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製作方法,民俗特色,
製作方法
鞭桿是用一根長三尺(陽數)的木棍做成。木棍的一端留皮鑽眼,長約5寸;其餘部分全都剝掉外面的皮,再放進鹼性的土中掩埋,使之變成肉紅般的顏色。若要是找不到合適的土壤,就將木棍放在石灰水中浸泡一晝夜,就會泡成肉紅色。這時再看,木棍就不是木棍了,而是一個男根了。這男根被稱為鞭桿,象徵的是人祖。
花籃是用樺樹的刨花皮、麥桿和各種彩紙,綁紮穿接而成的。其做法更為講究:先用樺木的刨花做成兩個直徑相等的羅圈,再用麥桿做成兩個同心十字,這十字要一大一小,大十字長度為羅圈直徑與高度的和,再加一個狗牙;小十字長度為羅圈的直徑,加上一個狗牙。接著,將羅圈與那兩個同心十字相疊壓,羅圈的一面要與雙十字中心重合,並在雙十字中心貼上紙花,再用彩色紙條將長十字的麥桿皮箍在羅圈上。然後,將兩個對稱的羅圈狗牙錯開,相向扣合(象徵男女互抱),再用一根紅繩(線)從十字中心穿過,這花籃的大樣就成了。最後,在花籃底部懸以用麥桿節、彩紙圓片穿成的“瓔珞”狀穗子,花籃就名副其實成了花籃。
切莫小看了這製作過程,一點兒也不能偷工減料,更不能減少工序。這用料,這工序,寄託著美好的寓意。用樺木的刨花製作,寓含著化生之意;做一大一小兩個十字,十字中間對稱,那是象徵男女同心;兩個羅圈的狗牙錯開,相向扣合,象徵男女親昵的互抱;一根紅繩(線)從十字中心穿過,不就是“二心一線牽”么?至於在花籃的底部增添瓔珞穗子,那象徵的就是子孫綿綿。一個小小的花籃就把男女恩愛、成親生育的美好願望全都凝聚在其中了。
民俗特色
每年農曆二月初一,雲丘山的山門一開,山下四鄉八村的帥哥靚妹就呼啦啦涌到雲丘山,涌到這生命的峰巔來進行一年一度的盛會。如果為這盛會起個名字,那應該是峰會,婚俗的峰會,一點都不牽強附會的婚俗峰會。
廟會上,凡手拿鞭桿之青年男子,人們一望便知道那是個單身漢子。原因在於,那“鞭桿”代表著男人的陽具。“桿”在當地叫做“棍”。去掉外皮的棍子,叫做“光棍”。光棍就是沒有配偶的男人。光棍一詞的來源可能就在這裡。而手提花籃的女子,當然也是單身的象徵。因為花籃像是兩人相向互抱,加上花籃的諧音是“花攬”,花攬當然是名花還沒有主,眾多的男人都可以青睞。因而,男子一見手提花籃的女子便知道這是求親者。
一首與“鞭桿挑花籃”習俗有關的民謠是這樣唱的:“留只花籃在樹梢,等著哥哥鞭桿挑。挑著了,妹妹伴你度春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