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縣人民抗日武裝起義

掖縣人民抗日武裝起義(又稱“掖縣玉皇頂起義”),是抗戰時期中共掖縣縣委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之一。

1938年3月7日,中共掖縣縣委領導由各抗日團體組成的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成員400餘人在玉皇頂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隨後攻克縣城,俘偽軍200餘人。

基本介紹

  • 名稱:掖縣人民抗日武裝起義
  • 發生時間:掖縣 
  • 參戰方: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掖縣日偽軍 
  • 結果: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攻克掖縣,俘偽軍200餘人 
  • 起義時間:1938年3月7日
起義背景,建立武裝,決定起義,起義過程,起義結果,

起義背景

建立武裝

1937年10月,被國民黨通緝的中共掖縣黨組織領導人鄭耀南返回家鄉,整頓黨的組織。同時,在國民黨東北軍搞軍隊工作的共產黨張家洛,受到中共山東省委的派遣,也從濟南回到家鄉掖縣。10月下旬,中共掖縣縣委召開會議。會議在鄭耀南的主持下,張家洛傳達了中共華北局和山東省委關於開展抗日武裝鬥爭的指示精神。會議決定,在縣委的統一領導下,積極發展抗日武裝,縣委下屬的每一個分區委,都要在自己的區域內,建立一支半公開的抗日武裝。會議還根據鄭耀南的提議,改組了中共掖縣縣委,由張家洛任縣委書記,以黨組織的公開身份,開展抗日工作;鄭耀南任組織委員,負責黨內秘密工作,以便更好的掌握全局。
1937年12月,中共掖縣縣委為了統一全縣各派抗日武裝,派張家洛、李勛臣等人代表縣委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與國民黨掖縣民眾抗敵前進隊談判,於28日達成協定,決定成立統一的掖縣民眾抗敵動員委員會。

決定起義

1938年2月1日,日軍侵占掖縣城。進城後,日軍委任掖縣地方治安維持會會長劉子容為掖縣縣長,其女婿張延善任秘書,網羅了一批漢奸分子,組成偽縣政府。劉子容依仗保全隊及公安局等武裝的支持,下令取締一切抗日組織,平毀抗日工事,還召開大區聯莊會區隊長會議,企圖控制地方武裝和政權。
針對劉子容的陰謀,掖縣縣委研究確定,以“抗敵除奸,開展廣泛的游擊運動,並迅速建立軍政抗敵政府”為中心任務,利用一切關係爭取各區區隊,在各鄉鎮村成立自衛團。還在《民聲》報上發表了《爭取區隊到抗敵陣線上來》和《鄉村民眾自衛組織大綱》兩篇文章。縣委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式爭取了二區隊、六區隊、七區隊和其他區隊各一部分同意接受“民動”領導,參加起義。起義時間定在3月8日夜裡。

起義過程

1937年3月8日夜,起義各部準時到達玉皇頂。指揮鄭耀南下達了武裝起義,攻打掖縣城,活捉劉子容的命令。各路武裝奮勇向前,兵臨城下,把縣城團團圍起來。起義部隊埋在城下,焦急地等待著內應開城門,但直到天亮城門緊閉,城上反而加強了防守。原來,內應宿勛臣、王贏洲按計畫開北門時,被巡警發覺,王贏洲躲藏不及活捉。這時,劉子容始知有變,急求外援,電話不通,只好下令死守。
9日,鄭耀南如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軍事包圍的同時,開展政治攻勢:一面組織戰士對城內喊話宣傳,一面接受民主人士孫會生的建議、派朱開印等捉拿劉子容的家眷作人質。一時間“中國人不當漢奸賣國賊!”等口號四起,偽軍開始騷亂了。
當朱開印等把劉子容的家眷帶到北城門下,劉子容立時癱倒在地。張延善見勢不好偷偷逃跑,張良臣只得表示伏罪,下令武城門。起義部隊進城後,很快繳了保全隊、警衛隊的槍,占領了偽縣政府和公安局,救出了王贏洲,活捉了劉子容。上午10點起義軍一槍未發,掖城宣告解放,俘偽軍200餘人。

起義結果

收復掖縣後,起義武裝命名為膠東遊擊第三支隊(以下簡稱“三支隊”),鄭耀南任支隊長,張加洛任黨委書記。中共掖縣地方組織及其武裝力量聯合國民黨和各界抗日人士,成立了掖縣抗日民主政府。此後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這支隊伍發展到3700餘人,下轄15個大隊,成為中共當時在膠東的一支最大的抗日武裝。8月12日,三支隊合編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