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挖薩村
- 地理位置:地處鎮政府南邊
- 面積:49.36平方公里
- 人口:1589人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該村有農戶421戶,有鄉村人口1589人,其中農業人口 1580人,勞動力9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02人。
全村國土面積49.36平方公里,海拔1280米,年平均氣溫17.3℃,年降水量1372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菸、甘蔗、茶葉、核桃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663畝,人均耕地1.1畝,林地52485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54.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8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為主。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話三通 。全村有113戶通自來水,有27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70.8%)。有36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25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2%、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戶,(分別占總數的8% )。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0輛,機車100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6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全村388戶農戶住房均為土木結構。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0萬元,占總收入的37.7%;畜牧業收入194萬元,占總收入的2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94頭,肉牛239頭,肉羊371頭);漁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05%;林業收入209萬元,占總收入的18.6%;第二、三產業收入143萬元,占總收入的14.98%;工資性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05%。農民人均純收入404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6人(占勞動力的3.6%),在省內務工16人,到省外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烤菸、核桃,主要銷往縣內外。2010年全村銷售總收入81.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2.9%。該村計畫大力發展烤菸、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6戶,共有鄉村人口1583人,其中男性863人,女性720人。其中農業人口1581人,勞動力 918人。該村以彝族、哈尼族為主,其中彝族482人,哈尼族115人,其他民族64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7人,占人口總數的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33人,參合率7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06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在校學生81人,距離者後中學11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1人,其中小學生81人,中學生6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5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62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財務公開 ,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9人,少數民族黨員26人,其中男黨員52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4人。
人文地理
解放軍曾在老寨山打過土匪,回死老場現存無數礦洞,另外還有新廠箐山、吊水崖、香箐桐山,仙人石山形象似仙人在跪著喝水。河流有扎龍河、挖薩河,挖薩水庫1992年6月竣工,庫容318萬立方米。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組道路未硬化,出行不便;資金不足,人畜飲水設施差,農田、煙區水利不完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到2010年糧食產量力爭達到610噸,人均有糧380公斤,人均純收入達1600元;甘蔗種植面積達2200畝,產量達到10000噸;烤菸種植面積達550畝,產量達1500擔。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4043元增加到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