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乍古城

捧乍古城

捧乍古城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捧乍鎮,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於5年後竣工,屬於石城,城牆全部用方塊石堆砌而成。捧乍城周長三里三分,高一丈,四周築有6個炮台,開了4道城門,東西南北分別命名為“暘谷”,“阜成”,“平秩”,“迎恩”。城牆在文革時被毀,大量文物古建築也沒有逃脫浩劫,現在僅存一座古廟,太液天池,西南屏障時刻等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捧乍古城
  • 外文名:pengzha old city
  • 類別:軍事重鎮
  • 著名景點:太液天池、觀音閣、碧雲洞天
歷史,殘留文物古蹟,歷史人物,人物經歷,文物保護現狀,

歷史

捧乍古城的歷史起源於明朝,城牆在清朝建築。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大將軍傅友德率領30萬大軍,從湖南進入貴州和雲南,消滅了元朝殘餘勢力後,為了鞏固地方政權,防止少數民族反叛,於洪武十六年在黃草壩設黃坪營;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設布雄營和捧乍營,均屬普安州十二營長官司之一。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開置捧乍營,隸普安州12營長官司。清朝立國之初,置捧乍汛。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駐千總,嘉慶三年(1798年)置興義縣,改隸興義府、添巡檢分治捧乍。清宣統三年(1911年),設捧鮓巡檢,朝廷為了削弱地方勢力,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由於捧乍地處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地雲貴總督鄂爾泰於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建議朝廷在捧乍派駐重兵,既可以管控貴州,又可以威懾滇桂。清朝廷很快作出部署,在捧乍駐兵310人,管轄屬下的捧乍、白雲、發岩、歪染、革上、魯布革、江底、馬別(今馬嶺)、頂效等9汛,帶兵官為從三品的游擊(相似於現在的少將級別)。與此同時,在行政上設巡檢署,管理地方事務。10餘年後的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捧乍開始建石城,5年後竣工。捧乍城周長三里三分,高一丈,四周築有6個炮台,開了4道城門,東西南北分別命名為“暘谷”,“阜成”,“平秩”,“迎恩”。
捧乍古城
捧乍古城位於現捧乍鎮,於文革時被毀。

殘留文物古蹟

捧乍古城雖然被毀,但也在文革浩劫中保留下一些文物古蹟。清代秀才肖雲普將捧乍最具特色的歷史文物定位為“文閣書生”、“太液天池”、“寶山聳翠”、“雙童聽講”、“魚躍清泉”、“猿猴戲岸”、“穿雲胎泉”、“焰山倒影”等8大景觀。捧乍鎮歷史文物古蹟旅遊景點眾多,貴州省人民政府於1985年11月,將“西南屏障”石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教育基地捧乍烈士陵園;保存完整的”古廟“,半人文半自然景點碧雲洞,2000年,興義市人民政府將建於清朝年間的"太液天池"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南屏障石刻
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邊陲古鎮,最有文化價值的,當推清末同治七年(公元1886年)興義府即補知府孫清彥到此巡視時手書的“西南屏障”四字和“後序”石刻。刻石5塊,嵌於關帝廟甬壁上。5塊刻石總長7.2米,高1.74米,上以石板作碑帽,左右以條石為邊。“西南屏障”每字高1.27米,寬0.9米。序文12行,244字,行書,豎排,陰刻。全文一氣呵成,雄渾奇麗,端莊雋逸。石刻書法雄健,古拙蒼勁,刻藝精細,書法與刻藝俱佳。序文則記述了貴州同治年間白旗起義事略。孫清彥為雲南省呈貢人,擅長書畫,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其書畫作品堪稱業內上乘。貴州省人民政府於1985年11月,將“西南屏障”石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液天池
其位於捧乍東門,,建於清代,直徑50米,以五面石鑲嵌圍欄,修有觀水亭一座,岸邊綠柳飄映池中,亭子與石橋相交輝映。分為內魚塘和外魚塘,內魚塘成圓形,外魚塘半圓形緊貼內魚塘;內魚塘是"日";外魚塘是"月",故人又稱"日月池",是捧乍古蹟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內魚塘的東面修了一座"照壁",魚塘用五面石砌成,上面成"魚背脊"形。
捧乍古城
碧雲洞
碧雲洞位於捧乍教場壩,保存下來的典型人文景點穿雲胎泉,胎泉淙淙流淌,常年不涸。清時,教場壩為演武廳。壩面呈凹字形,沿凹字下行20餘米,有一溶洞,因洞穿兩面,所以叫穿雲洞,在捧乍風景名勝中蔚為壯觀。原洞內建有廟宇,毀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道光六年(1821年)捧乍理苗廳甘肅澍等捐資修復。洞內寬闊,空氣清新,鐘乳懸垂,琳琅滿目。左洞壁為羅漢遊廊,沿廊拾石級而上,有石壘神龕四層,龕上塑有觀音、財神、韋陀等神像,右洞壁下石階可通後洞。今洞內尚存石碑兩塊,一為道光元年重建廟宇碑記,文記捧乍沿革,山川地貌以及穿雲洞廟宇興廢事,是研究地方歷史的難得的史料。一為嘉慶年間修建“胎泉”碑,保存尚好。今廟宇雖毀,碑刻、洞境仍存原貌。“胎泉”泉水仍淙淙流淌,終年不涸。
明清殘存建築及文物
捧乍的古蹟可謂多矣,現在的西街上,依然留有晚清時的民居。那朝門石鎖的門閂孔猶存,那紅漆木門,房檐下的木瓜尚在,還有麼門和房檐二滴水擋棚等,一處處,無不訴說捧乍城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另外還有自然景點明陽洞也頗有特色。在文化大革命捧乍古城未毀前,大街小巷,全部鋪上石板。軍隊進城出城,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上,發出金石的脆響,真是“車轔轔,馬嘯嘯,行人弓箭各在腰”。當年那陣勢,金戈鐵馬,旌旗翻飛,捧乍城裡,充塞著一派威武肅殺的氣勢。曾幾何時,捧乍成為黔滇桂三省交界處的軍事重鎮,同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時間,城中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人煙輻輳。城裡南門坡建有關帝廟,一年中要舉行幾次廟會,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廟中塑著那些雕像,技藝高超,形象逼真。其中兩對石人石馬,栩栩如生,大小與真人真馬近似,均用整塊巨石雕琢而成。至今仍留存有一馬,重約300公斤。馬高1.5米,長1.75米,胸寬0.42米,左前肢微微彎曲,踏在一哈巴狗背上。馬身肥壯,臀部圓滑,胸寬腳短,腿粗蹄小,具有山區良馬的顯著特徵。

