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深秋絕塞誰相憶

《採桑子·深秋絕塞誰相憶》是清代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由景起,寫絕塞秋深,一片肅煞蕭索景象,渲染了淒清冷寂的氛圈。過片點明佳節思親之意、結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歸而烘托、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結句承之以景,藉以雁南歸來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採桑子·深秋絕塞誰相憶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採桑子·深秋絕塞誰相憶
深秋絕塞①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②。
佳時倍惜風光別③,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詞句注釋

①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②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拆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說,故鄉那么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
③佳時句:謂逢此重陽佳節,故園正風光美好,這就更令人倍增離愁別緒。

文學賞析

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寫這詞時,納蘭也正是出塞離家,自然是佳節倍思親。形單影隻,內心孤苦寂 寞,故為寄鄉情而寫下這首詞。
上片由景人。深秋,邊塞偏遠之地,落葉蕭蕭,一片蕭索肅殺之氣,清冷寥然。 還鄉之路迢迢,似是只能在夢裡才能見到。這裡的“六曲屏山”釋義為曲折之屏風六 曲,由李賀《屏風曲》:“團回六曲抱膏蘭”而來。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稱為“屏 山”,這裡指代為家園。
下片道“風光別”,謂逢此佳節,故園風光正好,卻覺得與平時有別,不難理解 納蘭此時的心情,杜甫有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異鄉之景,再美不如家鄉 的田舍。親友團聚之佳節,獨自在外,今日心情,自是與平日有異。也難怪,再好的 風光,也不能人眼,再美的景致,也不似故土。應了那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能嘆道:“不為登高。只覺魂銷。”此言著實令人動容。寥寥數語,寫盡內心 彷徨悽苦。期盼團圓之El,它卻遲遲不來,這本該其樂融融的Et子,落為一人看風雨 淒迷。魂銷,魂銷。
結句承之以景,藉以雁南歸來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蒼穹莽莽,歸雁 看著尤其動人,這平凡的景致也有別於平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境,納蘭之 思,便是這大雁所指代。故人常以雁表達思鄉懷人,有李清照《一剪梅》的“雲中誰 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又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都是對故土的牽念。納蘭結句,思鄉之切,離鄉之愁,也就表達得十分鮮明。這天涯羈客,飄零於此,只嘆,何時才可再見到故土的熟悉歡愉啊!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