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溯本求源,娓娓道來;旁徵博引,資料充實;從面到點,步步為營;在描述碑文時則詳略相間,刻畫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拜謁伊祁山
- 創作年代:2013-04-08
- 作品出處:德州新聞網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劉洪忠
地理位置,石刻原文,
地理位置
我對伊祁山的嚮往是因為一件事情。一位朋友向我詢問有關清康熙年間慶雲知縣李興祖及其老師五公山人和慶雲鄧公遴、李官黃等人的資料,因他在伊祁山法華岩偶然發現了五公山人及李興祖等人的石刻。相傳中華人文始祖上古堯帝就誕生於伊祁山。堯因生在伊祁山而得姓伊祁,名放勛,因此伊祁山又被稱作堯山。出於對堯神聖誕生地的好奇,出於伊祁山與慶雲在歷史上的某種淵源,出於李興祖留給慶雲的不朽詩篇,初秋時節,我在朋友引領下專程拜謁了伊祁山。
伊祁山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位於順平縣城西10公里,四周環水,山清水秀。沿著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但見巨龍般的太行山脈奇峰羅列、連綿起伏。在觀花台,朋友指著遠處的一座高丘說,那就是李興祖家族的墓地。李興祖字廣寧,奉天鐵嶺縣人,漢軍旗人,是晚明遼東名將李成梁的後代。李興祖於康熙十三年任慶雲知縣,修《慶雲縣誌》《深慎堂詩集》若干卷,因其是五公山人王余佑的門生,《五公山人集》即由其蒐集、抄錄、刊刻行世。李興祖主政慶雲期間體恤民情,政績突出,深得民心,為慶雲留下了幾十首詩詞。李興祖祖上世代為官,位高權重,因此才有權將伊祁山腳下這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作為墓地,這也是李興祖為什麼不畏路途艱辛而多次來伊祁山的原因之一。
我們沿著山後一條樸拙斑駁的小路,去尋覓那300多年的風雨滄桑。山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有的像木頭,紋理清晰,有的像動物,惟妙惟肖。我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伊祁山留下這么多奇特的景觀。轉過一道彎,遠遠地就看見山坡上的法華岩碑了,穿過茂密的灌木叢來到法華岩記事碑前。碑高約兩米有餘,寬80公分左右,碑文用宋體字篆刻,碑文由李興祖撰文、齊天寵書丹,立於康熙三十四年。
沿著狹窄山路再向前走就是荊棘密布的懸崖,只能容一個人通過,攀上陡峭的懸崖,就到了法華岩。法華岩前有一塊寬2米、長4米的空地,呈不規則長方形,空地西面靠山的位置,有一個長方形的池子,我想這大概是古人蓄水用的。法華岩正面有人工開鑿過的痕跡,上面橫刻“法華岩”三字,旁邊豎著刻有“康熙十年”的小字。北面靠近懸崖有石頭構築的牆體,中間留有供奉神龕的地方。據《法華岩記》記載是高僧“一心老衲十年負石”苦心經營所造。
踩著石階,掰著上面的岩石,用力方可登上法華岩遺址。上面是7米多長3米多寬的平台,頭頂上是天然突起的岩石,岩石表面非常光滑,古人就是利用這塊岩石作為天然的屏障遮風擋雨。當年李興祖一行幾人就是居住在這裡的,北面的牆體雖然已經倒塌,但地基仍然清晰可見,小屋就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西南角有一塊凹進山體裡的空隙,是古人做飯或照明的地方,岩石已經被燻黑,歷盡300多年痕跡猶存。南面岩石中間位置有3個圓形的凹槽,可能是古人用來掛衣物之用。石刻集中在西面和南面的岩石上。共有石刻9塊,五公山人詩4首,題記1塊。李興祖詩2首,鄧公遴詩1首,還有昭陽真人靜修處石刻1塊,不知何人所題。其中五公山人王余佑的兩首詩字跡清晰,意境優美。
我們沿著山後一條樸拙斑駁的小路,去尋覓那300多年的風雨滄桑。山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有的像木頭,紋理清晰,有的像動物,惟妙惟肖。我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伊祁山留下這么多奇特的景觀。轉過一道彎,遠遠地就看見山坡上的法華岩碑了,穿過茂密的灌木叢來到法華岩記事碑前。碑高約兩米有餘,寬80公分左右,碑文用宋體字篆刻,碑文由李興祖撰文、齊天寵書丹,立於康熙三十四年。
沿著狹窄山路再向前走就是荊棘密布的懸崖,只能容一個人通過,攀上陡峭的懸崖,就到了法華岩。法華岩前有一塊寬2米、長4米的空地,呈不規則長方形,空地西面靠山的位置,有一個長方形的池子,我想這大概是古人蓄水用的。法華岩正面有人工開鑿過的痕跡,上面橫刻“法華岩”三字,旁邊豎著刻有“康熙十年”的小字。北面靠近懸崖有石頭構築的牆體,中間留有供奉神龕的地方。據《法華岩記》記載是高僧“一心老衲十年負石”苦心經營所造。
踩著石階,掰著上面的岩石,用力方可登上法華岩遺址。上面是7米多長3米多寬的平台,頭頂上是天然突起的岩石,岩石表面非常光滑,古人就是利用這塊岩石作為天然的屏障遮風擋雨。當年李興祖一行幾人就是居住在這裡的,北面的牆體雖然已經倒塌,但地基仍然清晰可見,小屋就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西南角有一塊凹進山體裡的空隙,是古人做飯或照明的地方,岩石已經被燻黑,歷盡300多年痕跡猶存。南面岩石中間位置有3個圓形的凹槽,可能是古人用來掛衣物之用。石刻集中在西面和南面的岩石上。共有石刻9塊,五公山人詩4首,題記1塊。李興祖詩2首,鄧公遴詩1首,還有昭陽真人靜修處石刻1塊,不知何人所題。其中五公山人王余佑的兩首詩字跡清晰,意境優美。
石刻原文
石刻原文如下:
入 山
一路巉岩攜伴登,芒鞋踏入白雲層。深松古洞堪高臥,昨日詩人今日僧。
——清·康熙二十三年
山中久住,同鄧公遴先回遂城,李廣寧獨留,臨行有句相送,步韻答之
攀崖造頂幾回遊,匹馬先歸詠四愁。
猶恐溪山收不盡,留君荷筆訪丹丘。
——清·康熙·癸亥·秋
一路巉岩攜伴登,芒鞋踏入白雲層。深松古洞堪高臥,昨日詩人今日僧。
——清·康熙二十三年
山中久住,同鄧公遴先回遂城,李廣寧獨留,臨行有句相送,步韻答之
攀崖造頂幾回遊,匹馬先歸詠四愁。
猶恐溪山收不盡,留君荷筆訪丹丘。
——清·康熙·癸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