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劑量又稱染毒劑量(administrated dose)或外劑量(external dose)。動物毒理實驗時指染毒量或給藥量,人體接觸外來化合物時指接觸量,常以每單位體重毫克數(mg/kg)或每單位體表面積毫克數(mg/m2)表示其劑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接觸劑量
- 外文名:administrated dose
- 別稱:染毒劑量
- 屬性:計量名稱
接觸劑量又稱染毒劑量(administrated dose)或外劑量(external dose)。動物毒理實驗時指染毒量或給藥量,人體接觸外來化合物時指接觸量,常以每單位體重毫克數(mg/kg)或每單位體表面積毫克數(mg/m2)表示其劑量。
接觸劑量又稱染毒劑量(administrated dose)或外劑量(external dose)。動物毒理實驗時指染毒量或給藥量,人體接觸外來化合物時指接觸量,常以每單位體重毫克數(mg/kg)或每單位體表面積毫克數(mg/m2)表示其劑量。接觸環境污染物時...
是定量的,即進行劑量反應關係分析,以推算可接受的危險度的劑量,或人體實際可能接觸劑量下的危險度。目的是在認定待評物質具有危害性的基礎上,闡明不同劑量水平的待評物質與接觸群體中出現的最為敏感的關鍵性的有害效應發生率之間的...
劑量-反應關係指毒物作用於機體時的劑量與所引起的生物 學效應的強度或發生頻率之間的關係。它反 映毒性效應和接觸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 系,是評價毒物的毒性和確定安全接觸水平的基本依據,是毒理學所有分支領域的最基本的研究內容。
1、接觸劑量(exposure dose)接觸劑量又稱外劑量,是指外源化學物與機體(如人、指示生物、生態系統)的接觸劑量,可以是單次接觸或某濃度下一定時間的持續接觸。2、吸收劑量(absorbed dose)吸收劑量又稱內劑量,是指外源化學物穿過一種或...
參考劑量(RfD,reference dose)是由EPA(美國環保署)提出的用於非致癌物的危險度評價的一個指標,是環境介質(空氣、水、土、食品)中,外源化學物質的日平均接觸劑量的估計值。人群在終生接觸該劑量水平下,預期一生中發生非致癌或非致...
暴露劑量 暴露劑量是2016年公布的地方病學名詞。定義 個體直接暴露於環境中接觸外源性物質的濃度或強度。出處 《地方病學名詞》第一版
在環境醫學和職業醫學中, 人們通過空氣、水、食品和皮膚污染攝入的 外源性化學物質的量,稱為接觸劑量或外劑 量。通過毒物動力學研究,可以由外劑量推 導受試物在體內的動力學,從毒物及其代謝 產物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濃度推算體內...
內劑量又稱抵達劑量(deliverated dose),是指作用部位(靶器官或靶細胞)存在的外來化合物量或濃度。靶器官中外來化合物的濃度與毒作用的強度直接相關。實際上測定內劑量較為困難,因此在劑量-反應關係研究中,通常使用接觸劑量或染毒...
通過調查,證實TNT血紅蛋白加合物與接觸劑量的關係,認為TNT-Hb這一生物標誌物是生物監測TNT的良好指標,它能反映近幾個月內工人接觸TNT的程度,而且包括空氣吸入、皮膚接觸以及不同接觸時間等因素,適合用於慢性接觸的生物監測。
最小有作用劑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或稱閾劑量或閾濃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種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 體接觸,能使某項靈敏的觀察指標開始出現異常變化或使機體開始出現損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劑量,也稱中毒閾劑量。最小有作用...
接觸時間:兩個組分發生化學反應,或是反應物通過催化劑的作用而發生反應,原則上它們間必須通過接觸,反應才能夠發生,接觸的時間愈長,反應的轉化率愈高。但實際上接觸時間的概念只有理論上的意義,接觸時間是無法測量的,故在工程上都採用...
劑量閾是指化學物質或放射性物質引起受試對象(人或動物)開始發生效應的劑量,即低於閾劑量效應不發生,達到劑量時作用即將發生,可分為有害閾劑量和非有害閾劑量。最敏感的受試動物接觸某種毒物或放射性物質,用已知最敏感的觀察指標...
本底輻射劑量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物質的人在正常環境中所受的輻射(主要是空氣中的氡)。公眾受到自然本底輻射中文名 本底輻射劑量 類型 專有名詞 作用對象 不接觸輻射性物質的人 影響 在正常環境中所受的輻射 ...
能使機體生理功能紊亂、組織器官損傷或死亡所需的毒劑量。呼吸道吸入或皮膚吸收毒劑蒸氣、氣溶膠的毒害劑量等於染毒濃度與暴露時間的乘積。單位為毫克·分/立方米或微克·分/立方米。皮膚接觸或誤食毒劑液滴的毒害劑量用每千克體重所沾染的...
因為劑量—反應關係的“S”型曲線在中段趨於直線,直線中點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LD50值可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動物種屬和品系、性別、接觸途徑等,因此,表示LD50時,應註明動物種系和接觸途徑。雌雄動物應分別計算,並應有...
生物效應劑量標誌 生物效應劑量標誌可以反映化學物質及其代謝產物與某些組織、細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應產物含量。這些接觸生物學標誌如果與外劑量相關或與毒作用效應相關,可以評價接觸水平或建立生物閾限值。
MRL的概念由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ATSDR)建立,似於 EPA提出的參考劑量(Reference Dose ,RfD) 。最小風險劑量(MRL)是無健康風險的暴露劑量的估算值,具體是指人類在確定的時間內每日接觸有害物質而不產生明顯的非...
從另一方面來看,化學毒物與機體的接觸時間長短也直接影響其毒性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連續接觸所需的劑量要遠小於間斷接觸所需要的劑量;而在接觸劑量相同的情況下,連續接觸所致的損害強度要遠大於間斷接觸時的強度。
二硝基氯苯斑貼試驗是一種較強的新抗原,正常人二硝基氯苯斑貼試驗皮試幾乎均呈陽性反應,作為人群調查或患者試驗時不受過去是否接觸過二硝基氯苯斑貼試驗的影響。接觸劑量和反應條件比較一致。但須事先致敏,比較麻煩。
特異健康效應往往出現於靶器官或靶組織的嚴重損傷期,而在毒物作用於人體的早期時或輕作用(如接觸劑量低、濃度低時)下出現的生理學或生化學改變,往往並非特異健康效應。簡介 特異健康效應,某種冶害物質只能引起人體某個器官發生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