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巡即,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莆田話則稱做“掃巡”。莆田沿海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這是告誡人們在大掃除過程中,對邊邊角角的地方,必須“掃掃巡巡”,防止出現死角,以提高其潔淨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掃巡
- 別稱:掃塵
- 節日時間:農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簡介,民間說法,實際意義,
簡介
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各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民眾的吉利數碼),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大到眠床、衣櫃、碗菜櫥、桌椅,小到碗筷等餐具,都搬到戶外,先洗淨讓太陽曝曬,一求乾,二消毒。然後室內再“掃巡”。“掃巡”一般不只一天,第二天還要洗被子,蚊帳等,在家的老小人人都得動手,幹得很辛苦。80年代前,“掃巡”所用的工具是稻草、蘆葦葉(或帶青的甘蔗葉)捆成條形掃把,插上長竹竿,蘆葦葉的邊緣有利齒,意謂可驅邪,實際上是掃得乾淨。其色青綠,表示“清涼”(平安之意)。“掃巡”前,捆成的掃把要貼塊紅紙,表示“吉利”,再插上竹竿,可清掃屋頂和天花板。“掃巡”後,還要塞鼠洞。一般要吃一頓“擦粉”,把碎的米粉,麵條加菜湯煮將熟時,將拌水的甘薯粉加進去,煮成糊狀,一是調口味,二是把清理食品後的下腳料,作一次處理。
民間說法
按莆田的民間話說,十二月備置的掃帚會變成鐵掃帚,意味著把家中的財丁貴都掃出門,不吉利。“掃巡”工具所用的材料也很講究,莆田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等加點稻草捆成一把大掃帚,並貼上一小塊紅紙以示吉祥,然後綁在竹竿上。
實際意義
莆田“掃巡”一般先打掃清理室內外牆壁、屋樑、樓梁、樓板和天花板、門窗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再把蒸籠、碗筷等廚具,桌椅、眼眠床等家具,被鋪、蚊帳等床上用品都搬到戶外,先洗滌乾淨,再讓太陽曝曬,一求乾淨衛生,二可殺菌消毒,然後洗擦地板、徹底打掃清理室內垃圾和廢物。有的地方民眾在“掃巡”之後,全家人按舊俗聚在一起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