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統撫麻府三相公祖殿

提統撫麻府三相公祖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相公廟
天山馬嶺,那裡有一座劫後餘生的相公廟。位於福州南台島最北端,因村前有座石岊山,故原稱“石岊”。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奏析閩縣九鄉八千戶置懷安縣,縣治位於芋原江北三十里(今閩侯荊溪鎮的桐口)。宋鹹平二年(999年),福州路轉運使丁謂奏移縣治到“石岊”,自此,“石岊”改稱為“懷安”。相公廟又稱“三相公廟”,坐東朝西,面臨閩江,土木結構,四面高牆。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主體為清代建築,由城隍廟、提統撫、天聖院組成。廟、廡、院並列,開著三扇券頂門,門額上都是青石刻匾。廡居中,廟居右、院居左,建築總面積約1021平方米。從野草掩映中的石階拾級而上,首先來到的是居中的“提統撫”,額上橫匾,高約20厘米、寬約80厘米,行書陰刻“提統撫”三字,其上又有一塊豎匾,但字跡已被湮沒,無從遄測。“提統撫”之稱無史料可考,有的說“提統”一職是清代的基層武官,把守交通要道、縣級衙門的所在地,並推出“提統撫”是懷安重要駐軍場所的結論,我仔細研究過清代的武官制度及綠營軍制,並未發現有此官職的蛛絲馬跡。還有的說“提統”即“提台”、“統制”或“撫台”的統稱,我也不敢苟同,提台是提督,一省綠營最高武官,從一品,擱現在就是省軍區政委兼司令員,撫台是巡撫,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省長,統制在清末統轄一鎮軍隊,到了民國就是中將師長,想想早已沒落、被併入侯官縣的懷安村,有可能設定“提台”、“撫台”、“統制”這樣的衙門或下屬機構嗎?況且有史以來從未聽過這樣的統稱。還有一種說法是稅務部門,也一樣無據可查懷安當地鄉民傳說,清代溪洪,鄉人在懷安江濱拾得金字木牌一面,上書:“玉封提統撫麻府三相公”十字,後立廟供奉,香火不絕,每逢農曆正月初十慶旦之時,有“鐘響鳴古岊,香氣接三天”的盛況。廡內設有戲台、廂樓、大殿、後院。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屋頂,內祀提台、統制、撫台。右為“城隍廟”,豎式匾額,陰刻的隸書字徑約18厘米,廟內設有門房、天井、殿堂,供奉當地城隍。左為“天醫院”,豎匾上僅第一個“天字”尚屬清晰,以下兩字模糊難辨,院內較簡樸,類似廂房建築。2005年12月的一場大火讓這座十年前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相公廟成了一片廢墟,高高的馬頭牆在齊人高的雜草間若隱若現,靜的是斑駁剝落的牆體默默地書寫著歲月的滄桑,動的是迎風飛舞的枯草頻頻在風中搖頭嘆息。我徘徊在荒蕪的廟內,穿過一道又一道拱券門,翻過一片又一片斷壁殘垣,眼前是梁壁坍圮、滿目瘡痍,腳下是焦木橫陳、瓦礫遍地,身邊是芳草萋萋,蘆葦叢叢,天邊是碧空如洗,白雲悠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