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法

排除法

排除法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作業中常用到的選擇方式的方法。依據類比對比及可行性進行的判斷進行對事物存在的假命題的排除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排除法
  • 外文名:Exclusion method
  • 簡稱:EM
  • 分類:術語
概念,步驟,邏輯形式,心理學科使用,舉例,

概念

指將無關變數儘可能地排除在實驗之外, 以便消除它們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和影響的一種方法。例如,在研究體育鍛鍊與幼兒血色素的關係時,食堂就應一如既往地供給幼兒一伙食,諸如增加供應量、更精心地調配一伙食一類的做法都應在排除之列。
又叫淘汰法,間接證明的一種。就是一 個論題提出之後,先假設它可能存在多種情形,然後 通過分析,將假定的各種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說 把論題以外的其他各種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 種可能,即我們要證明的論題就是正確的了。這叫做排 除法。

步驟

其步驟是:(1)先找出同論題有關的互相排斥的全部可能情況,使論題成為其中的一種可能;(2)用一系列真實論據,證明除論題之外的其它可能情況都假,即排除論題之外的其它幾種可能;(3)通過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確定論題的真實性。

邏輯形式

論題:A
證明:或者A,或者B,或者C(A,B,C窮盡了一切可能情況)
B假
C假
所以,A真。

心理學科使用

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著,191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第20卷。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力圖排除意識和一切帶主觀性的術語,申明心理學只研究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客觀行為,把人和動物的行為放在客觀的行為環境中去考察,探索以刺激(S)一反應(R)為單位組成的行為規律,以便了解產生刺激的環境條件,把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任務。波林在他的《實驗心理學史》中曾稱華生的這篇論文是在心理學中掀起一場革命的戰書。該論文發表後得到許多人,尤其是年輕心理學家們的回響和支持。到了20年代“似乎整個美國都變成行為主義者了”(波林語)。從此行為主義在美國占優勢地位近50年之久。這表明行為主義的哲學基礎——實證主義和機械唯物論在美國心理學中起主導作用,直到50年代末,由於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情況才有所改變。中譯文見張述祖等審校《西方心理學家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169頁。

舉例

例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在論證“中國革命戰爭只能由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來領導”時,就用了排除法。他說:
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中國資產階級雖然在某種歷史時機可以參加革命戰爭,然而由於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經濟上的缺乏獨立性,不願意也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走上徹底勝利的道路。中國農民民眾和小資產階級民眾,是願意積極地參加革命戰爭,並願意使戰爭得到徹底勝利的。他們是革命戰爭的主力軍;然而他們的小生產的特點,使他們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業民眾則具有無政府思想),所以他們不能成為戰爭的正確的領導者。因此,在無產階級已經走上政治舞台的時代,中國革命戰爭的領導責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國共產黨的肩上。(《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67頁)
在這段議論中,毛澤東沒有直接論證他的論題,而是先提出了與中國革命戰爭由誰來領導這個問題有關的幾種可能情況:即或者由資產階級來領導,或者由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來領導,或者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來領導,然後他一一論證前兩種可能均不能成立,最後得出結論:“中國革命戰爭只能由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來領導”(論題)。這裡所使用的就是排除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