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黃梅挑花)

挑花(黃梅挑花)

挑花(黃梅挑花),湖北省黃梅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末清初。長期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精研細作,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黃梅挑花不同於一般刺繡,刺繡重刺,挑花重挑。黃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繡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織的格線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

2006年5月20日,挑花(黃梅挑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挑花(黃梅挑花)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湖北省黃梅縣
  • 遺產編號:Ⅶ-25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內涵,構圖,配色,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黃梅挑花發源較早,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成熟於明末清初。據《黃梅縣誌》記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另在1957年,在黃梅縣蔡山鄉寶山村發掘的一座古墓中,“墓志銘記載為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女屍頭上搭有一條“福壽雙桃”的挑花方巾”。根據出土的挑花紋樣分析,它的夔龍夔鳳組織法與青銅器上的花紋相似,它的團式花紋,又與江陵南城出土的3000年前楚墓葬木船木胎漆器上的朱繪團式圖案的組織相似。同時,在發掘的一座“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墓葬中,女屍頭上也搭蓋了一條挑有“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的骨牌花方巾”。以上墓葬發掘的挑花方巾足以證明,黃梅挑花這門民間工藝早在明代嘉靖以前就已產生,距今較少也約有500年的歷史。

文化特徵

內涵

黃梅挑花圖案常被用來抒情寫意也是受地域文化影響較深的一個方面,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種寄託,更是裝飾審美的一個集中體現。黃梅挑花中所用的圖案除去常用的吉祥如意類圖案之外,其圖案的內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較具敘事性,富含隱喻性。黃梅是黃梅戲的發源地,受黃梅戲的影響,在當地的圖案紋樣中有一類反映戲曲類的紋樣,如轅門斬子、狀元遊街、四郎探母、穆桂英下寨、七女下凡、七女送子等。人們將這些耳熟能詳的戲曲簡化後挑在方巾上,不僅方便記憶也對民間故事、傳說起到一種口口相傳的傳播作用,這也是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說教方式。同時,這些戲曲對孩童的教育也有無形中的教育作用。比如轅門斬子說的是北國肖銀宗南下入侵,大擺天門陣,宗保被穆桂英綁赴穆柯寨後一見鐘情,結為夫妻,元帥楊六郎大怒,要將宗保在轅門斬首示眾,這種敘事性是其他民藝所不能比擬的。

構圖

不同於刺繡時用的畫稿,挑花的畫稿就在挑制者的心裡,人們挑花時全憑心靈手感,隨心所欲地描繪出心裡的景象,不受太多的限制和約束。黃梅挑花的圖案構成具有一種程式化的特點,所謂程式化是指黃梅挑花在挑制時實際是在按照基本的程式製作完成,黃梅挑花的圖案強調整體性、對稱性、均衡性,包括團花、邊花、角花、填心花等,在構圖形式上,中間採用各種團花為主圖案。四周穿插點綴小盆花、邊花、角花等形成完整構圖,然後用瓜子米、犁頭尖(小三角形)、茉莉花(長六邊形)、狗牙齒(鋸齒形)等針法鎖邊。就方巾而言,一般是以中心花加邊花的形式組合而成。中心花和邊花均可隨意組合,自由搭配,無特別講究。此外,從整幅挑花圖案來看,講究上下對稱、左右對稱,而不是四周都是一樣的圖案內容,所以圖案從每個角度看都是相對對稱和完整的。受工藝技法的影響,挑制者不拘泥於對自然形態的模仿,巧妙運用誇張、變形等手法,紋樣寫意洗鍊、神奇浪漫,充滿民間氣息,表達出勞動婦女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真摯淳樸的感情。

配色

植根於楚文化背景下發展的黃梅挑花,其色彩搭配中彰顯了楚文化的藝術特徵,色彩絢麗,有著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生動活潑,較富視覺美感和裝飾效果。黃梅挑花是在通過經緯紡織形成的大布上用手工進行挑花,圖案紋樣的色彩近看呈馬賽克遠觀具有色彩空混的視覺效果,重在寫意和傳神。從整體看來,黃梅挑花在配色上的特點與其同處荊楚地區的姊妹藝術(如漢繡、陽新布貼等)有地緣上的相似性。黃梅桃花有素挑、彩挑之分,兩者給人的色彩感受不盡相同。黃梅挑花往往以淨色面為底,其中藏藍色、黑色、白色、紅色的底料使用較多。素挑,又稱單色挑,是用同一色線挑繡圖案,彩挑則以白色線挑制主題骨架部分,局部則採用五彩色線(有人稱七彩色線,今多用蘇州的絲線)進行挑繡。其中,素挑的挑花配色凝重、古樸,具有一種拙樸美,一種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靜默美。彩挑的挑花浪漫、絢爛,相對色彩亮麗豐富一些,藍黑底布紅色圖案是較為主要的色彩構成,宛若楚人漆器,給人深刻的印象。從配色的角度看來,黃梅挑花強調色彩的“強對比”,即“深色底,淺色花”或“淺色底,深色花”,繡線與底料之間有較大的色階差別,有一種濃墨重彩的感受,使用的顏色以暖色系的紅、黃色係為主,再點綴以綠色、藍色等。在使用色線挑制時,同樣要求一塊區域使用一種顏色填充,所以都是用色塊的形式來使用。此外,通過紋樣的小面積和底料的大面積作強烈的冷暖對比,即紋樣色彩除去主體色彩外,會採用與底料呈冷暖色調的顏色進行對比。利用這些內在的色彩關係使得黃梅挑花呈現出一種濃郁的楚風浪漫主義色彩。

