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州市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
- 性質:規劃
- 地點:揚州市
- 時間:2011-2015年
“十一五”時期揚州文化發展概況,“文化揚州”建設“十二五”形勢分析,“文化揚州”建設“十二五”規劃總體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文化揚州”建設“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揚州文化發展概況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城鄉。公共文化網路覆蓋城鄉,基本實現了“市有三館、縣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標。揚州雙博館、市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新館、美術館、音樂廳)建成開放,揚州博物館、市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邗江圖書館、高郵市圖書館、江都市圖書館、高郵市文化館均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建成鄉鎮達標文化站77個、街道文化站14個、村文化室(農家書屋)1121個,社區文化室112個。城鄉民眾文化活動品牌逐步做響。每三年舉辦一屆少兒藝術節、老年藝術節和民眾文藝新作調演。每年組織“百場公益演出”、“周周看揚劇”、“和諧之春”春節優秀劇目展演周、“歡樂揚州”市區廣場文藝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動。全市每年送圖書下鄉10萬冊以上,送戲下鄉500場以上,送電影下鄉10000場以上。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在全省率先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和7家博物館、紀念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基本完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縣級支中心和鄉鎮、村級基層服務點建設。邗江區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單位”,高郵市和廣陵區分別被文化部命名為“二胡之鄉”和“古箏之鄉”,江都市丁伙鎮、維揚區城北鄉分別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舞龍之鄉”、“田園書畫之鄉”。
藝術創作生產精品迭出。藝術精品不斷湧現。揚劇《縣長與老闆》榮獲第11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揚劇《縣長與老闆》、《真假二十四小時》、木偶劇《白雪公主》等作品榮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入選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群舞《九九艷陽天》獲得第七屆全國舞蹈比賽文華舞蹈節目創作優秀獎。品牌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舉辦了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文藝活動、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中國金獎雜技晚會”、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暨揚州古箏藝術節、揚州市音樂廳專場音樂會等大型文藝活動。
文化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市基本形成以工藝美術、文體製造、玩具琴箏、出版印刷、文化旅遊等傳統產業與網路傳媒、文化創意、動漫設計等新興產業相結合的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產業格局。2010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9%。17個項目獲得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2175萬元。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經營單位5000餘家,從業人員10萬多人。揚州工藝美術集聚區、揚州智谷投資有限公司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揚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落戶維揚,揚州智谷文化創意產業園落戶邗江。新興產業嶄露頭角,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正式組建,“央視動畫形象毛絨玩具指定基地”和“揚州市動漫設計衍生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維揚區五亭龍國際玩具禮品城。
文化遺產保護顯著加強。文物保護基礎工作紮實推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共普查文物點2383處,其中新發現文物點1800處,複查文物點563處。推動文物保護單位提檔升級,新增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劃定46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兩線”範圍。文化博覽城建設有序推進。先後建成崔致遠紀念館、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等一批文化博覽場所。申遺工作積極開展。大運河、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兩個項目列入國家申報世界遺產預備清單,初步明確以“揚州鹽商歷史遺蹟”作為申遺基本路徑,全面啟動申遺基礎工作。地下文物保護力度加大。調查勘探面積達28.9萬平方米,發掘面積達14800平方米,搶救性發掘墓葬370餘座,出土珍貴文物2700餘件,宋大城北門遺址、揚州城南門遺址先後入圍2006、2007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非遺保護傳承得到加強。雕版印刷技藝、剪紙、古琴被聯合國人類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16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40個,市級保護名錄11大類158項,擴展項目1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8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27名。建立了雕版印刷技藝、揚州清曲傳習所、剪紙博物館、高郵民歌傳習所等傳承基地。
文化市場管理逐步規範。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鼓勵、支持文化娛樂業健康發展,促進網咖、娛樂、演藝、音像市場向連鎖化、綜合性方向發展。新聞出版業健康發展,圖書出版質量不斷提高,《揚州地方文獻叢刊》獲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一等獎。著作權保護進一步加強,市級機關67個部門實現了軟體正版化。“掃黃打非”行動成效顯著,“文化平安工程”、“文化環保工程”、“反盜版天天行動”穩步推進。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推進網咖、娛樂場所、出版物市場專項整治行動。
廣播電視事業長足發展。有線電視發展迅速,“組組通”目標基本實現。到2010年,全市有線電視用戶總數已達106.71萬戶,入戶率提高到92.79%,用戶數比2005年淨增22.35萬戶、入戶率增長22.85%。全市1140個行政村已全部開通有線電視,光纖行政村聯網率100%。廣電惠民活動取得新進展,為3000餘戶農村貧困家庭免費或優惠安裝有線電視。城區數位電視轉換基本完成,縣(市)轉換有序推進。
