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底法

接底法是一種早期的陶器成型工藝,就是將器身和器底部分分別製成後再進行結合。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大多以手制為主,器物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在成型工藝上基本採用接底法,因此在一些陶器的下端常見留有底部邊沿貼住器壁的痕跡,這類現象在較大型的罐類器物上最能得到明顯的證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接底法
  • 屬性:陶器成型方法
  • 工藝方法:器身和器底分別製成後再進行結合
  • 領域:古代陶器
概述,龍山文化陶器,

概述

以我國中原地區為主的龍山文化制陶業在前期仰韶文化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大多以手制為主,器物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在成型工藝上基本採用接底法,就是將器身和器底部分分別製成後再進行結合。因此在一些陶器的下端常見留有底部邊沿貼住器壁的痕跡,這類現象在較大型的罐類器物上最能得到明顯的證實。

龍山文化陶器

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砂質黑灰陶和泥質黑灰陶的數量為多,泥質黑陶(包括黑皮陶)的數量較少,同時還生產一些紅陶和白陶,彩陶和彩繪陶器也有出現但數量極少。龍山文化的陶器種類較前明顯增多,其中又以飲食器皿類更為顯著。當時的陶器不僅在造型工藝上有其特色,其紋飾以籃紋為常見,並在上面加飾多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干附加堆紋,這類工藝一是為了裝飾,二是可以起到加固器物的作用,而且還生產了一些新的器型,如雙耳盆、深腹盆、筒形罐等許多較為美觀實用的陶器。陶器表面裝飾除磨光工藝外,以劃紋、弦紋、籃紋、方格紋和繩紋等為裝飾的較為常見。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除了大量灰陶之外,紅陶器物也占了一定比例的數量,而且黑陶的數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時期輪制技術雖然有進一步的運用,但還未占主要地位,製作中仍以手制為主,部分陶器則採用了模製工藝。陶器生產的種類也比早期有所增多,而且隨著地域分布的不同製作出的陶器類型也有若干的變化。除了傳統生產的鼎、罐、甑、觚、杯、壺、碗、豆、盤和尊的器型之外,還出現了鬲等新的器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