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春

接春

接春,傳統歲時風俗。立春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標誌著春季的開始。每年立春這天,普天同慶,接春的各種儀式比歡度新春佳節還要隆重。中國民間流傳著接春或接春牛的風俗。 在那經濟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牛是人類最好的勞動力。接春的人家如果家境好一點,會掛上一掛花炮,隆重地把春牛接回家,然後給送春的人一個紅包。如果家境差一點的,接春的人家簡單地付給送春人五分錢或者一角錢,那送春人也不介意,仍會道一聲:春來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接春
  • 性質:風俗
  • 地區:中國
  • 釋義:標誌著春季的開始
  • 性質:傳統歲時風俗
簡介,各地習俗,打春牛,嗑春菜,豎春幡,春花接春,開大門接春,

簡介

接春的風俗傳了下來,每當立春這一天,人們用紅紙包著一種叫“春菜”的蔬菜,或把它們種在沙土里,或把它們掛在大門口,然後貼上“迎春接福”四個大字,神聖地祭拜天地,可以燃鞭炮的地方,一定會點上長長的一掛,霹霹啪啪地很是熱鬧。有的地方接春比過春節還要熱鬧,還要隆重,人們會自覺地聚在一起,跳著快樂的舞蹈。

各地習俗

閩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習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時,耕讀之家在大門上張貼“迎春接福”、“春到家興”、“春到福臨”等紅紙條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時節在每年公曆(亦稱“西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閩西客家人“老歷年”的前後。立春在過年之後稱作“年裡春”,立春在過年之前稱作“年外春”。

打春牛

三明境內各地均有歷史悠久的“接春”習俗,如永安的“插春柴”、“豎春樹”,沙縣的“插春幡”,泰寧的“砍春柴”等形式,其用意都是祈豐年。共同的接春習俗是“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由縣官牽著身披紅繡球的春牛,扛著掛紅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徵性地犁幾下田,以示官府對農事活動的重視,並藉以催促該縣百姓早做春耕準備。民間藝人則三五一夥、八九一群地吹著嗩吶,拉著絲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戶地送上一對泥塑牛,或送上一張寫著“捷報春魁”的紅紙,預告春耕開始,並向主人表示節日祝福。也有人沿襲古規,在這個時候進香後,於每根屋柱上用斧頭或鐮刀鼓幾下,邊鼓邊說道:“立春之日鼓幾下,一年到頭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平安,財源廣進滾滾來!”

嗑春菜

永安客家年年交春之際,都要在家門前遍插“春柴”、豎立“春樹”以迎接春神到來。永安克家妹則準備好紅蘿蔔、白蘿蔔、芹菜和油炸豆腐條炒食或涼拌,名之曰“嗑春菜”。而交春時刻,家家設香案、陳果品,用紅紙書寫“萬象回春”、“春隨福至”之類的條幅壓在香爐下,焚香點燭,鳴炮禮拜。

豎春幡

所謂“春幡”,就是長長的竹竿上高掛著的長條形旗幟。上古之時,春幡單純用青色。後來雖然五顏六色,但絕不用黑色和白色。春幡獵獵,和風徐徐,拜祭春神句芒的人群絡繹不絕、喜形於色,這就是沙縣客家傳統接春習俗的特色。
“豎春幡”風俗已實在罕見,但在宋代卻連邊鄙的海南也隨處可見。蘇軾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云:“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這首詞寫的是儋州(今海南省)“鞭牛擲豆”的迎春傳統風俗。這種古老的勸農的風俗《儋縣誌》有詳細的記載:“立春之日,長官迎春,坊里各鋪,行裝辦雜劇,城廂內外,男婦各攜負幼男女競看,以豆谷灑土牛。”“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則春暖,否則春寒;土牛色紅則旱,黑則水,競以紅豆、五色米灑之,以消一歲之疾疹。及鞭春,廂民分左右推仆以占凶吉。”其實這種風俗在《隋書·禮儀志》早有記載:“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於門外,以示兆民。”

春花接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萬物甦醒,大地充滿了生機。春,在將樂人心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城鄉各地的接春風俗,寓意深刻,頗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從菜地尋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帶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後用大紅紙做成長形條幅,寫上“新春大發”、“春到財來”、“迎春接福”之類的吉利話,插到“春花”旁邊。立春來臨,把“春花”端出來,放到大門前或窗台上,同時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線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各家各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就叫“春花接春”。

開大門接春

“開大門”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時,這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時辰。人們把大門打開,在門兩側帖上“開門大吉,萬事如意”之類的對聯,燃放鞭炮,這叫“開大門接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