歷史人物

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先生祖父
捧鮓鎮歷經600餘年巨變滄桑,人傑地靈,英雄輩出,被人們譽為“靈山寶地、江南苗廳”,這裡是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先生在興義的第一故鄉,清朝年間,何應欽祖父移居捧鮓太乙天池旁邊以染布和桐油生意為生,與當地鄭氏結為夫婦,勤儉持家,其墳瑩葬於捧鮓易冢地和金雞山,至何應欽出生後,其父為求生計,遷至泥凼五台。
何應欽,國民黨政治家、軍事家、國民黨一級上將,黃埔系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從辛亥革命起歷經北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撤往台灣,歷任國防部長和任行政院長。何應欽1908年入日本振武學堂國民黨政治家、軍事家、國民黨一級上將,黃埔系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從辛亥革命起歷經北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撤往台灣,歷任國防部長和任行政院長。
何應欽出生於捧乍古城,後隨父遷居泥凼何應欽出生於捧乍古城,後隨父遷居泥凼

人物經歷

1908年入日本振武學堂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在黔軍任歷營長、團長、旅長、軍參謀長等職1922年夏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1924年春任廣州孫中山元帥府參謀。不久,任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後兼教導一團團長,成為蔣介石的親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1926年任第一軍軍長兼黃埔軍校教育長。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在黔軍任歷營長、團長、旅長、軍參謀長等職1922年夏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1924年春任廣州孫中山元帥府參謀。不久,任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後兼教導一團團長,成為蔣介石的親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1926年任第一軍軍長兼黃埔軍校教育長。同年7月率第一軍參加北伐。1929年任國民黨海陸空司令部參謀長。在國民黨“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後任“剿共”軍前線指揮。參與對中央蘇區的一、二、四次軍事“圍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主張對日本帝國主義妥協投降,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特別事務委員會委員。  1933年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與日本簽訂出賣國家主權的《溏沽協定》、《何梅協定》。1934年授一級上將軍銜。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暫代總司令職,主張“武力討伐”張楊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的軍制、計畫和指揮。1941年和蔣介石一起策劃了皖南事變。1944年任中國陸軍總司令,指揮了長衡會戰和湘西反攻戰。1945年代表東亞戰區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任重慶行營主任,後赴美任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中國政府代表。1948年回國,支持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內戰,任國防部長。1945年12月何應欽將軍於上海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時,一度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旋即辭職。後去台灣
1950年任蔣介石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兼任國民黨中央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1987年10月病逝於中國台北。   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暴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1916年秋回國,到貴州任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等職。1924年赴廣州,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議、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長。1934年授一級上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總司令。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 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文物保護現狀

1、觀音廟被納入興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碧雲洞被納入興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西南屏障石刻被納入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太液天池被納入興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捧乍烈士陵園被納入貴州省省級愛國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