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在市廣電局與廣電總台實行“局台分設”的基礎上,市文化局與市廣電局實現“兩局合一”,成立文化綜合執法支隊,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逐步深化,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製取得突破。文化系統內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全部完成,市屬文藝院團轉企改製取得突破性進展,江蘇廣陵書社有限公司、揚州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佳績。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加大。大力實施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和全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培養、引進領軍人才和各類高層次專門人才。全系統共引進各類人才102名,揚州市國畫院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了5名國畫創作人員,李政成等一批優秀演員榮獲文華獎、梅花獎、牡丹獎等全國大獎。
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拓展。組團赴日本舉辦了揚州市·奈良市文化交流活動,赴英國參加了“埃塞克斯—江蘇文化節”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動;揚州木偶團、歌舞團赴歐洲、南美、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深入開展專場文藝演出、聯歡演出、合唱、筆會等形式多樣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十一五”期間儘管各項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區)級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建設需要推進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建與管、管與用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滿足低收入群體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務要進一步加強,經濟薄弱地區廣播電視基礎建設要進一步加強。二是文化產業發展質態有待提升。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新興業態發展不快,產業項目支撐不力,產業園區建設、大項目帶動需進一步加強。三是文化建設投入不足。除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外,各級財政對文化投入增幅不大。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維護經費缺少穩定來源。藝術創作生產經費缺乏,與打造文化精品力作的要求不相適應。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缺乏,一些文保單位年久失修。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對文化產業發展項目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四是文化人才隊伍培養任務艱巨。文化人才隊伍與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需要還不相適應。尚未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完善、數量充足的人才梯隊,缺乏文化藝術領軍人才、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人才引進、培養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快。
“文化揚州”建設“十二五”形勢分析
“十二五”時期是揚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並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重要階段,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需求將進一步增加,揚州文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戰略機遇期。
一是加強文化建設成為滿足人民民眾過上幸福生活新期待的時代要求。當前,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建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成為時代賦予的緊迫任務。根據國際經驗, 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恩格爾係數將逐漸下降,居民消費結構將出現明顯變化,文化需求在個人消費中的比重將大幅上升。2010年我市人均GDP已達7000美元, 但文化需求在個人消費中的比例還遠遠低於國際標準。因此,未來五年,隨著人民民眾收入的進一步增長,城鄉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將快速增長,全社會文化消費潛能將加速釋放,這既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是加強文化建設成為順應文化工作新要求、推動文化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十二五”期間,江蘇提出了貫徹“六個注重”要求,推進“八項工程”建設,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明確要更加“注重加強文化建設”,推進“文化建設工程”,充分發揮文化“教育人民、引導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文化工作的新目標、新內涵、新要求,對揚州文化建設提出了新挑戰。決定了未來五年,文化建設必須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路徑,在堅持宣傳思想文化主戰線、主陣地、主力軍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化產業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易於與新技術對接、產品技術含量高和吸收就業能力強等優勢,使文化產業成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環節,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極。
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成為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推進“三個揚州”建設的客觀要求。“十二五”期間,揚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邁上新台階,在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將全力打造創新揚州、精緻揚州、幸福揚州。文化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增強文化軟實力,不僅是培育創新文化、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要求,也是提升揚州城市文化品位,體現精緻特色的要求,更是推進文化惠民,增強人民民眾幸福感的要求。揚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觀目標客觀上要求進一步加大文化建設力度,加快文化發展步伐,為“三個揚州”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文化環境和人才支撐。
