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壁飛泉圖

掛壁飛泉圖

《掛壁飛泉圖》是明末清初畫家龔賢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此圖描繪大山峻岭,雲霧縹緲。山腰松林密布,草木蔥蘢,又有白瀑流澗,可聞水聲。溪澗之上架廊橋一座,雖陂陀斜立,卻有房合數間。近處古木並立,樹蔭濃郁,其間山莊院落隱於樹林之中,山徑通幽處,但聞鳥語聲。作者用積墨法層層渲染山石,筆墨厚重,又“留白”以示雲煙白瀑,黑白對比強烈。畫上自題詩“掛壁飛泉同夜月,月光來處四窗虛。山中滿地白雲濕,不是樓台不可居。”此畫為龔賢積墨繪畫風格的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掛壁飛泉圖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龔賢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73厘米,橫99厘米
  • 現收藏地:天津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技法,構圖,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掛壁飛泉圖
畫幅右上方自題:“掛壁飛泉同夜夜,夜光來處四窗虛;山中滿地白雲濕,不是樓仟不可居?半畝龔賢題。”
畫面上方崇山疊嶂,山勢險峻,山巔呈一座金字塔形的主峰,沖入雲霄,煙雲繚繞,先將山石勾勒,披麻皴層層迭加,後再以濕墨層層積染,形成黑密厚重又淹潤華滋的意境。使石三面分明,陰陽立體感十分強烈。山頂多礬頭,礬頭周圍濃墨苔點,在黝黑的背景上閃閃發光,山頂和山坳處,草木蔥蘢,蔚然深秀。山麓有二道瀑布飛騰直瀉,衝擊下面山岩,水珠四濺,經幾道曲折,直注一泓水溪,點出了掛壁飛泉的主題。畫幅下端為山石、坡岸,亂石有的豎立,有的橫臥,相互堆砌在一起,形成崎嶇不平丘陵。山石的隙縫長著群松雜樹,競相生髮,在濃郁的樹蔭掩映下,有數間茅屋,座落在山坡平坦處,儀露出屋角:山坡苔點,黝黑尤如墨漆,景象若明若昧,這是生動地描寫了夜色山光,顯得異常地深靜寧謐。

創作背景

現無從查此圖的資料。但從風格上斷定,它具有“黑龔”的特點,是龔賢后期的作品,從年表來看,約作於康熙年間,這時龔賢50多歲。龔賢經歷了全部親人的離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後因朝代更替導致其一生的顛沛流離。作為明朝的遺民。他從明末到清初一直沒有停止對清統治者的反抗。他一生都活在矛盾和逃避之中,只有山水畫創作才會給他一片清靜之地。

藝術鑑賞

技法

此圖特點不強調筆線,而強調墨點和墨面,略為勾勒後,以渴墨,層層皴點,再以濕墨積染,反覆多遍,這樣不但淹沒了勾勒的輪廓,而且也將各式各樣的點子浸潤在朦朧隱約之中,以致有人認為“墨太濃重,沉雄深厚中無清疏秀逸之趣”(《桐陰論畫》)。其實不然,正因為他的濃密,並不缺乏“清疏秀逸”之趣,而且特賦予對象一種“黑人太陰雷雨垂”的另一種意境,反映了宇宙生命意識的另外一面,恰是相輔相承,也是他的構圖意識及技法的完美與成熟的統一。

構圖

此圖遵循郭熙的“三遠”法中的高遠法則,有仰視的感覺,是中國畫傳統意義上的“動點透視”。此圖留天不留地。不同於“四王”的留天留地。畫面分為四大段,中間以雲霧隔開,層與層之間用樹木連線,避免脫節,有連貫性。大石頭與小石頭相間,主賓明顯。此圖可算是巨幅。以氣勢取勝,且氣勢有流動感。不僵硬。但與氣勢較強的宋畫相比略顯弱,和以“柔弱”相稱的“四王”相比要強“四王”的構圖略顯散、碎。所以氣勢減弱。

重要展覽

2016年12月30日,雲南省博物館年度收官大展“江南雙盛——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繪畫作品聯展”開幕,重要展品包括《掛壁飛泉圖》。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清代畫家:一名豈賢,寧半千,號野遺、柴丈人-江蘇崑山人,寓江蘇金陵(今南京),築半畝園於清涼,小嘗自繪肖像,作掃葉僧,真《名寓所為“掃葉樓”:性孤癖,詩文不苟作,惟恐落人蹊徑:工畫山水,取法董源、吳鎮,重視寫生,用墨層層染漬,濃郁蒼潤,創有一格:秦祖永評其畫渭:“墨太濃重,沉雄深厚中無清疏秀逸之趣:”實則其用墨,有色沉光清之功,未可一概而論:與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糙、謝蓀為“金陵八家”:傳世作品有《茂竹青泉圖》軸,《千岩萬壑圖》卷、《中峰蒼翠圖》軸,著有《香草堂集》、《畫訣》,《龔半千授徒畫稿》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