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津寺,又名湖口寺,位於上虞市崧廈鎮夏蓋山以南、丁家埠村北,門對百崧河,上有跨湖橋,河網交織,田野廣袤。史載:指津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初名指津庵,時為全虞24大寺廟之一,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更名指津寺,民國十九年(1930)重建,文革時被毀,改革開放後當地信眾發起重修,一度改名湖口寺,2004年被批准為佛教開放場所,2007年恢復為現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指津寺
- 別名:湖口寺
- 恢復時間:2007年恢復為現名
- 地點:浙江省紹興上虞北崧廈鎮
詳細,發展歷史,路線,住持,榮譽,
詳細
指津寺曾用名湖口寺,地處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紹興上虞北崧廈鎮跨湖橋北,紹虞姚引水河沿北岸。
發展歷史
據《上虞縣誌》記載,上津寺始建於明朝嘉靖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初名為指津庵,占地面積近百畝,大雄寶殿莊嚴高大,廟宇成林,香火鼎盛,古樹參天,蔭翳蔽日,香客遠至蘇杭等州府,每天禮佛者絡繹不絕,熱鬧非凡,被當時稱作二十四大名寺之一。
指津庵幾經輝煌,幾經沉浮,歷時住持法師十四代,清朝嘉慶十五年(1810年)第十四代住持法師釋無宥為點化眾生,開啟智慧,為迷途的世人指點迷津,脫離苦海,智慧生活,給予福德,因此更名為指津寺,指津寺也因而得名長存世間。
中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指津寺葉門可羅雀,破敗不堪。民國十九年(1930年),指津寺第十五代住持釋濟生法師為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繼續傳承指津寺衣缽,將佛法發揚光大,決定發心,重建指津寺,再現指津寺輝煌。他多方奔走,嘔心瀝血,帶領寺院僧人和眾多居士苦心勞作,歷時六年,終於建成了占地上百畝,氣勢恢弘,金碧輝煌的指津寺。建成了大雄寶殿,長生殿,天王殿,西方殿等六十多座,大小殿堂數百間,僧人數百人,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大寺院。
文革期間,全國佛事活動停止,指津寺也在劫難逃,大堂被焚,寺院被毀,僧人還俗參軍!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百花齊放,佛事活動如雨後春筍,一九九0年寺院歸還,九三年釋濟生法師弟子釋來春招集當地信眾重建,並易名為湖口寺。
1997年,經上虞市民宗局批准佛教活動場所。
2000年10月上虞市民宗局和佛教協會眾托釋永軍法師住持寺務。
2004年1月經上虞市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在市民宗局和市佛教協會指導下,在僧、俗四眾弟子和社會各界賢達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寺院香火日益旺盛,香客與日俱增。
2007年1月,經上虞市民宗局註冊登記為一類佛教寺院,並還原名為指津寺。永軍住持法師為了光揚佛法大德,弘揚佛法智慧,造福世人,普渡眾生,承襲指津寺衣缽,發揚歷代師傅濟世渡人的優良傳統,不負眾托,實現眾居士心愿,決心發宏願,擴建指津寺。歷經十三年,先後建成了西廂房、地藏殿、明心樓、圓通寶殿、大雄寶殿、消防屏障;還將擴建五觀堂、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念佛堂、祖堂、關房、廂房、多寶塔、藏經樓、禪房園、綠化禪林等多項工程。
在此,祈望十方大德,檀越居士,善男信女,以及各界賢達仁者慷慨解囊,傾力相助!我們堅信在佛光普照下,在各界愛心凝聚下,指津寺這些雄偉的工程必將圓滿成功落座。
指津寺也必將日臻輝煌,香客如流,聲名遠播,遠至美國,香港,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紛紛前來拜謁,並持續為構建和諧社會,祈禱國泰民安,造福大眾,弘揚佛法作出更大的貢獻!
路線
以前從丁家埠-—上湖頭-—下湖—金馮劉—蓋山村以東—線至大山下小越湖一帶古時稱夏蓋湖,而丁家埠正時湖的入口。如今有許多地名為佐證,鏟萬帶稱湖田裡,南湖帶稱南湖田,東湖一條河稱塘河岸,因在湖口建寺所以叫湖口寺。2008年,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和廣大信眾的熱情支持下,指津寺第一期工程——明心樓、地藏殿、圓通寶殿順利告竣,其後,大雄寶殿正式奠基,而今雛形初現。
住持
現指津寺住持為釋永軍法師主持全面的工作。
釋永軍法師,男,上虞市指津寺主持,上虞市政協委員委員。法師從小出家少林寺,師從行正大師,現任指津寺法師,其熟讀佛經,研究佛理,苦行修煉,不斷淨化心靈,講經說法,點化眾生,清淨無為心。他說,我們不斷向外追求物慾的快樂,但卻疏忽了真正的快樂是知足。 有一首詩歌,曾經讓我陷入了思考。詩人說:“我們總是在走,卻忘記了停留。高崗上的小丘,可是為我預留的墳墓?”為了追求我們所要的東西,我們無法止步歇腳,一步一步走近死亡。
自己的腳為何管不住?因為心已經上足了發條,只能不停地走,不停地折騰。人累死累活,只因為心不知足。本想抓住快樂幸福,沒想到快樂幸福跑得更快更遠。我們不斷向外追求物慾的快樂,卻疏忽了真正的快樂是知足。
許多人不遠千里求法師開示,遠至美國,北京,深圳,上海市的佛教友人,及信眾,都來此寺院求他開示講道,點化人心,指點迷津。
組織修建了大雄寶殿,投資金數百萬元了,即將完工,還準備修建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其地方雖然偏僻,其法師全面講授心法和做常規佛事活動,高尚風格,精深佛理,受到當地信教信眾的頂禮膜拜,有來自天津、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佛教友人,居士,紛紛來此接受法師的點化、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