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侵犯理論(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挫折-侵犯理論
- 外文名: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
- 所屬學科:心理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挫折-侵犯理論(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
挫折-侵犯理論 挫折-侵犯理論(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是2014年公布的心理學名詞。定義 認為侵犯是挫折後果的理論。被侵犯對象所提供的線索也與是否發生侵犯有關。出處 《心理學名詞》第二版。
挫折——侵犯論是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多拉德、杜波、米菜、馬勒以及西爾斯等人在《挫折與侵犯》一書中提出的一個中心論點。這一論點以弗洛伊德的思想為基礎,認為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後果,侵犯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
挫折-侵犯理論探討了由挫折引起的不同侵犯類型。多拉德等人認為,如果受挫後不表現出侵犯行為,受挫者就會留下受挫的殘留能量(Residue),並處於侵犯的準備狀態。任何沒有誘發侵犯的挫折都會使殘留能量增加。最終這些殘留能量升至某一高度...
挫折一攻擊理論(frustration aggression theory)亦稱“挫折一攻擊假說”。研究和解釋攻擊行為或侵犯行為的一種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和N.E.米勒1939年在《挫折與侵犯》書中首次提出,1941年N.E.米勒予以修正。該理論假定,人類在...
挫折攻擊理論主要由多拉爾德、梅爾、米勒等人提出。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簡介 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是最早對攻擊行為進行解釋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公認的觀點是:”挫折總...
侵犯行為理論是指尋求動物和人類侵犯行為規律的理論。主要有生態學理論、精神分析理論、控制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挫折理論。生態學理論認為,動物的行為(包括侵犯行為)是在內在本能控制下發生的。洛倫茨認為侵犯是存在於動物和人類中直接...
替罪羊理論(Scapegoat theory)對由挫折引起侵犯時轉移攻擊目標的現象的一種解釋。由挫折引起侵犯行為並非總是指向於挫折製造者,有時也指向於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即所謂的目標轉移。當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而不能對侵犯者或挫折製造者還擊時,...
即在參與侵犯的情境中,習得侵犯行為。社會學習論者認為,當個人在爭取達到目標的途徑中,受到壓力的困擾及阻礙時,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激動。因個人習得的應付壓力情境的方式不同,個人由此引起的反應也不一樣。受挫折的人可能依賴別人的...
一、侵犯的本能論 二、挫折——侵犯理論 三、社會學習理論 第三節 影響侵犯行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環境因素 三、社會因素 第四節 侵犯行為的控制 一、宣洩 二、社會制約 三、避免去個性化 四、提高道德水平 五、解決問題...
武器效應: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應”研究為根據,進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論。他認為,人的挫折並不直接導致侵犯,正如考試失敗,並不一定會導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導致產生侵犯行為的情緒準備狀態---憤怒。侵犯行為...
憤怒激起(anger arousal)亦稱“侵犯喚醒”。是指侵犯或攻擊行為的準備狀態。伯科威茨等人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對挫折~攻擊理論的基本觀點——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後果,二者之間是單一的因果關係,作了進一步修改,並在...
這種理論雖早已為大多數心理學家所拋棄,但仍有少數學者用本能來解釋某些行為(如侵犯)。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被稱為“力比多”的心理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個體就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按快樂原則,個體將它釋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