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位於
鎮江南郊的招隱山,原叫獸窟山,因
南朝名士戴顒隱居於此,故又稱其為招隱山,招隱山中有昭明太子讀書處。南郊名勝在南郊諸山,首推招隱山。滿山蒼松翠柏、參天拔地。春夏之際,但聞鳥鳴千囀,蟬吟不窮,清泉淙淙,一片清涼世界;晚秋時分,紅葉經霜,燦然若火,濃蔭藏寺,五色紛披,更是一幅圖畫。是古城鎮江隱士文化的一個縮影,展示了古城鎮江特有的
隱士文化點點風采。
山名由來
山前那座高大的石坊上,留有“宋戴顒高隱處”六醒目的大字石刻,石柱上有聯早曰“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聯中以“人去”和“山空”寄託了對音樂家戴顒和昭明太子蕭統等隱者的不盡思念。
南朝名士戴顒,因鐘情此山林木幽深,更有低沉淳厚的林濤;景觀四季,更有餘音繞林的
黃鸝啼嗚。有景可觀,有泉可飲,有洞可探,有鳥嗚可聞的世外桃源般的確美景佳境,觸動了戴顒的歸隱之心,他從原居浙江
桐廬遷居蘇州不久,毅然再遷鎮江若,隱於獸窟山,潛心音樂創作,他常攜美酒佳柑,來到林深之處,把酒聽鸝,終日不倦,在半生的山隱中,他的創作才華進入了高峰,他“聽鸝整弦,新聲變曲”成果豐
碩,佳作疊出,相繼創作和整理了十五部曲譜、一部長曲,其中的《游弦》、《廣陵》、《止息》三部樂壇驚世之作,成為千古絕唱。當時,南朝的宋武帝劉裕愛慕其才,招其入朝為官,他以隱銘志,矢志不移,婉言相拒。帝之招,顒之隱,這一招一隱的招隱佳話,世代傳頌,後人為念其隱,把獸窟山改名為招隱山。戴顒膝下無子,所生一女名磨笄,因母早逝,磨笄對戴顒十分孝敬,誓不嫁,守護父親身邊。戴顒死後,磨笄將其故室舍為佛寺,取名招隱寺,自己則隱於招隱山樂邊的一座小山之中,一生守貞。後來,這座小山便以
磨笄山為名。唐
駱賓王游寺曾留詩曰:“共尋招隱寺,初識戴顒家。還依舊泉壑,應改昔雲霞。”每逢秋季招隱山紅葉極其優美,對招隱寺的風光起到了烘雲托月的作用,吸引了無數的遊人前來觀賞。
招隱寺
招隱寺最初創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當時殿宇宏麗,甚負盛名。唐宋以來,幾經興廢。清鹹豐間,寺毀於戰火,
同治、
光緒間,慧傳和尚重建大殿、讀書台等,規模已不如前。抗戰時,又遭日軍毀壞,正全面修復,大部分勝跡已煥然一新。
在江蘇省鎮江市南山風景區招隱山(亦稱獸窟山)上,最初由南北朝著名藝術家戴顒的私宅改建而成,寺內現存讀書台、
增華閣、
虎跑泉、萬古常清亭、
鹿跑泉、如斯亭、玉蕊亭、鳥外亭等名勝。在“招隱寺探幽尋雅”附近環境清幽,樹木繁茂,鳥類眾多,歷代文士名流在此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古蹟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群賢在此編纂了中國第一部文學選集《文選》;北宋大書畫家
米芾、米友仁父子居住此地四十餘年,自創“米氏雲山”畫派;東晉、南朝劉宋兩代間著名雕塑家、音樂家戴顒隱居在招隱山中,譜就了《游弦》、《廣陵》、《止息》三部千古絕唱。清人鮑之鐘詩曰:“燦爛霜機淺深紅,樓台如在萬花叢”。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人們心中的一座隱士文化聖殿。
招隱寺山前有一
牌坊,石柱上有一副對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說道兩個人,一是戴顒,另一是蕭統。
招隱坊
在入山途中,有一高大石牌坊,橫額為“宋戴顒高隱處”,下刻“招隱”二字,石柱上有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 由於南朝著名藝術家戴顒隱居於此,梁朝昭明太子蕭統亦在此編撰了名著《
昭明文選》,使歷史人物與名山共存,更招引著歷代名人:唐朝詩人
劉禹錫、駱賓王、宋大學士
蘇東坡、著名書畫家米芾、清朝乾隆皇帝都曾登游此山,並且留有許多詩畫。
鳥外亭
位於招隱山頂,因亭高出飛鳥,故名。始建年不詳,清初尚存,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現重建,為混凝土仿木結構,圓形,單檐尖頂,直徑六米,亭內有石凳石桌,供遊人休憩。登臨遠眺,江山景色,盡收眼底。