“文化揚州”建設“十二五”規劃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要求,緊緊圍繞工作大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自覺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全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推動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為推進“創新揚州、精緻揚州、幸福揚州”建設,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基本原則
——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原則。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充分利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為文化發展帶來的良好機遇,發揮文化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上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促進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促進的原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兩輪驅動,兩翼齊飛,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積極扶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認識文化的經濟屬性,自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機統一。
——改革創新和繼承借鑑相銜接的原則。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推動文化科學發展,要善於把繼承與創新有機統一起來。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弘揚優秀的民族和地方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廣泛吸收和借鑑優秀的外來文化成果,建設富有時代精神、地方特色的新時期的揚州文化,實現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
——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繁榮是目的,管理是保障,這是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所決定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一手抓促進繁榮、一手抓加強管理,在促進繁榮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創新管理,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努力建立和完善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文化揚州建設總體目標是:圍繞文化強市建設的戰略構想,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更加完善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努力把揚州建成國家低碳文化產業特色區、江蘇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示範地、寧鎮揚同城化文化產業增長極。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把揚州建設成為“文化凝聚和引領力強、文化事業和產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文化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的“文化強市”。
到2015年,全市“文化揚州”建設要重點完成以下具體目標:
——文化凝聚和引領力不斷增強。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著力塑造新時期“揚州精神”,通過文藝創作、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引領社會思想和道德風尚,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充分發揮文化教育人民、引導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牢固確立宣傳思想文化主戰線、主陣地、主力軍的地位,為推動“三個揚州”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文化惠民能力顯著提升。建成一批高標準、現代化、綜合性、多功能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社會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市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100%,所有縣(市)實現有線電視戶戶通,實現城鄉一體化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人民民眾文化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文藝創作更加繁榮。創作生產一大批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深受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深度發掘和培育一批體現揚州特色、展現城市活力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文化產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以上,形成地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布局結構合理,創新能力較強,市場繁榮有序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文化市場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大力發展和繁榮文化市場,積極支持和引導文化消費,依法加強市場監管,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加強。全力打造文化博覽城,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到2014年揚州建城2500周年時,文博場館達到100處以上。大力推進揚州鹽商歷史遺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牽頭做好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廣播電視傳播能力有效提升。加快推進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全市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全部實現數位化、網路化,縣以上城市(含縣)以及中心鎮基本實現有線電視數位化、雙向化和地面數位電視覆蓋。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路廣播電視、高畫質電視、數字聲音廣播等快速發展,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取得成效。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完善和健全應急廣播體系。
