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參(中藥)

拳參(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拳參,中藥名。屬蓼目,蓼科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莖肥 厚扭曲,外皮紫紅色。莖直立,單一或數莖叢生,不分枝。味苦、澀,性微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赤痢熱瀉,肺熱咳嗽,癰腫瘰癧,口舌生瘡,血熱吐衄,痔瘡出血,蛇蟲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拳參
  • 別稱:紫參、牡蒙、眾戎、音腹、疙瘩參、銅羅、蝦參、拳頭參、澀疙瘩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蓼目
  • :蓼科
  • :蓼屬
  • :拳參
  • 分布區域: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安徽等
  • 採收時間:春、秋二季
  • 用量:5-10g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為蓼科植物拳參的乾燥根莖。

性味

苦、澀,微寒。

歸經

歸肺、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血。

主治

赤痢熱瀉,肺熱咳嗽,癰腫瘰癧,口舌生瘡,血熱吐衄,痔瘡出血,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無實火熱毒者不宜服用;陰證外瘍忌服。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略泡,潤透,切薄片,乾燥。本品呈類圓形或近腎形的薄片。外表皮紫褐色或紫黑色。切面棕紅色或淺棕紅色,平坦,近邊緣有一圈黃白色小點(維管束),氣微,味苦、澀。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35-2250px。根莖肥厚,彎曲,外皮紫棕色。莖直立,單一,無毛。基生葉有長柄;葉片革質,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0-500px,寬2-150px,先端長漸尖,基部圓鈍或截形有時心形,沿葉柄下延成翅狀,邊緣外卷,兩面稍被毛,老時漸脫落,下面具網脈;莖生葉互生,向上柄漸短至抱莖,托葉鞘筒狀,膜質,長2-125px。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圓柱形,直立或稍彎,長3-150px;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質,花梗纖細;花淡紅色或白色,直徑約2.5mm,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8,與花被近等長或稍長;花往3。瘦果三棱狀橢圓形,紅棕色,光亮,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6-9月,果期9-11月。喜涼爽氣候,耐寒又耐旱。宜選向陽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或石灰質壤土栽種。常生於山野草叢中或林下陰濕處。

產地

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 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拳參,生淄州田野。葉如羊蹄,根似海蝦,黑色。五月采。”
2.《唐本草》中所載紫參及《本草圖經》的晉州紫參,為蓉屬拳參組植物。故本品亦即本草紫參中的一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