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槳(lift)賽艇技術名詞。將槳葉對水面轉為垂直角度時立即提槳柄,槳葉自水面插入水中,深至槳頸為止。人體重心從蹬腳板上用力蹬腿迅速後移,手臂與背肌同時間後用力牽拉。要求動作迅速有力,扎住水的支撐點,使舟艇受水支撐點的反作用力 而被推向前進,是周期性划槳時發力的第一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槳
- 外文名:lift
賽艇簡介,起源發展,賽艇規則,相關知識,單人雙槳,雙人雙槳,雙人單槳無舵手,雙人單槳有舵手,四人雙槳,四人單槳無舵手,四人單槳有舵手,相關術語,
賽艇簡介
賽艇是一項考驗耐力與持久力的比賽,終點衝刺的速度通常都超過每秒10米。在賽程中段的10000米,隊員們每分鐘要划槳40下,而在前段和後段的兩個500米中,划槳的頻率要加快到每分鐘47下。賽艇是用槳作為推動力使般在水上前進的水上運動項目。單槳賽艇是指每個人使用單槳。而雙槳賽艇,每個人都用較輕的雙槳。雙槳叫“SCULLS”。賽艇比賽稱作划船比賽大會。 比賽在平靜的水面上進行。奧運會標準的水道長度為2000米。國際比賽項目有:單人比槳,雙人雙槳,四人雙槳,還有雙人有舵手,四人有舵手,雙人無舵手和四人無舵手;還有男子8人賽艇。1892年以來國際賽艇比賽一直在國際賽艇聯合會的領導下組織進行。1908年划船正式列入倫敦奧運會項目。世界賽艇聯合會舉辦的第一次世界賽艇錦標賽在1962年。國際艇聯的青年錦標賽起始於1970年。女子賽艇項目於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第一次奧運會項目。在世界賽艇運動中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有德國,東歐國家和美國。賽艇運動需要力量、耐力、協作、平衡(協調)、節奏和果斷等素質。
起源發展
起源於英國。17世紀泰晤士河的船工經常舉行划船比賽。1715年為慶祝英王加冕,首次舉行賽艇比賽。1775年英國制定賽艇競賽規則,同年建立賽艇俱樂部。1811年伊頓公學首次舉行八人賽艇比賽。1829年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首次舉行校際賽艇比賽。1839年舉辦賽艇杯賽。1846年英國人在艇舷上安裝了槳架,加長了槳的長度,提高了划槳效果;1847年又將重疊板的外龍骨艇改裝成平滑的內龍骨艇,提高了賽艇的速度。1857年美國的巴布科克(Babcock)發明滑座(一說是1865年比利時運動員發明),運動員划槳時能前後移動,增加腿部力量。1882年俄國人將封閉式槳栓改為活動式漿環,提高了划槳幅度。1892年以來國際賽艇比賽一直在國際賽艇聯合會的領導下組織進行。1908年划船正式列入倫敦奧運會項目。世界賽艇聯合會舉辦的第一次世界賽艇錦標賽在1962年。國際艇聯的青年錦標賽起始於1970年。女子賽艇項目於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第一次奧運會項目。
賽艇規則
賽艇類似織布梭子,兩頭尖而窄長。艇、槳、槳架的製作材料、形狀、大小,原則上沒有限制,通常用鋁合金或玻璃鋼等材料製成。艇內裝有帶滑輪的座板,可在兩條軌道上滑動。划動時,運動員兩腿蹬兩臂拉。賽艇按乘坐人數、體重,有無舵手,以及使用單槳還是雙槳劃分項目。舵手的最輕重量男子50公斤,女子45公斤,當體重不足時,應增加相應的加重物,放在離舵手最近的地方。
比賽距離男子2000米,女子為1000米。每條航道長2200米,寬12.5~15.0米,一般6條航道,最多為8條航道。
運動員必須在自己的航道內完成賽程。以艇首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判定名次。
相關知識
單人雙槳
艇長8米,寬20厘米,最輕重量14公斤。艇的兩側各裝有一支槳。划行時運動員背對艇首,坐於前後滑動的座板上,腿蹬臂拉。用左、右槳的划水力量控制航向。男、女單人雙槳分別於1900年、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雙人雙槳
艇長9.90米,寬35厘米,最輕重量27公斤。艇的兩側各裝有兩支槳。划行時,兩名運動員前後坐在滑動的座板上,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用左、右槳的划水力量控制航向。男、女雙人雙槳分別於1904年、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雙人單槳無舵手
