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介紹
招遠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60年,地處市區西郊,占地288畝,安葬烈士2193名。2001年6月,烈士陵園被山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多年來,招遠市革命烈士陵園以“褒揚先烈,教育後人”為宗旨,積極開展烈士褒揚工作,為弘揚烈士事跡,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築歷史
招遠是膠東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從1933年開始,富有革命傳統的招遠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湧現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英雄
趙書策、解放戰爭時期,
許世友將軍、全國解放至抗美援朝時期的原空軍副司令招遠籍
林虎將軍、招遠人民的優秀女兒
邵雲環。1999年,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
遲浩田同志為烈士陵園親筆題寫園名—— “招遠市革命烈士陵園”。
招遠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烈士陵園建設和烈士褒揚工作。1985年投資80萬元,修建了烈士紀念亭和四座著名烈士花崗岩結構圓頂墓,分別安葬著膠東14團政委張咨明烈士、膠東15團政委雨晴烈士、中共招遠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劉儒英烈士、第二任縣委書記馮升堂烈士。1992年投資120萬元建成一座高19.7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同年,又投資400萬元建造了一座高7.55米,長65.5米,占地16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分設兩個展室,每個展室布展面積700平方米。北展室為“革命烈士事跡展室”,南展室為“招遠革命鬥爭史展室”。2001年投資90萬元,維修了烈士墓區擋土牆。2006年投資300餘萬元更換了烈士臥碑,硬化了廣場地面。2010年投資2000萬元,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全面維修改造,擴建2000平方米大理石廣場1處,重新裝飾改造烈士紀念館,新建涼亭3座、植樹3萬餘株。2011年投資60萬元,水泥硬化環山路600餘米。2012年、2013年投資500餘萬元,對散葬的1263座烈士墓,全部進行了集中遷葬。2014年投資600餘萬元,重點對烈士陵園的兩個紀念館實施內部重新裝修、外牆乾掛大理石做外牆防水、增添防火設施、更換烈士臥碑、鋪設下水管道等15處進行維護改造。現今修葺一新的烈士紀念館雄偉壯觀,莊嚴肅穆,陳展內容全部重新設計,在堅持突出革命烈士事跡的同時,還穿插了部分重大歷史事件及革命先輩事跡。通過走訪300多個村,積極搜尋烈士遺物,考察歷史事件,認真撰寫和編輯材料,在原來50名著名烈士事跡的基礎上,增加歷史人物30位,增加歷史事件20件,增添各歷史時期的實物360件,增加展櫃50個,更加翔實、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招遠革命烈士事跡和招遠黨組織發展壯大的歷程。同時,借鑑先進經驗,充分利用現代陳展藝術形式及高科技手段,進一步增強了展廳宣傳教育效果,烈士陵園的整體功能及管理服務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目前,隨著市區規劃不斷發展完善,招遠市革命烈士陵園已與城區完全連線,成為招遠市一處重要的休閒公園,與黃金閣、龍王湖、西山遊樂園連為一體,交相呼應,是招遠市城市景觀重要亮點,發揮著旅遊、休閒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作用。
園區歷史
1963年3月,建招遠西山革命烈士陵園,占地288畝;
1985年5月,建張咨明烈士主墓墳丘;
1990年1月,建劉儒英、雨晴、馮升堂烈士主墓墳丘;
1991年9月,被授予“縣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92年4月,建革命烈士紀念碑;
1992年8月,建革命烈士紀念館;
1993年10月,被授予“煙臺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98年3月,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為烈士陵園題寫園名;
2001年6月,被授予“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06年投資九十餘萬元,把烈士土墳換成了烈士臥碑,修繕了紀念塔,硬化了廣場地面,主墓區鋪設了火燒板;
