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情況
拴馬村基本農田856畝,人均耕地為2.1畝,大多數農戶都是大面積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的,主要以種玉米、穀子、土豆為主。屬於效益極低的“廣種薄收”的“懶莊稼”。近幾年來,部分村民在農閒時,經常選擇外出打工,以補貼拮据的農家生活。
新農村建設
(一)加大投資力度,美化村容村貌。投資2萬元,拓寬村通道路2公里;投資5000元對村委大院和主幹道兩側進行了粉刷,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實現了村容整潔。此外,我村還積極回響鎮黨委、政府的號召,於2010年種植優質核桃樹150畝,4500珠,核桃樹的成活率在80%以上。
(二)建立環境衛生整治的長效機制。村兩委把工作重點放在清理柴草堆、廢墟、磚土堆上,所在農戶房前屋後的雜物全部清理,建立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劃分了衛生區,定期檢查。配備了兩名專職的村級保潔員,為使村民生活垃圾有一個固定場所,投資2000元建立了3個垃圾投放點。村級保潔員定時清理垃圾,為我村村民提供了一個乾淨整潔的農家環境。
(三)創新活動載體,促進鄉風文明。為了豐富民眾文化生活,2010年我村投資5萬元,建新農村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設國家標準的籃球場、健身器材,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使民眾有了一個活動的場所。每年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十星級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以文化大院為陣地,定期組織表演隊演出文藝節目,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生活活動,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了鄉風文明程度。
(四)立足改善農村基本生產條件,大力實施了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我們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從解決農民最迫切、最關心、最現實的基礎性問題入手,下功夫傳送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以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網路的“六通”為目標,實現了村通油路,村通汽車,自來水通村工程,建成了覆蓋全村的固定電話、寬頻業務等通訊網路,我村電網覆蓋面達到100%,使民眾走上了寬敞便捷的路,吃上了安全潔淨的水,用上了方便可靠的電,享受到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條件。
人民生活情況
由於交通信息不便,村民文化素質低等緣由,導致我村農民貧困。2008年我村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達800元的貧困村。但是在鎮黨委、政府的一再幫助下,我村進一步完善了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農村二女戶獎勵機制,基本實現了農村弱勢群體應保盡保目標,積極發展農村老齡事業。按照管理民主和發展民主兩個層面推進的思路,創新農村民主管理的機制。在管理民主層面,積極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積極開展村幹部公開選拔工作,推行“四推一選”、“公推直選”,由村民自己選舉產生自己的“當家人”;全面建立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議事會議制度,村上的重大事務全部交給民眾民主討論決定;組建村民理事會和村民自管小組,對產業發展、矛盾糾紛、計畫生育、公益事業等交給民眾評議解決,對婚喪嫁娶民眾性、民間性的活動,由理事會引導管理;實行村級重大項目招投標制度,規範黨務村務公開,推行村組會計業務鄉鎮農財中心代理制,充分保障了民眾的民主權利。也讓村民的生活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該村利用山區有利的條件,根據山區農民的意願,村委組織放養一些品種良好的牛、羊等牲畜,通過有償利用的方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此外,我村大力發動民眾,開展治水、改土、修公路等工作,讓村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改變家鄉落後的面貌,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生產環境,解決好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2008年該村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達800元的貧困村。農民缺文化是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民文化素質低又是影響脫貧的關鍵因素,因此,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是扶貧一項重要工作。當地鎮黨委、政府通過對農民進行文化培訓和掃盲,幫助貧困地區提高文化,幫助農民實行科學種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使得村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到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