——文化人才支撐環境持續改善。文化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推出一批在省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名人,培養一大批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經營人才,全面最佳化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發展環境。
——文化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文化創新意識切實增強,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等創新全面推進,敢於創業創新、善於創業創新的價值取向基本確立,鼓勵創業創新、推動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文化揚州”建設“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一)著力實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1.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成果,全面提升惠及廣大民眾的基礎性公共文化設施和開放性的特色文化活動陣地。揚州市文化館達國家一級館標準,縣(市、區)級文化館功能設施更加完善,實現公共圖書館數位化,鄉鎮(街道)文化站、社區(村)文化活動室全部達標。到2015年,全市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均達國家等級館標準,其中一級館占60%以上,市、縣、鄉三級公共圖書館藏書量達到人均1冊,全市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300平方米。全面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2015年所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都能得到有效利用。發展城鎮數字影院,將城鎮數字影院建設和改造任務納入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點推進,2015年市、縣(市、區)數字影院實現全覆蓋。
2.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活動統籌。繼續辦好少兒藝術節、老年藝術節、群文新作評比活動,編創、普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為廣大民眾喜愛的廣場舞蹈。加強城鄉文化交流,組織百場公益演出和“歡樂揚州”廣場文藝演出活動,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工程、“文藝到鄉鎮”、“圖書進社區”等活動。加強民眾文藝創作,力爭在全國“群星獎”、省“五星工程獎”等重大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
3.提升基層文化隊伍素質。實施群文隊伍“百千萬工程”,到2015年,重點培養百名群文業務幹部,著力培育千支有藝術特色的業餘文藝團隊,發展萬名熱心民眾文化事業的文化志願者。加強民間文藝隊伍建設,鼓勵和幫助鄉鎮(街道)、村(社區)文藝愛好者企業文化團隊,加強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建設,2015年,每個鄉鎮(街道)培植10個以上特色文藝團隊。
4.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建立圖書館總館分館制,實行資源共建共享,2015年基本實現城市圖書館“一卡通”,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加快建設數字圖書館和民眾文化、企業文化活動的遠程指導網路,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為基層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繼續推動流動圖書館建設,形成組織機構網路化、文化設施現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務對象社會化、活動形式多樣化的基層文化發展格局。建立健全農家書屋管理長效機制,重視農家書屋出版物的更新流通,辦好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
(二)著力實施文化精品生產工程
1.大力實施文化精品戰略。以國家和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為龍頭,實施文化精品戰略,扶持原創性和地域性文藝作品,加強重大題材作品的創作和演出,突出現實題材和主旋律作品的創作生產。“十二五”期間,創作一批能反映時代精神、揚州特色、影響力大的戲曲、舞蹈、美術新作。爭取1-2部劇目入選國家、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在全國、省各類藝術賽事中取得新的突破。
2.精心培育文化活動品牌。抓好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中國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暨中國揚州古箏藝術節等重大演出活動。推出一批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深受人民民眾喜愛,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文化品牌。培育民眾文化活動精品,做響“周周看揚劇”、“揚州之春”優秀劇目展演周、“音樂廳市民開放日”等公益性文化活動品牌。
3.加強藝術教育研究。重視文化藝術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揚州文化藝術類院校辦學水平。實施揚州文化藝術學校東擴工程,推動文化藝術教育事業做好、做大、做強。加強對揚州文化藝術的研究,編輯出版《揚州文化藝術叢書》第二輯。繼續對揚州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挖掘整理,每年整理出版1部曲藝傳統書目。
(三)著力實施文化產業振興工程
1.做大做強傳統文化產業。深度開發傳統文化產業,著力構建地方特色鮮明、產業優勢明顯、發展重點突出、總體實力不斷增強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大力推進演藝業資源重組,加強演藝場所建設,培育壯大演藝業主體,提高演藝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做大做響以揚州玉器和揚州漆器為代表的工藝美術業,完善玉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辦藝術品博覽會,創新工藝美術業的技術和品牌。以文化博覽城建設為龍頭,發揮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國家文化旅遊示範區”的帶動作用,打造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品牌,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結構。大力提高文體用品檔次和高新技術含量,提升揚州文體用品附加值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繼續培育紅園、雙東、天寧寺古玩市場,開展藝術品拍賣交易,做大古玩交易業。
