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港營

掘港營,位於如皋縣東(今如東掘港)。

明初,在掘港建有備倭營。明崇禎《泰州志》卷二載,“如皋掘港營距海大洋五十里,東、南、北三面環海,惟西一路接如皋,為倭寇首犯要地”。現存“東營”、“西營”和“野營角”等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掘港營
  • 地理位置:如皋縣東(今如東掘港)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唐代,文宗開成三年(838),掘港設有守捉軍(即邊防部隊,唐制戍守之地小者為守捉,大者稱軍)。唐文宗開成中(836~840),時任淮南節度使的衛國公李德裕所部也曾統兵駐掘港亭西南三里處。
宋代,掘港駐軍漸多,並建營寨。
明代洪武二年(1369),設掘港營及掘港巡檢司。洪武十三年(1380),掘港營置戰船8號(艘),從東、西二營中挑選聰明、機警並慣識沙脈、淤網、港汊深淺者104名入水師。其中40名充作偵察瞭望,餘64名分入8船,“撐駕點水,指引嚮導,出海巡邏”。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奉命在沿海築城御倭,掘港亦建土堡一座。原擬用石駁,後因資金不足,遂改築土城,城周長275.5丈。每歲汛期,委揚州衛提督指揮一員,領兵1300名守堡防禦。土堡附近鑿有“洗馬池”。時飼戰馬120匹,將士時常策馬騎練。建演武場(廳)一處,此處後稱“校場”(一名“教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掘港營增設墩台九座”。
嘉靖年間,掘港分設“備倭東營”與“備倭西營”。東、西營周邊均有護營河,如今烈士陵園東側尚有殘段。嘉靖三十三年(1554),掘港營置戰船100艘。嘉靖三十八年(1559),掘港營的領軍由“把總”升為“守備”,統東、西二營,招募民兵3000餘名,設前、後哨,另有陸兵188名。
萬曆十九年(1591)“倭犯朝鮮”,沿海奉命加強戰備。掘港營復召精勇1000餘名,增設戰船60艘,事平後則有所裁減。
清順治十六年(1659),如皋知縣李振奇在沿海掘港營境內築煙墩9座。順治十八年(1661),改掘港營為外海水師。
雍正十年(1732),掘港水師的領軍由“守備”(武職正五品)擢升為“都司”(武職正四品)。時掘港水師派官兵出洋巡哨,都司、把總輪流更換,南至大洋稍港與狼山右營巡洋官兵會哨,北至王家港與鹽城營巡洋官兵“傳箭會哨”。
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廷“節餉裁軍”,撤掘港61名營兵,僅留駐少量官員負責訓練鄉勇。

地理環境

掘港歷來為軍事重鎮。唐時,其毗鄰的水域既是陸運的通道,又是軍貿的航途,為江海門戶,東疆要衝。如皋海防中現如東海域的蔣家沙在當時如皋海防管轄範圍內,北邊還有拖子靠沙、鯗魚沙(即今天的鰳魚沙,鯗魚即鰳魚),所以如皋海防圖的範圍遠遠超出蔣家沙以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