虹橋以北的水面轉折處。瘦西湖一帶地勢平坦。小金山在此積土為山,成為湖區自然地勢的制高點。現存建築有關帝廟、湖上草堂、綠蔭館、琴室、棋室、月觀、風亭等,另有溝通島嶼南北兩岸的小虹橋、玉板橋。這裡是一處集湖、島、嶼、橋、古建築為一體的園林建築群落。島上建築多背山面水,高低錯落,既具良好的景觀效果,又是較佳的觀景點。朱自清稱小金山“望水最好,看月也不錯”。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小金山
釣魚台
吹台又名“釣魚台”,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由揚州大鹽商程志銓復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後。亭上覆青瓦,重檐翹角,周邊為黃牆,亭東壁通敞,其餘三壁開月洞門。自東向前觀看,蓮花橋、白塔恰好分別框入西、南兩側月洞門中,與橋、塔倒映相配合,互為因借,構成一處較佳的景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釣魚台
參考資料:

蜀岡景區

蜀岡景區是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子景區之一,總面積110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03公頃,水域面積7公頃。自春秋時期至唐宋,蜀岡一直是古揚州城的所在地。‘蜀岡三峰”自古以來為揚州第一名勝。蜀岡東南麓有漢墓博物館;在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區界之北,有隋煬帝陵阮元墓;區界西北有甘泉山漢墓群。蜀岡景區內擁有兩處揚州市名勝分別為:大明寺觀音山,同時,建有一處生態公園“揚州蜀岡生態體育公園”。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蜀岡景區觀音山
蜀岡景區主要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景點圖片
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蜀岡中峰之上,始建於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故稱大明寺。現存牌樓、山門殿、大雄寶殿、西園、平山堂等建築和古蹟。主體建築呈中、東、西三軸線分布,殿閣巍峨,層層相接;大明寺的平山堂,曾是歐陽修、蘇軾、金農等為首的文人雅士的集會中心。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大明寺平山堂
觀音寺
觀音寺,位於蜀岡東峰觀音山上,西與大明寺隔壑相望。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名功德林。清乾隆年間,鹽商汪應庚、程栴等相繼重修。乾隆皇帝南巡至此,賜“功德林”“天池”二匾及詩文、楹聯。今觀音寺建於觀音山上,山高32米,是蜀岡三峰中最高處,可由此一覽湖上景色。觀音寺現存為清末重點修復後的遺存,部分保持的清代寺廟的格局特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築高低錯落。主要有山門殿、韋陀殿、大殿、藏經樓及兩廂廊房等。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觀音寺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占地500畝,坐落在蜀岡三峰之間,東依平山堂鑒真紀念館和瘦西湖景區。這裡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是揚州北區一條重要的“城市綠肺”帶。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將體育設施、生態跑道、運動休閒及綠色景觀結合起來,規劃設定了青年運動、中心活力、生態休憩、親子趣味、老年休閒、梅香雲海等6大板塊,成為城市北部一個生態體育休閒中心。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占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上。公園被眾多小區環繞,惠及人口30餘萬。為指導廣大民眾科學鍛鍊,揚州市邗江區文體旅局還在公園中心廣場設定了健康益站,免費為參加鍛鍊的民眾提供體質健康監測服務。蜀岡生態體育公園舉辦過多次大型體育活動,如健步走、健身氣功展示、武術演練、空竹交流賽等。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
參考資料:

宋夾城景區

宋夾城景區是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子景區之一,總面積136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06公頃,水域面積30公頃。宋代揚州有“一地三城”之說,其中,宋夾城位於寶祐城和宋大城之間,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2006年,瘦西湖擴容時,宋夾城遺址被發現,經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研究,出土的城牆磚上刻有部隊番號,這說明當時有全國各地的軍隊都曾在此修牆、駐防。即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後,揚州的戰略位置由過去的中心城市轉變為“邊疆”城市,宋夾城也成為抗金抗元的國家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基於宋夾城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2009年,揚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宋夾城遺址實施全面保護,並打造為集生態、休閒、旅遊、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充分利用宋夾城護城河及其兩側獨特的自然條件,在保護濕地原始風貌的前提下,逐步建成一個具有揚州歷史文化和瘦西湖風情的濕地公園,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宋夾城景區導覽圖
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位於揚州市蜀岡—瘦西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帶,占地1000畝。2005年以前,這裡是村莊、棚戶區集中區,水系常年荒廢不連貫,被水田、荷塘、養殖占據,護城河水污染嚴重,沿線植被環境惡劣,2005年開始揚州市開始規劃宋夾城濕地公園,打通與瘦西湖水路的連通,完成治理護城河水系污染、改善水環境及植被修復工作,2008年根據考古發掘,揚州市開始恢復建設了宋夾城城門、城牆、十字街等古城格局,再現了南宋抗金時期揚州宋夾城軍營生活、訓練場景,完成了公園相關的建設。