石刻
進入招隱山,一座刻有“宋戴顒高隱處”的石牌坊便躍然映入眼帘。牌坊石柱上刻有“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聯語,前者指的是昭明太子蕭統,後者說的就是戴顒。招隱山石林里還有“招隱山”、“嘯月”、“蒼壁”、“注酒峽”、“酌彼兕觥”等十餘處令人遐思的摩崖石刻。
“招隱山”幾個大字刻在一巨石之上,筆力遒勁。其意很是明顯,即說此山系招賢納隱之地。大字左邊有兩行小字,前為“壬寅人日題似”,後為“玉房賢弟”,落款為“大錯和尚”。
“嘯月”二字與“招隱山”二字相去不遠。
“酌彼兜觥”四字刻在距“招隱山”二字20餘米的高約兩米的一段石崖下部,離地僅一尺高。“酌彼兜觥”出自《詩經·國風·卷耳》,原詩是描寫一個採摘卷耳菜的女子,極度懷念離家親人,構想她在途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情況,以寄離思。
“酌彼兜觥”四字旁有一小小岩腔,其內刻有“注酒峽”三字。從字面可以看出,它既描寫了斟酒的態勢,又描寫了這地勢的幽僻和狹窄。的確,岩腔旁只能安放一張小桌,二三把椅子。
林間還有“蒼壁”、“彭玉房自得處”、“洛穴所”等石刻。
虎跑泉
在山路左側,相傳東晉法安禪師初來山時,飲水困難,虎為他刨出此泉,故名虎跑泉。泉方池,中有井,泉眼在井中,水清澈,可烹茶。上有虎跑亭,一名虎泉亭,長方形,設計美觀大方。明嘉靖年間
袁繼祖重砌方池,改名“萬古常清池”,表明泉水常年清澈見底,故虎跑亭又稱“萬古常清亭”。池旁石壁上嵌有“虎跑泉”三字碑刻,為明崇禎年間知府程峋所書。
虎跑泉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昭明太子來招隱寺讀書,環境十分幽雅,但苦無水喝。他閒暇無事就滿山跑,尋找泉眼。有一天,太子漫步在山坡上,忽然一陣風過,樹葉沙沙作響,直落地上。古語說:“雲從龍,風從虎。”太子不禁毛骨悚然,哪知崗下有個小山窪,一猛虎前腳落空,一下陷了下去。太子一見,暗暗吃驚。只見這隻虎大吼一聲前爪猛刨這處,留下一個跳有三尺深的塘兒,虎便咆哮而去剎那間,塘內便有清泉不斷向外滲出,太子雙手掬著泉水,嘗了一口,只覺清涼香冽,甘美香甜。這時泉水源源不斷向外涌流,太子驚喜之餘急忙吩咐,把泉水蓄起來,泉眼四周石頭砌成池子,因虎刨此泉,故取名“虎跑泉”。
鹿跑泉
在聽鸝山房東側。據清代文學家夏慎樞《招隱有夏序》載,“吸鹿泉,煮新茗,甘香潤吻”泉旁有亭,三角形,下大上小,造型別至,名鹿泉亭,亦稱“如斯亭”。
當年此處林壑幽美,野鹿出沒,聞呦呦鹿鳴,聽泠泠泉響,別有一番情致。唐著名詩人張祜形容為:
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跡幽。
竹光寒閉院,山影夜藏樓。
玉蕊亭
在增華閣東南,為一座
六角亭,石柱有楹聯曰:“絕頂共攀躋,此地來
騷人墨客;三山相揖讓,何處訪玉樹瓊枝。”亭旁原有玉蕊仙蹤堂,久已廢毀。
唐時這裡有兩株名貴的玉蕊仙花,只有皇帝的御花園和翰林院地允許植種,是稀世奇葩,開放時如瑤林瓊樹,因此有仙女游賞等神話傳說。唐朝宰相
李德裕任潤州刺史時,常游招隱寺,於玉蕊花下飲酒賦詩,有《招隱山觀玉蕊樹戲書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閣老》詩:
玉蕊天中樹,金閏昔共窺。
落英閒舞雪,密葉乍低帷。
舊賞煙霄遠,新歡歲月移。
今來想顏色,還是憶瓊枝。
並特為觀花建此亭,名“玉蕊亭”。
玉蕊花
此花相傳為
唐玄宗之女唐昌公主所植,非常名貴只有皇帝的
御花園和翰林院中才栽種,一般老百姓都不認識它。《劇談錄》云:“唐昌觀舊有玉蕊花,甚繁,每發若瑤林瓊樹。忽一日,有女子容色婉約,從以二女冠,三女僕,皆卯頭黃衫,造花停立。良久,令小僕取花數枝而出。將乘馬,回謂黃冠者曰:‘曩此玉峰之約,自此可以行矣。’舉轡百步,有輕風拂塵,隨之而去,須臾塵滅,望之已在半天,方悟神仙之游。余香不散者經月。”招隱寺的玉蕊花是否和唐昌觀的玉蕊花同種,已難考證,但其美麗卻是人所共知的。此花枝葉繁茂,原植於增華閣東南面的山上,左右二株相對,如同情侶。玉蕊花的形態很美,陳景沂《全芳務祖》云:“其葉類柘之圓尖,梅之厚薄。其花類梅,而莩瓣縮小,厥心微黃,類小淨瓶。暮春初夏盛開,經月漸大,暮春方八出,須如冰絲,上綴金粟。花心復有碧筒,狀類膽瓶。其中別抽一英出眾須上,散為十餘蕊,猶刻玉然。”
