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勺

挖耳勺

挖耳勺,也叫掏耳勺、耳扒子,是一種清除耳屎的工具,也可用於單純搔癢。多為竹製或金屬制,也有塑膠、象牙、金銀一類貴金屬和玉石製品。唐朝宰相杜悰曾謂其為“鐵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挖耳勺
  • 別名:掏耳勺
  • 用途:清除耳屎
  • 材料制或金屬
簡介,用法,種類,使用注意,歷史考證,歷史文化,傳統製作工藝,

簡介

耳勺,又叫耳挖勺,在中國是個常見的物件,無人不知。這是一種專門用來掏挖耳屎的小巧工具。街頭巷尾,至今猶有出賣。挖耳勺的形制非常簡單,細長的柄,柄的一端制出一個小勺。“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凡勺之屬皆從勺”。(《說文》)其質地有竹木、象牙、角骨、玉石、鐵、銅、銀、金,小巧玲瓏,可以伸入耳孔內掏挖。
挖耳勺

用法

手執挖耳勺進入耳道,掏出附在耳道上的耳屎。如果在開始時挖耳勺就接觸到耳壁,有可能把勺外的耳屎反而更推向內耳。應在挖耳勺進入內部後再向外掏。挖耳朵既可以自己動手,也可以委託他人幫忙:被挖耳朵者多躺在挖耳朵者膝蓋上。此多可見於親子、戀人之間。
挖耳勺
有些耳勺另一端附有鵝毛,可在挖完耳朵後用來清理耳中碎屑。

種類

  • 勺型:這也是最常見和傳統的類型。勺部長2-5 毫米 。
  • 線圈(螺旋)型:由多個小、彎曲的半螺旋線構成。利用螺旋線的間隔颳去耳垢。這種耳勺不適合掏濕性耳垢。
  • 圓盤形 :一般是三個圓盤,利用圓盤間的空隙刮取耳屎。
  • 發光型:本身為反光材質或附有光源,有助於看清耳道內部。
另外,日本有人發明了可視性挖耳勺,可以自己一邊看一邊挖。
挖耳勺

使用注意

使用耳勺挖耳朵時有可能因用力把握不好、視線不清等原因傷及耳膜聽小骨耳道受傷等將導致外耳道炎耳癤中耳炎

歷史考證

這種掏耳的工具,起源於何時?根據考古實物推斷,不會遲於商代。在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有兩枚玉制挖耳勺,耳勺雕成魚形,口、眼、背、胸、尾,紋飾清晰,十分精美。這位婦好,是殷王武丁的王妃,曾秉鉞統兵征伐西方的大將軍,而且,還是中國已知最早的一位女射手。
金質的挖耳勺,曾在江西南昌的一座古墓中發現。墓主人叫高榮,為三國時的東吳人,應出自顯宦大族。陪葬的金耳勺,重9克,長24公分(普通挖耳勺10公分左右),從中可看出他身份的特殊。
據《清異錄》記載,唐代宰相杜宗把“剜耳匙”(耳勺)稱為“鐵了事”,為精鐵打制而成,可見這些大人物也是離不得此物的。
在明代小說《醒世恆言》中,出現一個詞語叫“挖耳當招”,意思是見到別人舉手挖耳屎,卻誤以為是招呼自己。這也說明,在明代挖耳勺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在我的出生地湘潭,至今在一些老牌理髮鋪里,理髮師在給顧客理髮之外,還有捶背、挖耳屎的項目。他們使用的是柄較長的銀挖耳勺,讓顧客側起頭,然後極輕巧地掏挖耳屎,酥酥痒痒,確實是一種享受。
人有耳垢,就用手指甲去挖,指甲不成,便用草木棍或挖耳勺,這是生活中常見的情形。挖耳垢的專用品———挖耳勺,看上去一種不起眼的日常小用件,考察其史,也是不短呢。
有一句成語叫“挖耳當招”,意思是說,見別人舉手挖耳,以為是在招呼自己。這條成語見於明代小說《醒世恆言》卷二十八:“那吳衙內記掛著賀小姐,一夜臥不安穩。早上賀司戶相邀,正是挖耳當招。”
由此看來,400年前已有“挖耳”一說了;但舉手挖耳是否用勺,卻不得知。
清異錄》記載,宰相杜宗把“剜耳匙”稱作“鐵了事”;杜宗是唐代武宗時期的人,這說明唐代已有挖耳的專用品了,而且通稱這種物件為“剜耳匙”。這個別名又告訴我們,那時的挖耳勺是用鐵製作的,耳中有垢,用它一挖了事。這別名取得頗為有趣。唐人就使用挖耳勺了,又證明挖耳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大概是挖耳勺微賤之故罷,在古典史籍中,再怎么耙梳鉤沉,也難見文字記錄了。然而,地下出土的文物還是有的,對於我們了解挖耳勺的歷史淵源很有幫助。江西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南昌一座古墓的隨葬品中發現了挖耳勺,此物竟是用貴重的黃金打製成的,長24厘米,重9克,墓主人叫高榮,是三國時代東吳人,距今大約有1700年的歷史了。使用黃金挖耳勺,真夠奢華的。另外,在陝西的雍城也出土過一枚挖耳勺,是略帶黃色的玉石雕琢而成的,長約10厘米;它發現在聞名遐邇的秦公大墓的主槨中,誰會想到,這位2000多年前的秦國君主,是個喜歡挖耳的人呢?
再往遠看,其實秦君的挖耳勺也並非是最早之物。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中,還發現過兩枚魚形的玉制挖耳勺,頭部的魚眼,透雕為孔,拴繩可以佩帶在身上,設計得十分巧妙。它是殷王武丁王妃婦好的御用品,其史已有3200年。能不能說婦好的玉制挖耳勺就是耳勺史上的濫觴之作呢?恐怕還不能,因為婦好的挖耳勺制工已經相當完善,絕不會是初始之物。那么,比殷人更早的古人,耳中有垢,痒痒難耐時,他們一定也要用什麼物件掏一掏的,他們用什麼呢?悠悠遠古,那就是一個讓我們猜想的歷史文化之謎了。

歷史文化

耳勺多在東亞文化圈使用,或與東亞人的乾性耳垢有關。 在中國、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更有以挖耳朵為招牌的服務業。
在前13世紀中國商朝的婦好墓裡面,即已出土了當時的玉制挖耳勺。此之後時代的塔克西拉文化 、古希臘-古羅馬的考古發現中,都有耳勺出土。
江西曾出土三國時代東吳人所用的金質耳勺。此後歐洲也有銀質等貴金屬製成的耳勺。
關於挖耳朵的俗語,有“挖耳當招”一詞。出自明朝小說《醒世恆言》,意為把別人挖耳朵當成對自己打招呼。

傳統製作工藝

現在台灣仍有手工製作耳扒的作坊和工廠。從選竹材、原材料加工,到刀削成型,多靠手工完成。耳扒在另一端綁的鵝毛,也要經篩選去油等工藝。台灣的製品很多銷往日本,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也有製作者改良部份機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