唐子城景區

唐子城景區是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子景區之一,總面積396公頃,其中陸地面積320公頃,水域面積76公頃。唐子城是1996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揚州城遺址(隋至宋)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的古城遺址,以唐城最有名,現城垣遺蹟尚存,是中國國內保存完好的唐代城池遺址之一。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唐代揚州規模很大,僅次於當時的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揚州唐城由兩重城組成,蜀岡上為一小城,即子城,亦稱牙城或衙城,為官衙集中之地;蜀岡下為一大城,即羅城,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蜀岡上的子城保存得比較完整。除部分城牆被破壞外,夯土城垣均高出地面,南城牆是沿蜀岡邊緣夯築的,西起觀音山,向東偏北至鐵佛寺之東,長1300米,如今地面上已無痕跡,經鑽探證明,地面以下還保存近4米厚的夯土牆。西城牆南起觀音山,向北直至西河灣村,長1400米,保存依然完整,夯土城垣高出地面10米,城外有護城河。北城牆三折,東界江莊之北,長2050米,除中間一段被破壞外,其餘夯土城垣均高出地面5—6米。東城牆二折,長1500米,保存較好,夯土牆均高出地面6米以上。經考古鑽探,在子城內探出南北道路和東西道路各一條,南城牆中間部位有一座南門,東城牆南段有一座東門。北門和西門在修築公路時被破壞,僅保留著北門和西門的城牆缺口,子城的西南角、西北角和東北角,都保存著很高的角樓基礎,西南角現為觀音禪寺的所在地。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唐子城遺址區點陣圖
唐子城景區主要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景點圖片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又名揚州漢陵苑,現為中國國家三級博物館。苑內地形起伏,林木蔥鬱,綠草成蔭,融文物展示與園林綠化為一體。主要展出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及王后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是展示漢代揚州歷史文化風貌的人文景觀。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唐城遺址博物館
唐城遺址博物館和崔致遠紀念館座落在古唐衙城遺址的西南角、隋煬帝行宮的舊址上。博物館文化底蘊豐厚,古樸典雅,為園林式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內唐式城牆、唐式建築雄偉壯觀,還布置有“明月揚州”“跨越千年的記憶——崔致遠與揚州”等陳列展覽,全面介紹唐代揚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揚州城的布局、變遷,以及新羅文學家崔致遠生平事跡和中、韓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
唐子城相關圖片
參考資料:

綠楊村景區

綠楊村景區是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子景區之一,總面積27公頃,其中陸地面積25公頃,水域面積2公頃。揚州城紅園範圍內問月橋至新北門橋地段,史上就叫“綠楊村”,其前身為“綠楊城郭”,系清乾隆時期北郊24景之一。1958年創立紅園(初名:揚州花木商店),為金魚和鳥類的繁殖基地及花木盆景生產園。2004年,為整合揚州市旅遊資源,揚州市政府將紅園盆景併入揚州盆景園,充實了隨後創建的“揚派盆景博物館”。揚州紅園原來的生產基地(綠楊村一帶)則被打造為紅園花鳥市場。2017年,紅園市場原有的花鳥魚蟲市業態搬遷至花都匯,紅園進行了重新的整合規劃。現北護城河邊的紅園地塊已打造成一處新型的休閒遊覽地。因為當地市民的提議,此地歷史上是著名的“綠楊村”,“綠楊村”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信息,又具有獨特文化韻味的名稱,後此地名稱遂恢復歷史上沿用的“綠楊村”名稱。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綠楊村沿護城河風光
綠楊村景區主要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景點圖片
御碼頭
御馬頭位於天寧寺門前、揚州護城河北岸。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揚州鹽商於天寧寺西園興建行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歷時三年而成。宮前建御碼頭,乾隆游瘦西湖於此登船,因而得名。御馬頭為青石和條石鋪就的坡道相連,歷經二百多年風雨仍保持完好,現為“乾隆水上遊覽線”的起點。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御碼頭
天寧寺
天寧寺始建於東晉,是揚州最早的佛教廟宇之一,相傳為謝安別墅,後舍宅為寺。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年)始稱今名,明洪武間(1368—1398年)重建。天寧寺與清代揚州文化的繁榮具有密切的關聯,清康熙帝南巡時曾駐蹕於此,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欽命兩淮巡鹽御史曹寅在寺內設“揚州詩局”,主持刊刻《全唐詩》等書。乾隆二次南巡時於此建行宮、御花園和“文匯閣”。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火,清同治年間重建。天寧寺於1984年大修,占地約11602平方米,建築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東西有廊房、配殿等建築,宏偉壯觀。大雄寶殿歇山重檐,四面有廊,面闊五間,進深十五檁,殿後東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的《重修天寧寺碑記》。華嚴閣為硬山重檐,上下兩層,前後有廊,面闊七間,前廊東壁嵌有《重修華嚴閣碑記》。天寧寺2008年修繕布展,現為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天寧寺見證了揚州的繁華與自身的興盛。
天寧寺
史公祠
(史可法紀念館)
史公祠又稱史可法紀念館,是紀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歷史遺蹟。史公祠大門內,有兩棵壯美的雄性古銀杏樹,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時間。銀杏樹,枝葉繁茂,樹冠秀美,冠幅直徑有20米左右,已經高過院牆,是揚州長勢最好、最值得觀賞的兩棵古銀杏樹。史公祠現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可法墓祠”所在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史可法紀念館
冶春茶社
冶春茶社位於御馬頭西側,護城河北面,有著兩百年以上的歷史,前身是民國時期著名“香影廊”與“慶升茶社”。這裡文化氣息濃厚,曾是詩人經常吟詩論文的活動場所。如今,茶社臨水的一側,是瘦西湖起始段最佳觀景點之一。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揚州的夏日”一文中寫道:“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和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說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壺茶或一兩種小點心,在河中唱著、吃著、談著,回來時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併交給茶館中人。”指的就是冶春茶社。
冶春茶社
參考資料:

