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格姓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伯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拜格氏,亦稱伯特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伯德部,以部為氏,為古奚族後裔,滿語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龍江呼瑪盤古鎮)。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拜格氏多冠漢姓為白氏、拜氏、德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格姓
  • 讀音:bài gé
  • 滿語:Baige Hala]
  • 遷徙分布:典型的滿族姓氏
  • 屬於:以部落名稱
基本介紹,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伯德·特離補,拜格·齊色,

基本介紹

拜格[拜格、伯特、伯德,讀音作bài gé(ㄅㄞˋ ㄍㄜˊ),滿語為Baige Hala]

遷徙分布

拜格氏複姓是典型的滿族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亦今多漢化為白氏、拜氏、德氏等,以遼東、齊齊哈爾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齊齊哈爾:即今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又稱鶴城。該地區集聚著漢、蒙古、朝鮮、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柯爾克孜、錫伯等三十五個民族,即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和省直轄市,也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商貿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市轄七個區、一個市、八個縣。齊齊哈爾地區古稱“卜奎”,是古達斡爾語“吉祥”之意。“齊齊哈爾”也是達斡爾語,是“山間的草原、邊疆”之意。萬年以前,齊齊哈爾就有人類生活遺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開發了嫩江流域。齊齊哈爾始建城於金國初期,當時齊齊哈爾一帶主要居住著室韋部,建有龐葛城。金天會三年(乙巳,公元1125年)農曆2月,金太宗把龐葛城分給烏古、敵烈二部,在文獻《東北歷代疆域史》和《黑龍江古代簡史》中均記載“龐葛城”即今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古城址位於今日梅里斯區哈拉古城遺址一帶,現在的齊齊哈爾城則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當時稱作“齊齊哈屯”。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1665年),清廷在齊齊哈屯設卜奎驛站,後康熙大帝為抗擊沙俄入侵,在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移吉林水師駐齊齊哈屯,到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又定齊齊哈屯為水師營制,隸屬黑龍江將軍衙門。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1684年),康熙大帝於齊齊哈屯設定火器營。為了進一步加強防衛,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1691年)又正式在齊齊哈屯建規模化的城鎮,是為齊齊哈爾新城。清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公元1698~1699年)黑龍江的副都統和將軍先後由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北側)移駐齊齊哈爾城。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在齊齊哈爾設黑水廳。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齊齊哈爾為黑龍江省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齊齊哈爾實行市制。至民國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日寇侵占齊齊哈爾,建立偽滿洲國,設立龍江省,齊齊哈爾為其省會,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又升為齊齊哈爾市,後曾為嫩江省、黑嫩省的省會。抗日戰爭勝利後,齊齊哈爾成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齊齊哈爾先後為嫩江省、黑嫩省、黑龍江省的省會,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省會遷往哈爾濱市,齊齊哈爾改為省轄市,是被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十三個較大城市之一。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鶴城堂:以望立堂,亦稱齊齊哈爾堂。

歷史名人

伯德·特離補

(生卒年待考),女真族。著名金國南京、東京同知。

拜格·齊色

(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盛京工部侍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