艇長9.90米,寬35厘米,最輕重量27公斤。艇的兩側裝有槳架,前左、後右各一支槳。艇尾有舵,運動員用腳控制方向。划行時,兩名運動員前後坐在滑動的座板上,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男、女雙人單槳無舵手分別於1900年、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雙人單槳有舵手
艇長10米,寬35厘米,最輕重量32公斤。艇的兩側半有槳架,前左、後右各一支槳。艇首或艇尾有舵,運動員用腳控制方向。划行時,兩名運動員前後坐在滑動的座板上,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一名舵手用舵控制方向。男、女雙人單槳有舵手分別於1900年、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四人雙槳
艇長12.50米,寬49厘米,最輕重量52公斤。艇的兩側依次裝有4副槳架,艇尾裝有鋼索軟柄舵。划行時,4名運動員前後排列就座,各握雙槳,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其中1號槳手用右腳操縱航向。僅設男子項目,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四人單槳無舵手
艇長12.50米,寬49厘米,最輕重量50公斤。艇的兩側交叉裝有4副槳架,有舵。划行時,4名運動員前後就座,各握一支槳,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其中1人用腳操舵控制航向。僅設男子項目,19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四人單槳有舵手
艇長13.25米,寬49厘米,最輕重量51公斤。艇的兩側交叉裝有4副槳架。有舵,安裝在艇首或艇尾。划行時,4名運動員前後就座,各握一支槳,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由舵手控制航向。男、女四人單槳有舵手分別於1900年、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八人單槳有舵手 艇長17米,寬57厘米,最輕重量96公斤。艇的兩側交叉裝有8個槳架。有舵,安裝在艇首或艇尾。划行時,8名運動員前後就座,各握一支槳,腿蹬臂拉,協調配合划槳。由舵手控制航向。靠近艇尾的8號運動員為領槳者,由其控制划槳速度與節奏。男、女八人單槳有舵手分別於1900年、197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重要的國際賽艇比賽是世界賽艇錦標賽,世界女子賽艇錦標賽,和青年賽艇錦標賽。
比賽分四種基本級別:男子重量級,男子輕量級,女子項目和青年比賽。
青年賽選手限制到18歲,包括在比賽年度達到18歲年齡的選手。
國際賽艇聯合會是世界賽艇管理機構。
槳手的個人技術包括:良好的節奏感,協調平衡,通力協作,划槳平穩,腿部拉伸力量強,回槳動作快和划槳率高。
雙槳划槳由以下動作組成:提槳,拉槳,結束和回槳。
相關術語
正力(positiverorce)賽艇運動技術術語。各種類型船艇的動力來源,有的是發動機有的是風帆。無論是發動機驅動的螺施槳或一帆滿風吹著風帆,其動力都是連續不斷的。賽艇運動的推進力卻是斷斷續續的,因為運動員拉槳時,槳葉在水裡有力
提槳的作用,這時產生推進船艇前進的積極力量,這是正力。當槳葉出水後,船艇只依靠慣性力作用,這裡正力的作用消失。
負力(negativeforce)賽艇運動技術術語。賽艇運動的推進力和其它船艇不一樣,當運動員拉槳時,槳葉在水裡可以產生積極的推進力。而槳葉出水後就沒有推進力的作用,而且由於滑座的運動和身體質量的方向轉換,對船艇產生一個很大的負力,這個負力對抗前進著的船艇,是一個消極力量。賽艇技術好與差的標誌之一,就是要限制消極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積極力量。
劃距(strokedistance)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指比賽中每划一槳船艇移動的距離,即比賽全程距離除以該艇所劃的槳數。例如賽艇比賽全程為2000米,某艇共劃了250槳,說明其每槳的劃距為8米。因此劃距反映了運動員划水的效果,它與運動員的劃幅、槳頻等因素有關。初學者和青少年運動員應強調劃距,從每槳的劃分效果來改進划槳技術。
划槳周期(strokeeycle)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指次划槳動作的全過程。賽艇運動的划槳周期由槳葉入水、槳劃分、某葉出水、回槳所組成。從運動員的動作來說,是提槳、拉槳、按轉槳、推槳。整個划槳周期是連貫而不間斷的。如果以每分鐘劃40槳計算,每一槳的周期時間約為1.5秒。
