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改革

拓跋珪改革

公元396年,代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遷都平成,即帝位,實行改革。學習漢文化,仿漢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拓跋珪改革
  • 外文名:Tuobagui reformation
  • 主人公:拓跋珪
  • 朝代:北魏
  • 意義:加強封建化,學習漢族文化
  • 目的:學習漢化仿漢制
  • 開始標誌:公元396年,拓跋珪即帝位
  • 改革措施:置五經博士,增加國子太學生...
歷史背景,改革內容,

歷史背景

前秦滅代國後,代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先後流徙於獨孤部和賀蘭部。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於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建元登國。二月,拓跋珪遷徙到代國故都定襄郡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四月,拓跋珪改稱魏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珪即位後,先擊敗了庫莫奚和高車、柔然和庫莫奚,掃除了後顧之憂,然後聯合他的舅舅慕容垂所建的後燕,滅掉了賀蘭、結突鄰、紇奚、賀染乾、賀訥等部,北魏自此兵力強盛,財力富饒。為求發展,拓跋珪決定與後燕爭奪中原之地。396年,拓跋珪率率大軍號稱40萬討伐後燕,奪取并州(今山西),仿漢人制度建立台省,設定朝廷百官和地方的刺史、太守,凡有用人才都加以錄用。397年魏軍占領了後燕都城中山,398年攻取鄴城。除山東半島的南燕與東北的北燕外,太行山以東的中原地區基本上歸入北魏版圖。北魏成為北方的惟一強國。

改革內容

公元396年,拓跋珪乘後燕慕容垂新死,進兵中原,占據了今山西、河北二省之地。當時中原無論經濟與文化都較為先進,而拓跋氏故地仍處於落後之中。為了便於控制,拓跋珪下決心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於是徙民耕田,經營平城,使平城周圍有了大片的沃土。然後,拓跋珪遷都平城,即帝位。他因傾慕漢文化,遂仿長安、洛陽等中原名城的規制,營修宮室,建立宗廟,設有社稷,又命人標明道里,平定權衡,審記度量,不久又仿漢制,命尚書吏部郎鄧淵立官制、儀曹郎董謐制禮儀、三公郎王德定律令,由吏部尚書崔宏總而裁之,完善職官制度。
為加強封建化,拓跋珪聽從崔宏的建議,下令強制解散血緣關係的各部落組織,重新按居住地組織編制,成為國家的編戶。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經博士,增加國子太學生員共3000人,並命郡縣大索書籍,匯集平城。404年,拓跋珪又設王、公、侯、伯四等爵,並置散官五等,品級自第五到第九。後又命宗室置宗師,八國置大師小師,州郡也置師,以辨宗黨,舉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