製作工序

黃梅挑花屬挑、補、繡這一民間手工藝的範疇。刺繡重刺,挑花重挑,“挑花如補片,繡花難配線”,是說挑花的工藝特色多以飛針走線為主,是實實在在的針線活。黃梅挑花多以白色棉線作為紋線骨架,藉助線跡的交叉形成圖案。挑花在針法上以十字針法為主,常配以直針、牽針等。十字針是指按土布經緯線組成紗眼(方格一般3根紗或4根紗為一針)挑成十字針。直線針是用十字針法挑成主圖案後尖端依花紋需要在橫、直、斜三個方向加挑直線針以取得特殊效果。牽針是在土布上按緯線、經線、斜線、曲線等方向前行下針,彩線繞針一周,邊進針邊繞結,通過連綿不斷地花紋達到滿意的效果。就十字針而言,通過十字交叉針法的交叉形成圖案,針腳為“×”字形的稱十字繡,針腳為“—”字形的稱平線繡。習慣上人們認為市面上見到的十字繡是舶來品,殊不知它只是挑花的一種針法而已。此外,傳統的黃梅挑花正面呈“×”形,背面線跡工整,呈“—”字形,絕無“×”形線跡。不僅如此,據挑花藝人胡德穩介紹,一個圖案紋樣的首尾只有一個線結,起針的地方和圖案完成後完針的地方在同一個位置,挑花中間如果接線則需要把線加捻進入形成一根完整的線,不能把線頭露在布面上,這一點在傳統黃梅挑花針法里是嚴格講究的。此外,類似於刺繡中的雙面繡一樣,黃梅挑花中亦有雙面挑,它的正背面同時起挑,挑制的圖案內容一樣,但對技藝要求略高。雙面挑在技法上和雙面繡相似,從正面、背面都可以看到完整的花色、花形。
由於挑花所用的底料是大布,這種布肌理粗糙,挑花時又要嚴格按照經緯紗線起挑,不能像刺繡那樣隨意彎轉、就勢起繡。“—”字形線跡以不變應萬變,構成了黃梅挑花的眾多圖案。黃梅挑花的針法看似簡單,較好入門,但在挑制複雜的圖案時還要求藝人做到胸中有數,一旦出錯就十分明顯,不易修改,對技藝的熟練度要求較高。

題材作品

黃梅挑花有近四十個主花圖案紋樣,還有各式邊花、角花、散點花等兩百多種邊花紋樣,多採用吉利祥瑞的動物、植物、文字和戲曲人物為主要題材,反映的內容涉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吉祥富貴的婚嫁、娛樂、戲曲故事等。主要包括動物類、植物類、戲曲人物類、遊藝類、文字類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黃梅挑花除去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外,它更是一種民間文化、民眾文化的載體,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應該值得人們的重視和保護,也會為現代設計提供源源不斷地靈感來源,其手工的不可替代性及所具有的傳統價值在當前的現代文明下越發不能忽視。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民族服飾不斷被外界所同化,這一時期,許多老的挑花藝人去世,技藝傳承出現斷裂,同時挑花材料匱乏,製作面臨困境。
傳承人物
石九梅,女,漢族,1951年7月出生,湖北黃梅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挑花(黃梅挑花),申報地區為湖北省黃梅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黃梅縣文化館獲得“挑花(黃梅挑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挑花(黃梅挑花)》項目評估合格,黃梅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1月30,第六屆湖北省婦女兒童服務業博覽會暨2020年“楚鳳優品”巾幗脫貧產業線上展銷會的線下部分已劃上圓滿句號,黃梅挑花入選十大脫貧產品獎。
重要展覽
2018年6月4日晚7時30分,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拉開帷幕。黃梅挑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67歲的石九梅老人,帶著源自黃梅的挑花工藝品走上了舞台。
重要活動
2013年11月14日,武漢第二屆國際時裝周上,漢繡、黃梅挑花等極具漢味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登上時裝周的秀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