所獲榮譽

1988年8月,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9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列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06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先進單位。
2007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
2009年3月24日,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獲得“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的稱號,成為江蘇省第一家獲得該稱號的風景名勝區。
2010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4年,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所在的瘦西湖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
2019年12月19日,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獲評“2019年度最具創新智慧景區”

文化活動

歷史文化

“瘦西湖”之名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1736年),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裡的美景後,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相關詩詞
作品名
作者
朝代
《過揚州》
唐朝
《詠保障河》
清朝
參考資料:
蜀岡有大小之分。小概念的蜀岡,據《揚州畫舫錄》記載,蜀岡之上,三峰凸起,西峰有五烈墓、司徒廟、胡、范二祠;中峰有萬松嶺、平山堂、大明寺諸勝;東峰有觀音山、功德山等景點。範圍相對較小,卻正是古代揚州城發源之地。左傳記載,“魯哀公九年(前486年),吳城邗,溝通江、淮。”這也是最早的有關揚州城的記載。當時,周室勢微,群雄爭霸,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在長江北岸入海口的蜀岡上築起了邗城,在蜀岡下開通了邗溝,這是為了“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至於為何要選此處設邗城,據史料記載,它西起觀音山、東達小茅山,北到古雷陂,南鄰蜀岡南沿的長江古岸。城沒有南門,因為臨江的蜀岡南沿斷崖,就是天然的南城牆,城外一片汪洋,沒有陸路;也沒有北門,只有水關,這是因為城外不遠便是雷陂,可引水入城;東西兩面有城門,人們出入城門可沿著蜀岡通行。顯然,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精心選擇的。因為這裡靠山接水,進可攻,退可守,邗溝的挖掘更連通了蘇州吳地,方便軍需補給,更為城市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廣義的蜀岡,西起六合、儀征交界處,東達今維揚城北與廣陵灣頭交界處,綿延四十餘里,自遠古至清代,岡上岡下出現的文物古蹟多達100餘處,可謂星羅棋布。然而,如今僅存大明寺平山堂、觀音山,其餘皆毀於兵火。

地域文化

瘦西湖湖上園林以荷為主題,有以“荷”為主題的“荷浦薰風”一景,為揚州園林湖上二十四景之一。清朝戲曲作家李斗《揚州畫舫錄》載:荷浦薰風,在虹橋東岸,一名江園,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賜名淨香園;在描繪“荷浦薰風”景觀時云:“橋西為荷浦薰風,橋東為香海慈雲,是地前湖後浦,湖種紅荷花,植木為標以護之;浦種白荷花,築土為堤以護之。”瘦西湖因地制宜地用“荷”造景,形成了以“荷”為主題的荷花勝景。另外,瘦西湖通常每年於7月1日—8月31日會舉辦“瘦西湖之夏”荷花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的荷花
瘦西湖園林建築具有典型的佛教文化特色,例如著名的瘦西湖白塔便是寺廟塔,為典型的喇嘛教寺院的塔制。瘦西湖的蓮花橋俗稱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橋上建五亭,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鹽御史高恆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蓮花是佛教的象徵,蓮花橋構思精妙,把佛教的意象與建築巧妙地結合起來。蓮花橋從空中俯視,橋上的5座風亭就像5朵冉冉出水的蓮花,所以故名蓮花橋,與白塔形成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