2011年投資200萬元,重新布展了紀念館,新栽各種樹木3000餘株,在廣場南北新建了兩座大型浮雕;
2015年1月,“齊山抗日殉國烈士紀念塔”被煙臺市委宣傳部列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齊山抗日殉國烈士紀念塔”被省文物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招遠市烈士陵園被確定為“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招遠市烈士陵園被確定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6年9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位於山東省招遠市的招遠烈士陵園入列名單。
地理位置
招遠市西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招遠西山體,西臨山體旅遊綜合體,南靠龍王湖公園及架旗山遊樂園,東臨文化博覽中心。整體處於招遠西部生態、休閒旅遊區
相關歷史事件
趙書策烈士
趙書策,男,漢族,1926年11月出生於招遠縣趙家溝村(今招遠市金嶺鎮趙書策村),貧農家庭,家境貧寒,自幼為人當童工的他,在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埋下了階級仇恨的種子。1937年日寇入侵後,趙家溝這個偏僻的山村經常有抗日游擊小組來活動,在黨的影響下,趙書策積極地參加了抗日救亡的戰鬥行列。1941年,十六歲的趙書策出任村兒童團長,負責站崗、放哨、查路條,為組織傳送情報。1942年,他加入了青救會,任青救會主任。當時上級在該村設立了兵工廠、銀行、礦物局和糧站等後方物資供應組織,有時還在這裡隱蔽武器彈藥、疏散傷病員等,由於趙書策和其他村幹部密切配合,教育民眾嚴守機密,動員人民民眾參軍參戰,使我黨的戰勤物資和人員沒有受到一點損失,趙家溝也變成了抗日救國的紅色堡壘村。 1943年,趙書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了村自衛團團長。同年9月25日(古歷)拂曉,由於漢奸告密,駐招遠城的日偽軍出動大隊人馬,企圖將駐紮在趙家溝村的區政府和兵工廠一網打盡。正在站崗的趙書策第一時間通知了區政府、兵工廠,為了給組織和村民轉移爭取時間,他決定牽制住敵人,於是他向村民轉移的相反方向跑,並邊跑邊高聲叫喊,似乎在組織轉移,待吸引住敵人後,他連續扔出了兩顆手榴彈,打死打傷三、四個敵人。這時,趙書策同志卻不幸中彈,身負重傷。待敵人靠近時,年僅18歲的他將身上僅有的一顆手榴彈拉響,與敵人同歸於盡。 2014年,招遠市委、市政府投資20萬元對趙書策紀念碑進行了維修改造。
馮升堂烈士
馮升堂(原名馮廷楷,曾用名王華芝),1899年生於招遠市蠶莊鎮靈山馮家村。1918年招遠中學畢業後,在本村國小任教師。1933年中國共產黨在招遠建立組織後,馮升堂便以教學為掩護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與許劍波、楊行三在招遠六、七區一帶組織青年抗日救國會;1938年3月又組織“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擔任中共招遠縣委軍事委員,1939年2月擔任中共招遠縣委員會書記,1940年秋因病擔任中共招遠縣委民運部長。1941年調任膠東西海地委參議長。因長期積極為黨工作,積勞成疾,不幸於1943年1月於世長辭,經組織批准為革命烈士,時年43歲。
王敬亭烈士
王敬亭(王式讓),1909年生於招遠市齊山鎮道東村,招遠縣早期抗日武裝組織重要領導人之一。1926年畢業於招遠縣中學,翌年在本村國小任教。1928年於國民縣政府民眾教育館任教。1930年因官場腐敗而辭職。1931年至1938年,在招遠縣第五高小任教,受校長王檐雨啟發,思想進步,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38年冬,參加招遠縣大隊任秘書。1939年冬,調西海兵工廠(駐招遠縣大李家溝村現合併於小李家溝村)任主任。1940年10月,招遠縣大隊升級為西海指揮部直屬中隊後,中共招遠縣委派王敬亭任招遠縣大隊副大隊長(隊長由縣長兼任),著手重建縣大隊工作。上任後,將部分區中隊和小隊編入縣大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即組織了兩個連,同時將七區、八區區中隊合編為縣大隊第三連。針對新成員多、成分複雜、政治和軍事素質低的現狀,他積極組織隊員進行軍事訓練,並委派連長以上幹部到膠東抗大分校學習,使新組建的招遠縣大隊在訓練和鬥爭的實踐中迅速適應鬥爭的需要。他指揮有方,作戰勇敢,鐵面無私,除漢奸於道頭,抗敵於欒格莊,在攻克夏甸、薄家炮樓的戰鬥中屢立戰功,使日偽軍聞風喪膽,敵人送他外號“五殿閻軍”。1944年9月,調任平度縣獨立營營長。1945年升任西海軍區獨立團二團團長。1946年10月,國民黨54軍198師在飛機的掩護下,向膠河陣地連續進攻。7月,王敬亭奉命在膠河東岸率團阻擊。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