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湘粵邊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等部由陝甘寧邊區進軍華南,開創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1944年4月,侵華日軍發動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作戰,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南段和粵漢(廣州一武昌)、湘桂(今衡陽一友誼關)鐵路沿線的國民黨軍接連敗退,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大部地區被日軍占領。8月,為增強華南的抗日力量,開闢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以第120師第359旅組成南下支隊,分批南下。首先在湘中創立以衡山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爾後打通與廣東東江縱隊的聯繫,形成南方一翼,以便配合將來全國的戰略反攻。10月,第359旅以4000餘人組成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獨立第1游擊支隊,通稱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轄4個大隊,另有中央派往鄂豫皖邊區工作的幹部900餘人,編為2個大隊一同南下。南下支隊經過充分動員準備後於11月9日從延安出發,在晉綏、太岳兩區抗日軍民和新四軍第5師河南挺進兵團的接應下,突破日偽軍的封鎖與堵截,渡過黃河、汾河、淮河,穿越同蒲(大同一風陵渡)、隴海(今蘭州一連雲港)、平漢鐵路,於1945年1月27日在湖北省大悟山地區與新四軍第5師領導機關會台,將幹部大隊移交鄂豫皖區黨委,勝利地完成了開進和護送幹部的任務。經過短期休整後,在第5師第40、第41團的配合下,於2月19~23日從黃岡以東分批渡過長江,進入湘鄂贛3省交界地區。至3月26日,在大冶南之大田畈擊退尾追日軍第84旅,殲其100餘人;連克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占領的大幕山、金塘、大源、平江、三眼橋等城鎮,為在湘鄂贛邊建立立足點,實行逐步向南發展的計畫,南下支隊於3月下旬在乎江改稱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由4個大隊擴編為6個支隊。國民黨頑固派為阻止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向南挺進,急令第9戰區第72、第99軍和第4縱隊從東、北、南三面圍攻平江城。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避其鋒芒,以一部兵力在平江地區展開游擊戰,與頑軍周旋,主力揮戈北上,攻占大雲山,進抵鄂南通山、崇陽地區,在第5師一部的配合下,連克岳陽東南的楊林鋪、大漢湖、毛家鋪等頑軍據點,殲其1個師,俘600餘人。隨即根據中共中央5月4日的指示,相繼成立湘鄂贛邊區臨時黨委、行政公署和湘鄂贛軍區,並3個專署、13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王震任軍區司令員.王首道任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聶洪鈞任行署主任。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與發展湘北抗日根據地,區黨委和軍區決定以第1、第2支隊挺進贛北修水、武寧地區,調動頑軍東移;以第3、第4支隊鞏固鄂南;以第6支隊進至湘陰、平江、長沙3縣交界的桃花山地區,在鐵路兩側展開游擊戰,5月9日第1、第2支隊返回鄂南,6月初,第4、第5支隊亦返回鄂南,等待第359旅後續部隊到達後一同南進。與此同時,在桃花山地區堅持鬥爭的第6支隊,建立了基層政權,爭取了一部偽軍反正,部隊由100餘人發展到2000餘人。
6月24日,中共中央指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主力向湘粵贛邊挺進,與東扛縱隊聯繫,建立五嶺根據地。7月7日,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留第3、第6支隊配台新四軍第5師堅持湘鄂贛邊抗日鬥爭,率主力3000餘人從大幕山出發,沿湘贛邊界南進,穿越粵漢鐵路,西渡湘江,繞過長沙,於30日抵達湘潭西南的方上橋。8月5日,東渡湘江,沿粵漢鐵路東側繼續南進,當進至安仁地區時,遭國民黨頑固派兩個軍圍攻,仍且戰且進,於17日進A桂東縣西南的八面山。19日擺脫頑軍的台圍,於28日到達粵北南雄縣城西北的百順地區。時因日本投降和遭到國民竟頑固派軍隊的重兵圍攻,遂奉命北返。10月5日,在札山(今湖北省大悟縣)地區與新四軍第5師再次會師。10月中旬,撤銷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名稱,恢復第359旅番號。第2批奉命南下的第2、第3游擊支隊由第359旅留延安部隊和警備第1旅一部組成,於1945年6月由延安出發,當到達河南省新安地區時,正值日本投降,遂奉命轉赴東北。南下支隊向湘粵邊進軍,歷時近1年,轉戰陝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7省,行程7900餘公里,克服了艱難險阻,作戰74次,打擊了日偽軍,粉碎了國民黨頑軍的圍攻和阻攔,到達了目的地。雖然由於形勢發生根本變化,未能創建五嶺根據地,但保存了基本力量,並開創了湘鄂邊抗日根據地,鋇導和推動了粵漢鐵路沿線人民的抗日鬥爭,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影響,增強了中原抗戰的力量,對鞏固和發展中原解放區起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