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財節

招財節

招財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名“旺運節” “旺財節”。古時的招財節指農曆十二月二十日,為年末歲初交接之際,為贏得好兆頭而設,近代經過歷史演變與語音發展,諧音為“要發”,進而轉變為公曆的一月十八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招財節
  • 性質:中國傳統節日
  • 又稱:“旺運節” “旺財節”
  • 時間:農曆十二月二十日
詞語釋義,節日起源,節日習俗,節日儀式,其他,

詞語釋義

詞語:招財節
拼音:zhāo cái jié
英文:Fortune Festival /Lucky Day

節日起源

招財節歷史深遠,相傳是鄭和把招財節從台灣地區推廣到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因為從事商業貿易和海運的人都非常迷信,所以招財節是古時從事貿易和商業的老百姓都十分重視的節日,每到歲末年初時,就要誠心祈福,期盼接下來的一年會時來運轉,財運亨通。
招財節的誕生還有很多典故,其中傳播較廣的說法是古時琉球(台灣)地區的老百姓供奉的主神是媽祖,供奉財神的少之又少,財神惱羞成怒,剝奪了老百姓的財運,所以老百姓都生活在窮苦之中。在一年新年將近之時,財神化妝成老翁來到凡間,在一個市集上向過往路人散播訊息,說只要是在今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在家裡設供桌,擺供品,燒高香誠心向財神祈福的人都會時來運轉,財運亨通。過往的路人都不相信,只有少數人受夠了窮苦的生活按照老翁的建議真心祈福。結果都是心想事成,富家一方。久而久之相信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把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日定為請(財)神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北方流轉開來的,據說招財節誕生之初,當地老百姓希望生活更加富足美滿,於是舉行了大型的祈福儀式,在古代需要戒齋一周,並用代表著富貴和財富的金色菊花浸泡的水沐浴。之後需要穿全家最好的服裝,設立供桌擺神像。家人聚齊在夜晚對著月空祈福,祝願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能夠財到、運到,全家都有好的運氣和收穫。

節日習俗

招財節供奉的神仙在東南亞的各個地區也有所區別:
台灣:招財童子(亦稱善才童子)
香港:文武財神
泰國:招財童子
招財節需要主要道具和法器:招財節主財位,所取器物以八為和,具體是哪八種不同地區會有所不同。
飲食:南方地區:“吃圍爐”,有白菜、冬粉、豆腐、火鍋料、肉片、貢丸、米血、金針菇、蝦等。北方地區:做成金元寶形狀的麵食、雞、鴨、魚、肉等。
招財節當天要行拜拜大禮,拜拜用的雞(全雞)要做成白斬雞,拜拜用的魚,通常因為魚都煎過,所以不是直接熱了吃,就是做成糖醋或紅燒,而且魚代表年年有餘,是招財節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菜餚!拜拜用的豬肉,通常是一條半月形的三層肉,切片沾醬油吃,其他菜色以顏色五彩紛呈搭配其中,以8或8的倍數起做,不可為單,寓意吉祥招財,心意真誠。
貢品:雞、鴨、魚、豬肉,另配兩樣水果和兩樣糕點
貢香:高香一柱

節日儀式

家人在居家室內東南旺位擺供桌,神像及貢品。全天齋食,在夜晚酉時到戌時之間(現在的17:00-21:00之間),內省、靜心虔誠祈福並上香。
南方地區當天的貢果包括其中山竹、榴槤可以於次日讓家裡的老人和小孩食用,據說有較好運保平安身體健康的作用。北方地區主要供奉蘋果、香蕉、橙子、石榴等。
家有小孩的家庭,早上需要給孩子穿上紅色的衣服和佩戴金銀首飾,南方多以吃檳榔或榴槤,北方多吃喜餅。人們認為這種方式能為孩子的未來祈福,為孩子討到好的彩頭。
在今天很多地方,招財節當天商戶都會在店門和入口處貼招財童子的畫像,並在櫃檯上擺放神像。
若有客人光臨購物店主往往都會贈送裝有不同禮物的福袋,由客人自己挑選,如果能得到意外驚喜的客人這一年都會有好的財運。所以招財節也是很多地區的購物街,商家也會在招財節前後幾天開展一系列的折扣和送財運送祝福的活動。

其他

很多地區招財節所流傳的禮節和形式會有所差別,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很好的保持了招財節基本形式和祈福散播幸運的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