2.扶持壯大新興文化產業。做強新興文化產業,發展2-3家產值10億元、10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一是動漫遊戲業。培育、壯大一批動漫遊戲企業,開發以揚州文化資源為內容的動漫遊戲產品,打造揚州動漫遊戲產業品牌,形成動漫遊戲產品生產、輸出和轉化的產業鏈。二是新聞出版與廣播影視業。發展壯大電子書產業,推進電子書城建設,打造“中國電子書基地”。做大做強揚州報業傳媒集團、廣陵書社、廣陵古籍刻印社,推動出版行業的提速升級。推動數位技術在影視業上的充分套用,抓緊推進廣播影視數位化、廣播影視園區建設。三是文化會展業。加快會展場館建設,強化產業運作,舉辦專業性展示交易博覽會,推動我市文博信息業、文物復(仿)制業和文博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3.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以不同區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為依託,以園區和基地建設為重點,構建基本覆蓋全市的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孵化和培育一大批關聯度高、成長性好、發展空間大、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企業。加快推進電子書產業園、廣陵區信息產業園、揚州智谷文化創意園、揚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琴箏文化產業園、寶應魯垛亂針刺繡產業園、帝堯故里—神居山文化創意產業園、江都工藝美術產業園、儀征科技文化產業園等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增強整體實力與核心競爭力。
4.培植扶持重點企業集團。以資產為紐帶,以業務為聯結,通過資源整合形成整體競爭態勢,實現重點企業集團帶動發展作用。通過文化資源整合和創新發展方式,重點培植扶持揚州瘦西湖旅遊發展集團、揚州工藝美術集團、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江蘇廣陵書社有限公司、揚州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集團,通過培植扶持發展重點企業集團,推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
5.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加快編制文化產業項目庫,精心搞好項目策劃創意和包裝設計,並針對重點項目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引智力度,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結合揚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抓好揚州鳳凰文化廣場、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揚州市影視文化園、鳳凰島國際影視文化生態城、揚州晉皇科技光碟生產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強對文化項目的全過程管理,確保項目履約率、資金到位率、投產開工率。
6.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力度。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揚州市文化產業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計畫,協調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建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採取貸款貼息、項目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園區、重點項目發展。利用政府資金引導、銀行貸款籌資、民間資本投資、上市融資等多種途徑,實行多元化投資。加強產業統計工作,逐步健全文化產業統計體系,規範統計口徑,充分利用統計數據考核督查,推動產業發展。
(四)著力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1.加快文化博覽城建設。全力推進文化博覽城建設,建成開放揚州科技教育綜合館、揚州城市規劃館、揚州戲曲博物館等35個文化博覽場館。精心打造文博城品牌,創新創優運作模式,擴大國內外展覽交流,提升文博場館服務水平。全面實施名城解讀工程,挖掘、展示各類文化遺產,傳承揚州歷史文脈。加大公益性博物館免費開放力度,新增5座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
2.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夯實文物保護基礎,建立文物信息庫,完成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劃定市級文保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搶救保護重寧寺、周姓鹽商住宅、廖姓鹽商住宅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第一批揚州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結合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程,加大唐子城、宋夾城主動發掘的力度。創新館藏文物保護技術,與國家漆木器保護中心合作,完成揚州歷年出土的1000餘件漆木器保護工作。制訂全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專項保護規劃,“十二五”期間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座。
3.有序推進申遺工作。做好大運河遺產點、揚州鹽商遺蹟的環境整治、本體保護,做好申遺相關工作。按照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關於申遺工作的戰略部署,完成申遺文本,提交世界遺產中心預審。根據申遺文本和保護規劃,對相關遺產點及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拆除各類違章建築物、構築物,拆除與遺產地風貌不協調的建築,對文物保護單位和傳統建築進行必要的修繕。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接受國際專家現場評估考察。
4.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做好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保護和傳承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2015年,全市進入國家級非遺項目達到20個,省級項目60個,市級項目200個,市、縣(市、區)均建立起非遺資料資料庫。建設一批非遺博物館、展覽館和傳習所,50%以上的國家級、省級項目都建有傳習所,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加強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創建一批新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加強古籍保護工作,開展古籍普查,加強用現代技術對古籍整理和編目,繼續做好地方文獻的徵集和資料庫建設工作。
(五)著力實施文化市場規範工程
1.推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大力推進網咖連鎖經營,提升網咖行業發展質態,到2015年底實現網咖連鎖率達95%以上。發展娛樂市場,2015年前,在大型超市、鄉鎮文化站、三星級以上酒店賓館中發展50家有規模、有影響的遊藝娛樂場所,其中電子遊戲類場所30家。發展圖書出版業,支持圖書報刊出版業做大做強。發展出版物發行業,重點建設1至2家大型綜合書城,鼓勵專業化書店的建設和發展,重點扶持2-3家符合規定的民營書店升格為出版物二級批發企業,吸引從事書報刊發行的外商來揚州投資書報刊發行業。發展印刷業,推進企業結構調整,鼓勵和扶持印刷企業向“專、特、精、新”方向發展,實現多門類、多層次、多品種的全面發展。“十二五”期間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激發廣大農村文化經營者的積極性。
