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糞時肛門灼痛

排糞時肛門灼痛

肛裂可因排糞引起周期性疼痛,這是肛裂的主要症狀。排糞時,糞塊刺激潰瘍面的神經末梢,立刻感到肛門的灼痛,但便後數分鐘疼痛緩解,此期稱疼痛間歇期。肛裂常是一個裂口,絕大多數發生在肛管後中線上。國外報導355例肛裂中,89%位於後正中處,7%位於前正中處,位於兩側及前後處者各占2%。前正中處以女性多見。在檢查時因先看到此痔而後看到裂口,對診斷有幫助。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排泄部位
  • 相關疾病:便秘 腹瀉等
  • 相關症狀:鈍痛 肛裂等
  • 所屬科室:外科 肛腸科
  • 相關檢查:肛門指檢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1.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後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著於肛管兩側,因此肛管前部和後部不如兩側堅強,容易損傷,肛管和直腸形成肛管直腸角,使肛管後部承受糞便壓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2.外傷:慢性便秘患者,由於大便乾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覆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導,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後果,是由於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傷也可致肛裂,約占3%~9%。腹瀉時頻繁排便,肛管敏感緊縮也易損傷,反覆損傷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
3.感染: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後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肛管損傷後亦難癒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認為主要是損傷合併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
4.缺血: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後正中線缺血是肛裂好發於該處的原因,因為肛管遠端是由直腸下動脈供應,該血管穿越坐骨直腸窩,分出小支經肛管括約肌至黏膜,但多數後聯合處缺乏直腸下動脈分支(占85%)。從毛細血管形態學研究也提示後正中線處內括約肌內部的毛細血管較稀疏。有人套用雷射都卜勒血流儀測得肛管後聯合處的血流較其他象限處為少。以上都說明缺血確是慢性肛裂發病的主要因素。
5.肛管狹窄:先天畸形、外傷或手術所致的肛管狹窄,在乾結糞便通過時更易受損而發生肛裂。
6.內括約肌緊張:肛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內括約肌過度收縮現象。反射性內括約肌痙攣認為是肛裂不易癒合的重要原因。肛裂患者肛管內壓力明顯高於正常人,達127.5plusmn;42.2kPa(956plusmn;316mmHg),而正常人僅為86.3plusmn;33.3kPa(647plusmn;250mmHg)。這種高壓在經擴肛治療後可恢復到接近正常。

檢查

除肛門視診外一般無需特殊檢查,但如病因不明或合併其他疾病,則視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檢查方案。
1.直腸指診及內鏡檢查對難以確診的肛裂可酌情進行直腸指診及肛門鏡檢查,操作時應動作輕柔,以免引起病人劇痛。
2.組織病理學檢查對位於側位的慢性潰瘍,要想到有否結核、癌、克羅恩病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罕見病變,行活組織病理檢查可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

肛裂潰瘍: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後形成的小潰瘍稱作肛裂潰瘍,也叫肛裂。
肛門劇痛:顧名思義就是肛門處劇烈疼痛。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排便時,但也可能在非排便時發生。主要與以下幾種疾病有關:肛周膿腫、內痔嵌頓、肛裂、肛管直腸癌晚期還有肛門異物。
肛門短時間陣發性鈍痛:肛門常有短時間陣發性鈍痛,或疼痛持續數小時,是肛竇炎的臨床症狀常見的表現。肛竇炎又稱肛隱窩炎,常是肛管直腸部位感染性疾病的發源病灶,因症狀不重,易被忽視。
除肛門視診外一般無需特殊檢查,但如病因不明或合併其他疾病,則視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檢查方案。

緩解方法

1、保持大便通暢,要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發現大便燥結時,切忌努責排便,而要用溫鹽水灌腸或開塞露注入肛內潤腸通便
2、及時治療肛隱窩炎症,以防止感染後形成潰瘍和皮下瘺。
3、用肛門窺器作檢查時,切忌使用窺器粗暴操作,損傷肛管。
4、及時治療引起肛裂的各種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症,防止肛裂發生。
5、要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食不可過精,要粗細糧搭配,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儘量多攝入,可使大便保持正常。
6、凡有肛周濕疹、皮炎、瘙癢等病要積極治療,防止肛周皮膚硬化,彈性減弱而撕裂肛管皮膚。
7、對有肛管皮膚損傷者,應積極治療,防止因感染而形成潰瘍。
8、對患有肛隱窩炎和肛乳頭炎者,要儘早治癒,防止誘發肛裂。
9、作肛門直腸指診時,忌粗暴用力,以免損傷肛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