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石跳和合

採石跳和合

跳和合是一種流傳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採石地區的民俗舞蹈,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文化價值十分珍貴,它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嚮往太平、乞求吉祥、渴望幸福美滿的一種思想理念。其特徵是情節簡單,動作輕鬆活潑,熱情可愛,表演憨態可掬,充滿稚氣童趣,讓人看了忍俊不禁。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採石跳和合
  • 遺產級別: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皖政200893號
  • 批准日期:2008年12月4日
  • 項目編號:Ⅲ—18
  • 申報單位:安徽省鞍山市雨山區
由來傳說,舞蹈形式,傳承情況,傳承保護,

由來傳說

當地的民間傳說,在唐代太平府(後稱當塗縣)有一座山叫凌雲山(有遺址),和合二仙在此山洞中隱身,凌雲山不遠處有一村莊叫蟠龍村(且為沱塘村),村裡有一深塘,叫沱塘(有遺址)塘里有一條怪龍,專吃人畜映照在塘中的影子,被吃的人畜就會萎靡不振,什麼藥都醫不好,慢慢死去。村中有一姓李的寡婦,因兒子也受其害,四處請醫求藥,其慈母之心感動了喬裝乞丐的和合二仙,對李寡婦傳授治病之法和降龍之術,李寡婦照二仙的吩咐,用蒲草做成兩把草劍投入塘中,殺死怪龍,救好了兒子的病和眾鄉親。之後,李寡婦將事情經過告訴了眾多鄉親,二仙因仙蹤泄露,便離開蟠龍村,來到採石小九華山洞隱身。閒來無事,便跳舞玩耍,被一青年漁民看見,情不止禁地學著手舞足蹈起來,驚動了二仙,只見他倆朝洞的深處走去,再也沒出來。從此,那個青年漁民把學來的舞蹈傳給了後人,取名叫“跳和合”。
圖2 雨山區採石跳和合表演圖2 雨山區採石跳和合表演

舞蹈形式

“跳和合”主要由扁鼓、金鑼、銅鈸等民族打擊樂器的伴奏下 ,由兩位頭戴笑口常開的大頭娃娃面罩、身穿卡通式鮮艷彩服、分別妝扮成“和仙”與“合仙”的大人或小孩踏樂起舞、造型定格、翩翩雲遊。其中,“和仙”手持一柄巨大的荷葉,“合仙”手捧一隻螃蟹輪廓外形的木盒,意為“和(荷)諧(蟹)合(盒)好”。舞蹈語彙主要是一些極富誇張色彩的跑跳、躍跳和蹦跳等動作,只要能跳出歡樂喜人的喜慶氣氛併合乎樂曲節奏就行。

傳承情況

和合是民間傳說中象徵愛情的神童,寓有和諧和好之意,也有民間傳說象徵興旺財神的神童。在中國其它地方也有跳和合的民俗舞蹈,據說,採石跳和合是發源之地。
17世紀明末清初時“跳和合”在採石一帶十分盛行,跳和合舞一般在節假日以及農曆財神會、虎神會、城隍廟會以及清明節以前表演,跳和合大多以雙人舞形式出現,少數也有獨、群舞表演。 跳和合舞曾獲安徽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一等獎,隨後有被中央民族歌舞團移植加工排演,除作為建國十周年文藝晚會的演出外,並在歡迎當時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的文藝晚會上演出,受到中外賓客歡迎。隨著時間轉移,會跳和合的人逐漸稀少,瀕臨失傳。

傳承保護

採石地區民俗民間舞蹈“採石跳和合”,經過民眾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申報,2008年成功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石跳和合”的傳承、宣傳與普及,2009年,雨山區文體局組織採石街道、安民街道、區文化館和區金秋藝術團等50餘名民間舞蹈愛好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將其排演成成品節目,並特聘請安徽省舞蹈家協會會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採石跳和合”傳承人之一的柴征老師進行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