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症候群

拷問症候群

拷拷問症候群,指外漂一族回家過年時,親朋好友的諸多善意的“拷問”,引起許多人的心理焦慮,被視為“比春運更難熬過的年關”。2013年1月,一條“親戚聚會發言圖”的配圖微博走紅網路,引發網友的強烈共鳴。

簡介,具體表現,拷問症候群 - 現象解讀,心理分析,專家建議,

簡介

拷問症候群
工作怎么樣、對象找到沒、工資拿多少、房子買在哪……對於在外打拚的“漂一族”而言,親朋好友的諸多“拷問”,勾起了許多人久埋心底的焦慮,被視為“比春運更難熬過的年關”。
對於這些常年在外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橫亘在春節歸途的,不只是一票難求的擁擠春運,還有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回家“拷問”。
2013年1月,一條“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的配圖微博走紅網路。“不認識我了嗎?小時候還抱過你呢!”這句開場白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的強烈共鳴。據統計,這條微博吸引了20多萬網友參與討論、4萬多個轉發。在“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中,羅列的發言主要圍繞長輩對晚輩的婚戀、工作、生活等問題展開,並圍繞不同的回答穿插了對應的後續提問。

具體表現

每每回家過年,親朋好友的善意關心,往往會成為返鄉族的負擔。有春節返鄉族稱,“最怕碰到親戚朋友,他們的問題多多,實在是招架不住啊。”“都是長輩,不能不回答,一旦回答不合老人的意,就要面對各種嘮叨。”、“很多長輩只是想找個話題,平時見不到面,他們其實也不知道跟我們聊什麼。”
拷問症候群

拷問症候群 - 現象解讀

拷問”背後折射出兩代人的觀念差異,老一輩人對年輕人的想像按部就班的,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的路徑成家立業,而年輕人卻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而這種代際差異,在過年回家的時間段里,往往集中爆發。比如戀愛問題,就常常成為親朋好友圍攻的靶心。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形成許多習俗,比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現代社會對婚姻的附加值期待在增長,就不那么容易實現。
對長輩來說,關心下一代的方式就是問候生活和工作,這和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不太相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婚戀、薪酬等情況屬於個人隱私,不願意被過多追問。

心理分析

“拷問症候群”將過年回家的心理障礙歸咎為壓力。家長和鄰里對於在外發展的孩子期望相當高,而很多青年人生活多有不如意,這種地理上的距離容易催生幻想,造成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而一些年輕人過於理想化地描繪圖景,也使自己在面對家人時面臨雙重心理壓力。年輕人可能在平時有意無意誇大個人情況,導致過年不敢回家面對現實,如果據實回答會令家人失望,而繼續撒謊也會讓內心不安。
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
這種負面情緒還可能衍生扭曲社會心態。人們在網路上宣洩情緒,年輕人將壓力全部推給社會和家庭,為自己的發展不如意卸責、解壓。媒體應及時疏導社會情緒,遏制浮躁心態,不要讓部分人的情緒波動演變為社會普遍問題。至於壓力的消解,則有賴於家人之間的共同努力:家長不要過度期望,年輕人也要放平心態,通過真實溝通,獲得家人理解。
回家過年本就是一種習俗,豈能為了面子和虛榮心,搞得節日喜慶都消失殆盡。親戚的關心、家人的嘮叨,都是人情交往的一部分。回答時,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就好,何必扯謊?壓力並不會隨著你的忽悠而消失,反而為圓一個謊言而說更多謊言,徒增煩惱。“過年作秀”的背後,反映出當前社會不誠信的心態癥結。

專家建議

專家建議,長輩的關心方式除了問候,往往還帶著一種指導情緒,試圖以自身經歷給予年輕人建議或“過來人的經驗”。這在資訊繁榮時期已經“落伍”,長輩應該真正將年輕人當成年人來對待,少一些硬性指導,多一些側面建議。
要化解這些衝突,認為年輕人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讓年輕人換位理解老一輩的觀念總是比讓老一代人去接受新鮮事物更容易一些。
在春節,這一年來的成績、失敗、快樂、痛苦都需要回顧和反思,必然幾家歡喜幾家愁。衣錦還鄉固然好,但也沒有必要因為過去一年的點滴得失而羞於見故人。勸誡年輕人不要為名利過多裹挾進急躁不安的生活,讓價值觀中只剩下輸贏、成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