景區活動

“非遺文化月”活動在每年的9月—10月舉辦,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遺文化之美”為主題,通過展演、展示、體驗、互動相結合的新形式,與古老非遺技藝零距離,展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非遺文化月”活動主要設定有:空竹表演、鸕鶿捕魚表演、揚州剪紙、揚州木偶、畫扇面、香道、地方曲藝、雕版印刷體驗、揚派盆景現場剪扎展示等先關活動。
萬花會活動在每年的4月—5月舉辦,由中國花卉協會、揚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瘦西湖景區方承辦。萬花會以新建的萬花園為載體,以揚州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支撐,集花卉觀賞、花與藝術、花與飲食、花與養生、花與民俗為一體,以展示揚州歷史文化內蘊為出發點,讓遊人領略瘦西湖的秀美風光的同時,可以更好的深入了解揚州傳統文化的精髓。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萬花會

管理機構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設有中國政府相關機構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其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揚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關,為正處級建制。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掛江蘇省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牌子。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相關景點開放時間
景點
開放時間
瘦西湖
(白天時段)
白天開放時間為:6:00—19:30,提供6:00—9:30、9:30—12:30、12:30—14:30、14:30—18:00四個時間段的入園預約,白天段最遲出園時間:19:30。
瘦西湖
(夜遊時段)
夜遊開放時間:18:30—22:00;夜遊入園時間:18:30;夜遊停止入園時間:21:00;夜遊最遲出園時間:22:00。
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
(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
全年:8:00—21:00開放。
大明寺
全年:8:00—16:30開放。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全年:8:00—17:00開放。
唐城遺址博物館
(含崔致遠紀念館)
全年:8:00—17:00開放。
中國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
(揚州天寧寺)
全年:周二至周日9:00—17:00開放;周一全天不開放。
史公祠
(史可法紀念館)
全年:周二至周日9:00—17:00開放;周一全天不開放,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參考資料:

門票信息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相關收費景點門票價格
門票類型
門票價格
備註說明
瘦西湖淡季白天時段門票
60元/人
每年的1、2、6、7、11、12月
瘦西湖旺季白天時段門票
100元/人
每年的3、4、5、8、9、10月
瘦西湖夜遊門票
120元/人
白天段門票逾時夜遊,需補夜遊門票
瘦西湖白天+夜晚聯票
180元/人
瘦西湖夜遊年卡
200元/張
瘦西湖白天+夜遊年卡
298元/張
大明寺旺季門票
45元/人
旺季:3—6月和9—11月;淡季:12—2月和7—8月
門票不包含棲靈塔登塔費用,登塔+撞鐘25元,導遊費50元/5人內,5人以上每多一人多10元。
大明寺淡季門票
30元/人
參考資料:

交通信息

揚州機場、火車站、長途汽車站至瘦西湖出行指南
出發地
出行方式
飛機場
(揚泰機場)
機場快線:揚州泰州機場乘坐機場快線至城市候機樓(友好會館)下,距瘦西湖南門800米。班車開放時間:10:00—15:40,價格:全程25元。
計程車:全程約40千米,打車約需80元。
火車站
(揚州火車站)
公交線路:乘坐揚州旅遊專線可至瘦西湖公園各個大門。
計程車:全程約9.3千米,打車約需22元。
長途汽車站
(揚州西部交通客運樞紐)
公交線路:乘坐揚州旅遊專線可至瘦西湖公園各個大門。
計程車:全程約9.3千米,打車約需22元。
參考資料:
瘦西湖西門:旅遊專線、5路、11路、39路、40路、50路、81路、107路。
瘦西湖東門:旅遊專線、旅遊觀光線。
瘦西湖北門:旅遊專線、旅遊觀光線、25路。
計程車:揚州市計程車起價8元/3千米。
腳踏車:揚州市內有公共腳踏車、共享腳踏車。

景區服務

瘦西湖遊客服務中心,承擔著向遊客提供諮詢投訴、信息查詢、形象展示、旅遊購物、便民服務、郵政服務、小件暫存等多種服務功能。除了瘦西湖東、南、西、北四個遊客出入口附近的遊客服務中心以外,在靠近南門大虹橋向東,還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此遊客服務中心設有城市書房,是揚州愛書人喜愛的去處之一。
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瘦西湖遊客服務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