2.提高文化市場管理水平。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鬥爭和文化市場監管工作。2015年前完成全市網咖監管平台建設,建立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系統,實現網上舉報、網上辦案和網上監督。加強著作權保護,積極推進企事業單位軟體正版化,對條件充足、迫切需要保護的行業進行著作權保護。積極推進娛樂場所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推進卡拉OK內容管理服務系統的安裝工作,切實保障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強化新聞出版業的監管工作,以事前把關、事中審核、事後監管為重點,切實加強和改進審讀、審查工作力度,把握好出版物印製質量關。
3.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在基本完成綜合執法機構組建的基礎上,改善執法條件,實現綜合執法正規化、制度化、科學化。制定綜合執法人員培訓規劃,提高綜合執法人員素質,培養一批專家型、複合型、創新型的執法能手和業務骨幹。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隊伍建設,2012年前在鄉鎮一級建立文化市場管理隊伍、建立社會監督隊伍,劃定責任區,建立屬地管理制度,促進農村文化市場規範經營、健康發展。
(六)著力實施廣播電視升級工程
1.增強廣播電視傳播能力。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擴網增戶,到2015年,全市有線電視總用戶突破110萬戶,入戶率超過95%。繼續開展爭創“戶戶通”有線電視縣(市)工程,實施對農村貧困家庭優惠安裝有線電視工程。2015年全市實現城鄉一體化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的目標。加強地面數位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路電視台、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2015年基本實現地面數位電視全市範圍的覆蓋,全市至少建成一家網路電視台。通過有線、無線、移動多媒體廣播等多技術手段,實現應急信息、組織動員、緊急救災等功能為一體的應急廣播體系。
2.健全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體系。建設全市廣播電視指揮調度監控視頻系統,完善聯通各市、縣(市)安全播出責任單位的統一調度功能。建設安全播出數位訊號監測系統,建立並完善地面數位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手機電視、網路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等新媒體監測體系。實施市級廣播電視運維監管數位化工程,配置廣播電視信號收測和機器監控設備,建立安全播出、技術維護和節目內容監測、監管協同管理系統,形成全市統一、反應迅速的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和運維監管體系,實現安全播出與技術維護綜合保障。
3.提升廣播電視經營管理能力。轉變廣告經營理念和方式,改進廣告結構,培育品牌廣告,組建縣(市)台廣告聯盟,“十二五”期間,全市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廣告收入每年增加10%。搶抓“四網融合”產業發展機遇,積極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智慧型電網“四網融合”。繼續推進有線電視網路整合,持續推動廣播電視的數位化、網路化,增強雙向互動服務功能,做好增值業務延伸拓展,加快發展高清互動電視。積極參與、主動配合做好CMMB運營服務,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十二五”期末,新媒體新產業收入份額有較大幅度增長。積極穩妥地開展制播分離試點,在影視劇、綜藝節目領域試點制播分離改革。發展5-10家民營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機構,逐步實行社會化生產、市場化流通、集約化傳播,釋放廣播電視產業發展潛能。
(七)著力實施文化人才支撐工程
1.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人才強市“百千萬人才引進集聚行動計畫”為依託,推進文化人才隊伍和人才高地建設。採取多種方式重點培養一批高、精、尖人才,培育一批具有較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文藝人才。爭取部分優秀人才進入省“五個一批”人才培養計畫,入選國家、省、市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通過舉辦高層專家論壇、選送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到高等專業學校接受繼續教育、聘請名家名師傳幫帶等方式促進人才成長。加強基層民眾文化和農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訓,提高城鄉民眾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
2.做好引進人才、引進智力工作。創新人才引進渠道,採用多種形式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儲備型人才,推動我市文化創新和文化發展能力的不斷提升。鼓勵和支持以重點項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攬人才,以簽約、兼職、聘請等方式不拘一格引進高層次文藝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允許文化單位對引進的高層人才實行年薪制、自帶項目入股參與分配、高額獎金、高額退職(休)金等多種形式的分配製度。
3.完善人才選拔任用激勵機制。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和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加大對優秀文化人才的宣傳力度,有計畫地舉辦個人專場演出、作品展示及專題學術研討會,為優秀中青年文化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建立與文化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的激勵機制,確立知識、藝術、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加大對文化創新領軍人才、優秀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
(八)著力實施對外文化交流工程
通過藝術表演、舉辦展覽、合作出版、學術交流等形式,大力拓展國際市場,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和友好交流,拓展對外合作領域。重點扶持具有揚州特色的木偶、工藝、音樂舞蹈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支持動漫遊戲、電子出版物等新興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品牌文化企業和品牌文化產品。積極推介揚州文化藝術精品赴港澳台交流,爭取與港澳台文化機構、藝術團體、展演場館形成對接,推介具有揚州特色的文化產品赴港澳台展示。堅持“多出、進好”的原則,力爭每年派出和引進的涉外文化交流團組呈逐年增長態勢,對外文化交流的地域呈逐步擴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