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倉

掏倉是鄂倫春人的民俗

鄂倫春,又稱“俄倫春”、“畢拉爾乾”、“奇勒爾”等,含義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鹿的人們”。因此,在歷史典籍中,曾將鄂倫春與達翰爾、鄂溫克等民族統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黑龍江省的鄂倫春人大都生活在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綿亘的塔河、呼瑪、愛琿、遜克、嘉蔭等地。從省城哈爾濱乘車北上,可直抵大興安嶺腳下的鄂倫春族住地;然後,沿黑龍江泛舟東下,即可遍訪黑龍江沿岸和小興安嶺腳下的鄂倫春人。

鄂倫春人世代在大、小興安嶺中繁衍生息,常年以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以黑龍江等河流的捕漁生產為輔,與三江匯流處的赫哲族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我國北方漁獵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大、小興安嶺,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兩條綿延相續的山脈,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林木品種繁多。茂密的山林中,頻繁出沒著熊與鹿,犴達罕、狍子、野豬、狼、狐狸、野兔等獸類;還有在林中棲息的樹雞、野雞、飛龍、大雁、野鴨、鷂鷹等禽類,為鄂倫春人的狩獵生產提供了豐厚的自然資源。在眾多的江河湖泊之中,大馬哈魚、鰉魚、白魚、鯽魚、細鱗魚、鰓魚、鰲花魚等,為鄂倫春族兼事漁業生產提供了方便條件。
鄂倫春人精湛的狩獵技巧、特殊的獸皮服飾和獸臘遷埋嚷肉飲食、傳統的“穆昆”社會組織以及神采飛揚的“摩蘇崑”長篇講唱、神秘的薩滿教多神信仰,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呼喚我們到鄂倫春族的村寨去一睹這一傳奇民族的風采。
結伴進山“打圍”以興安嶺山林為世代家園的鄂倫春族,過著狩獵、採集,自給自足的生活。一年四季都要進山打獵,捕獲動物後“食其肉、衣其皮”,加之採集山野菜類,應有盡有。隨著社會發展和與山林之外的往來日益頻繁,以獵獲貴重動物茸、膽、皮等出售為目的的狩獵形式發展起來。
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陡峭的山崖,是熊、鹿、犴、野獵等仔恥促獸類出沒的地方。
捕獲這些兇猛、狡黠的生靈,靠一個人單槍匹馬是不行的。因此,鄂倫春族獵民往往自發組織成十幾人的“打圍”小組,(鄂倫春語叫做“阿嘎”),由經驗豐富的老者跨獄率領,挎槍、騎馬,帶上刀具,領著獵狗,直奔深山老林。
進入山林之後,“阿嘎”成員要聽從領頭人的分配和調遣,不得違犯狩獵禁忌,不得擅自行動。一旦發現獵物的蹤跡後,要根據領頭人“塔坦達故廈汗”的安排,前面誘引、後面圍攻,左右堵截,相互配合,接應,加上陷阱、網套等工具和獵狗幫助,才能最後制服強悍的野獸。
在山林里,一起“打圍”的獵人“有東西大家使”,“有飯菜一起吃”,砍柴、做飯、扒獸皮、曬肉干、搭帳篷、餵馬匹等,大家一元境旋探起動手乾,每一個成員都認為自己少做多占是恥辱的事情。獵期過後,所有成員平均分配獵獲的獸肉,不能均分的獸皮、鹿茸等輪流分配,機會平等。將所有狩獵物品收拾停當後,大家一起結伴下山。
“打圍”有兩種目的,一種是為了獵取大量的獸肉做為食物儲備,以獵狍、犴、野豬等為主,叫做“打婆院匙菜圍”;還一種以獵取熊膽、熊掌、鹿茸、鹿胎等為目的,用來交換生活用品或套端滲出售,叫做“打紅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