划槳節奏(stokerhythm)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是指一個划槳周期內部各階段速度和力量的比例。在一個划槳周期中,通常要求拉槳快而回槳慢,拉槳用力而回槳時放鬆。例如,假定每分鐘劃40槳,則每一槳的周期為1.5秒。划槳節奏要求拉槳用0.5—0.6秒,而回槳要用0.9一1秒。划槳節奏是運動員技術是否合理的標誌。
平槳(feathering)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是指運動員將槳葉平放在水面上,平槳時運動員身體放鬆,槳葉背面著水,槳葉的前面向天。平槳也是一種口令,當運動員在划進中,遇到障礙物或靠近碼頭需要停止划槳時,舵手或教練員可以用“平槳” 提槳口令,要運動員停止划槳。
回槳(recovery)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槳葉出水後,運動員兩手輕快流暢地把槳柄向前推出。當兩臂完全伸直把槳柄推過膝蓋後,滑座才起動向前移,同時上體也隨著自然前到下一槳的預備姿勢。整個回槳過程中,槳葉水平地在空間前移,離開水面約15—20厘米。回槳時要求身體平穩、自然、放鬆,動作比拉槳的速度相對要慢,回槳與拉槳的時間比例約為2:1。如果一槳的周期為1.5秒,則回槳約需0.9—l秒,而拉槳為0.5—0.6秒。由於回槳時較為放鬆,使運動員每次拉槳都能得到短暫的體力恢復。因此可以認為回槳與拉槳是放鬆與用力的交替。
拉槳(drive,dull)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槳葉入水後,運動員的體重通過腿部用力傳遞到腳蹬架上,與此同時運動員動用各部分肌肉積極地拉槳。從肌肉用力的順序看,一般認為拉槳開始時主要依靠腿部力量,然後是背部肌肉,最後是肩臂積極用力。蹬腿拉槳開始時,滑座在滑軌上向艇首移動,這時要求運動員充分利用自身體重,有如懸掛在槳柄上以便把力量全部傳遞到槳葉上去。從另一方面看,槳葉在水中的移動越小,划水的效果就越好。在整個划槳周期中,拉槳階段是使賽艇推進的動力階段,這個階段要使運動員充分發揮其體能。
按槳(press)賽艇技術名詞。拉槳後,兩腿在轉道上蹬直,軀幹在滑座垂直位置後仰35度左右。雙臂曲拉至膈肌部位,雙手用掌心輕奪槳柄移至腹部,用手腕關節作弧形下按動作,使槳葉迅速垂直出水。要求乾淨利落,動作快而輕巧。否則,槳葉掠水,會影響速度。這是賽艇划槳動作進入第2周期的準備過程。槳葉入水(entry)賽艇運動技術名詞之一。運動員在回槳以後,自然地使兩臂充分向前,槳葉的正面即划水面從向上已轉向向前,槳葉與水面垂直或稍微前傾,利用槳葉的首身重量下落,兩臂和兩手則同時自然上抬.使槳葉切入水中,形成槳葉和槳頸沒入水中的最佳深度。這時運動員通過抬體和手臂牽拉,迅速使槳葉抓住水,同時把自身體重和力量完全傳 提槳遞到腳蹬架上,使船艇受到力的作用而推動向前進。槳葉入水是一個划槳周期的開始,要求動作迅速而不是猛力,要求沒有水花飛濺。
槳葉出水(release)賽艇運動技術術語。在兩腿蹬直拉槳結束時,上體後仰大約25度,同時屈臂拉槳至膈肌部位。這時用掌心和掌根輕輕壓槳柄,作弧形的按轉動作,使槳葉從水中垂直地跳出水面,並迅速轉成水平狀態。這一按轉槳的動作要求輕柔而迅速,使槳葉出水時乾淨利落,沒有挑水或停頓的現象。因為拉槳結束後,船艇獲得了推進力,正以最快的速度在滑行。如果槳葉出水的動作慢於艇速.就形成了槳葉擋水,從而影響艇的前進速度。
槳頻(tempo)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指單位時間內的划槳次數。即比賽全程所劃的槳數除以比賽成績。從生物力學觀點看,船速是由划槳頻率和劃距決定的。這兩個變數又受到技術和器材等方面的影響。因此提高船速主要從劃距和槳頻兩個方面提高,但是槳頻不可能無限地增加,更不能為了增加槳頻而降低划水的效果。賽艇比賽的槳頻從30—40槳/分不等。以男子八人賽艇的槳頻為最高,尤以起航時的槳頻更為突出,甚至高達48槳/分。在訓練中不同的槳頻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訓練強度。
倒槳(backwater,goastern)賽艇運動技術術語。賽艇正常划行時,運動員把槳葉放在水中,以槳葉正面拉槳,船艇則背著運動員方向前時。倒槳時,正好相反,運動員把槳葉放在水中,以槳葉正面推槳,船艇向著運動員前方即尾方向划進。倒槳通常在離、靠碼頭或其它應急情況時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