讀書台和增華閣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南朝蘭陵(今常州)人,梁武帝長子,他性愛山水,聰慧好學。被立為太子後,在招隱寺讀書,於讀書間招集文學名流在增華閣編輯《文選》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第一部
韻文、散文合集,對後代文學有重大影響。太子未及即位而卒,年三址一歲,謚昭明。
讀書台建於山腰,為小巧平房三間,門旁柱上有楹聯曰:
妙境快登臨,抵許多福地洞天,相對自知招隱樂;
伊人不可見,有無數松風竹籟,我來悅聽讀書聲。
房屋四周有迴廊,窗明几淨,環境清幽。內有石案一塊,長約一點三米,寬約半米,厚約十厘米,為太子伏案處。
讀書台北還有濟祖殿,藏有出土文物,如元氏五蝠(福)捧壽大型碑刻和明代重修招隱寺碑記。
讀書台右邊為增華閣,是當年昭明太子編輯文選的地方。蕭統雲集天下才學賢士,包括《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在“山水有清音的”
增華閣,編纂了中國第一部文學總集——《昭明文選》,成為南朝文壇的中心。《文選》入選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蕭梁,文體各異,大都文質並重,詞藻華麗,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閣內正中牆有《增華選文圖》,左牆角有一博古架,陳列昭明文選樣本。門旁楹聯為:
景仰古賢風,此地得江山之助;
熟精文選理,斯人與翰墨為緣。
增華閣、讀書台面臨群山環抱林木幽深之境,氣魄宏大,別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無路”之感。
牌坊
招隱山上隨處看盡由四根石柱組成牌坊。它分為“上額”“下額”“內聯”“
外聯”當中的這幅楹聯比較珍貴是400多年前的原石原刻,上額“宋戴顒高隱處”,他道出了是以戴顒第一個隱居在南山而得名;下額“招隱”則更奇妙。招隱山原名獸窟山。戴顒才華橫溢,在音樂和雕塑上具有十分深厚的造詣,宋武帝劉裕對他極為賞識,當戴顒隱居南山後,
劉裕對他屢加詔聘,請他做官,但戴顒拒詔不出,一招一隱,便引來了“招隱”二字。內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讀書人指的是南梁皇帝梁武帝的長子昭明太子蕭統,他離我們遠去將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他在此寒窗苦讀十年,編撰了中國最早一部文學總集《昭明文選》,然而千餘年如過眼雲煙,如今人去寺空,但讀書台、增華閣卻還留在招隱山上,供後人景仰。下聯指為了懷念南山第一位隱士,在一片廢墟上修復了聽鸝山房。外聯“煙雨鶴林開畫本,春詠鸝唱憶高蹤”。上聯指米家父子在此開創了“米氏雲山流派”,米芾把南山的煙霧比喻成煙雨,他認為南山本身就是一幅秀麗的山水畫,無須渲紙的點繪;下聯則指春天的清晨,當人們聽到黃鸝悅耳動聽的鳴唱時,不由的就會想起這裡是以戴顒隱居而得名。在一座石坊的兩幅楹聯中,道出了南山歷史上的三位名人,實為精妙。如斯亭:這座亭子造型別具特色,下大上小,稱“如斯亭”(三角亭),《論語》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形容了鹿跑泉源源不斷。
珍珠泉
在招隱山北腳下,傳為昭明太子所鑿,泉水湧上如珍珠,故名“珍珠泉”。泉旁原有亭,宋李迪建,名“珍珠亭”,久已廢圯。解放後在泉附近山谷中築一水庫,取名“珍珠水庫”,有灌溉和防洪作用。現珍珠泉亭建於水庫大堤山坡上。清郭野有《試珍珠泉》詩,曰:秋雲沉碧古苔綠,風激珠光流萬斛。仙人倚檻撫瑤琴,松外泠泠漱寒玉,我生嗜飲兼嗜眠,老懷抑鬱煩憂煎。可能一勺分嘗後,還我聰明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