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介紹
捷克斯洛伐克(1918-1992)位於歐洲中部,東部與蘇聯相鄰,南部和
匈牙利、
奧地利接壤,西部與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相連、北部與波蘭交界。疆土面積127905平方公里,人口1552.3萬(1986),其中捷克人占63.5%,斯洛伐克人占31.2%,余為匈牙利人、波蘭人等。天主教為主要宗教。官方語言為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首都布拉格。自1993年1月1日起,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
捷克共和國和
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獨立主權國家。
發展歷史
早期歷史
公元5~6世紀,西斯拉夫人從維斯瓦河、易北河上游西遷至今斯洛伐克和捷克地區。623年,在同來自多瑙河中游的阿瓦爾人的鬥爭中,形成西斯拉夫部落聯盟-薩莫公國。658年,該公國滅亡。9世紀初
大摩拉維亞國建立,封建社會開始。9世紀末,統治集團內訌加劇。906年,匈牙利王國(見匈牙利歷史)兼併斯洛伐克地區,大摩拉維亞國瓦解。10世紀上半葉,捷克公國在
普舍美斯王朝的統治下,以布拉格為中心建立,故又稱布拉格公國。11世紀中期,捷克公國的疆域從波希米亞擴大到摩拉維亞,封建關係迅速發展,出現許多城市,對外貿易也有發展。捷克封建貴族長期依附於神聖羅馬帝國。1086年,德意志國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0~1106在位)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1062~1092在位)以波希米亞國王稱號,從此捷克公國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12世紀後半葉,公國改稱捷克王國。12~13世紀,大批德意志人移居捷克,逐漸形成德意志教俗封建主、城市貴族和礦山主的特殊社會集團,捷克貴族也日益德意志化。14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之子約翰娶捷克王位繼承人艾莉茜卡為妻,約翰遂為波希米亞國王。其子
查理四世在位期間(1346~1378),捷克手工業,特別是採礦業發達,城市繁榮,商品貨幣關係開始滲透農村。德意志城市貴族控制著城市、礦山,絕大部分高級教士為德意志人的天主教會占有捷克全部地產的1/3以上,德意志世俗封建主也占有廣大地產。15世紀初,捷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農民、城市貧民、礦工將鬥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以
J.胡斯為首的捷克教士革新派用捷克語講道,揭露教會罪行。1419年7月
胡斯戰爭爆發,反封建鬥爭席捲捷克各地和斯洛伐克部分地區。這場革命雖遭失敗,卻加強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聯繫。
哈布斯堡王朝時期
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
哈布斯堡王朝皇帝
斐迪南一世繼承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兼併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部地區。1617年狂熱的天主教徒、奧地利斯捷里亞公爵斐迪南為捷克國王,次年,他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會,引起捷克人民起義。圖倫伯爵組成臨時政府,捷克暫時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619年,捷克國會選舉巴拉丁選帝侯弗里德里希為國王。1620年,捷克和巴拉丁聯軍在白山戰役中失敗。斐迪南復位,殘暴迫害捷克人民,強迫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毀捷克文書籍,
德語成為國語。捷克淪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行省。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捷克斯洛伐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所發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女皇
瑪麗亞·特蕾西亞強制農奴每周服役3天。1775年3月捷克農民起義遍及捷克北部、東北部及摩拉維亞。農奴襲擊貴族城堡,向布拉格進軍。8月起義被鎮壓。但迫使
約瑟夫二世於1781年11月 1日頒布廢除農奴制的詔令。這在客觀上推動了紡織、機械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促使波希米亞進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逐漸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新生的民族知識分子階層致力於民族語言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的覺醒。在法國二月革命、維也納五月起義(見
歐洲1848年革命)的影響下,1848年 6月10日,
布拉格的大學生要求撤走奧地利軍隊。12日,學生、工人、市民舉行示威遊行遭槍擊,引發起義。17日起義被鎮壓。奧地利當局不得不廢除勞役制。這標誌著捷克進入資本主義的新時期。
奧匈帝國時期
1867年,奧地利政府與匈牙利國會達成協定,把統一的奧地利帝國改組為二元制的
奧匈帝國。從此,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民族處於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經濟發展緩慢。從70年代始,捷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不斷壯大。1878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民主工黨在捷克成立。19世紀末期,由於改良主義滲透到該黨內部,黨逐步走上機會主義道路。
共和國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要求建立獨立的、統一的國家。1916年,T.G.馬薩里克在國外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會議。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同年10月14日,捷克工人舉行總罷工,迫於人民的壓力,10月28日資產階級控制的全國委員會宣布成立共和國,
馬薩里克當選第一任總統。1919年初期,東歐出現無產階級革命浪潮。6月16日,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在普雷紹夫宣告誕生,實行企業、銀行和土地國有化,並賦予勞動人民以選舉權及其他民主權利,7 月初為資產階級政府和外國武裝干涉者所鎮壓。1921年5月,社會民主工黨左派聯合其他馬克思主義小組組成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衝擊了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運動高漲。A.希特勒利用“蘇台德德意志黨”作為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具。捷政府妥協退讓,接受了
