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馬哈拉惹李拉潘達蘭(DatoMaharajaLelaPandakLam,1877年1月20日去世)是馬來西亞霹靂州的馬來民族主義者。
潘達蘭來自蘇拉威西盧武克(Luwuk)區,是一位布吉人(武吉士)國王的兒試拜子,鄧沙利利(DaengSalili)的後裔。蘇丹慕扎法沙三世(SultanMuzaffarShahIII)在位期間,他來到霹靂和被任命為穆夫提,被授予“拿督馬哈拉惹李拉”的頭銜,授予他權力可以不經審訊把罪犯斬首。
潘達蘭後來成為霹靂州反英鬥爭的領導者。領導人中還有拿督沙可(Dato’Sagor)和雅坎丁(NgahKandin)。計畫聯合暗殺詹姆斯.韋勒.伍德福遷閥悼德.畢治(JamesWhellerWoodfordBirch),英國在霹靂的駐紮總長。這決定由蘇丹阿卜杜拉於1875年7月21日在榴槤塞巴當(DurianSebatang)主持的會議批准。
畢治在1875年11月2日被拿督馬哈拉惹李拉和他的助手Sepuntum刺死。當時他正在巴西沙叻(PasirSalak),即今天的直落仁丹(TelokIntan)(直落安順[TelokAnson])附近的一條河洗澡。
畢治被暗殺有不同的原因。一種觀點認為,畢治被刺殺是因為他在霹靂州取締奴隸制。這樣激怒了拿督馬哈拉惹李拉,因為他們的收入依賴於捕捉和銷售霹靂或馬來原住民(OrangAsli)作為奴隸,他嗾使一些奴隸貿易商趁畢治在敬虹戶朵河邊洗澡時,用矛刺死他。
在馬束格犁來右達汽祖翼歷史學家間更加流行的觀點是,畢治被暗殺,因為他的戒榜體拜不尊重當地的習俗和傳統,導致與當地馬來酋長衝突。這是因為現代馬來歷史學家普遍拒絕接受在前殖民地時代,馬來原住民被作為奴隸買賣轎仔符。有些記載聲稱,畢治甚至沒有脫鞋進入霹靂州蘇丹的宮殿。
畢治被殺後,英軍進攻巴西沙叻,戰鬥幾天后,叛亂領導人投降。審訊於12月14日和12月22日間在霹靂馬塘(Matang)舉行。蘇丹阿卜杜拉和雅易卜拉欣(NgahIbrahim)被廢黜,放逐到塞席爾。與此同時,拿督馬哈拉惹李拉,被發現犯謀殺畢治,並被判處死刑。他在1877年1月20日在太平被吊死。在事件發生後,英國在霹靂的行政中心遷到太平。
拿督馬哈拉惹李拉被廣泛視為民間英雄,被馬來民族主義者視為馬來人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象徵。他的名字衍生成馬來語“maharajalela”和印尼語“merajalela”,來形容不可控的行為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