慕尼黑會議的決定。1938年10~11月,德軍占領蘇台德區。次年3月,德國出兵占領並肢解了捷全部領土。前總統E.貝奈斯逃亡英國組織流亡政府。捷共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員會,開展游擊抵抗運動。1943年12月,捷共領導人K.哥特瓦爾德與捷流亡政府達成在戰後成立民族陣線政府的協定。1944年8月29日,斯洛伐克爆發了反希特勒的
民族起義,解放了1/3的國土。1945年4月捷共制定了《
科息斯綱領》,成立了以Z.費林格為總理的民族陣線聯合政府。5月初,
布拉格起義爆發,5月9日配合蘇聯紅軍解放布拉格,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併成為一個人民共和國。1946年5月2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成立了以哥特瓦爾德為總理的聯合政府,E.貝奈斯任總統。政府沒收了外國資本家和賣國賊的財產,頒布了工業、銀行和私人保險公司的國有化的法令;沒收了外國占領者的土地;頒布第 1個土地改革法令。1948年,聯合政府中的資產階級右派勢力製造捷克二月事件,企圖推翻人民民主制度。工人階級在捷共的領導下挫敗了這一陰謀。政府頒布了第 2個土改法,完成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滅了封建殘餘。1948年5月9日,制憲議會通過憲法,定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其性質是人民民主國家,以保證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哥特瓦爾德當選為總統。1949年10月6日,同中國建交。
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
1949~1960年執行了兩個五年計畫,農業合作化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接近完成。1960年7月11日,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由於突擊發展重工業和管理體制落後,第3個五年計畫(1961~1965)執行不到兩年便宣布停止執行,重新調整計畫指標。1968年 1月,A.杜布切克繼A.
諾沃提尼之後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4月主持召開中央全會,制定了《行動綱領》,改組了捷共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8月20日,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0月16日,蘇捷簽訂《關於蘇聯軍隊暫時駐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條件的條約》。10月27日,國民議會通過了《關於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的憲法性法令》,憲法規定,捷克斯洛伐克是兩個平等的民族-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聯邦國家,由享有平等地位的捷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改國民議會為聯邦議會,設人民院與民族院。1969年4月G.胡薩克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1971年改任總書記,1975年起接替L.斯沃博達任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捷採取經營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發展戰略,加強同
經濟互助委員會成員國的合作並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關係,經濟發展較快,先後完成了3個五年計畫(1966~1985) 。198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6627美元,按人均計算工業產品名列世界前茅。在1987年12月17日舉行的捷共中央全會上,胡薩克辭去總書記職務,只任共和國總統。M.雅克什當選中央總書記。1989年12月10日胡薩克任命M.恰爾法為總理,組成新政府。同日胡薩克又辭去總統職務。28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兩院選舉杜布切克為聯邦議會主席,29日選舉V.哈維爾為總統。
天鵝絨分離
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決議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4月再次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6月舉行的全國首次大選中,公民論壇和公眾反對暴力組織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組成了以它們為主體的聯邦政府。大選後組成的聯邦議會先後通過一系列經濟改革法律,規定改變現行經濟體制,實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11月舉行的地方選舉中,公民論壇在捷克獲得多數席位,公眾反對暴力組織和基督教民主運動在斯洛伐克獲多數席位。
在1992年6月的大選中,
公民民主黨和爭取民主
斯洛伐克運動兩個政黨分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勝。同年11月25日,兩個共和國領導人經過協商,決定將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分離,並經聯邦議會通過解體法,規定自1993年1月1日起兩個共和國分別成為獨立的主體國家,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均為捷克斯洛伐克的繼承國。從此,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復存在。史稱“
天鵝絨分離”。分裂後,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旗由
捷克共和國使用。
參考書目
F.卡夫卡著,葉林譯:《捷克
斯洛伐克史綱》,三聯書店,北京,1973。(F.Kavka,An Outline of Czechoslovakia History,Orbis Prague,1960.)
V. Novk,A Short History of Czechoslovakia,Orbis Press, Prague,1982.
T.Szulc ,Czechoslovakia since World War Ⅱ,Grosset & Dunlap, New York,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